打好山区改革组合拳 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来源:温州日报 2016-10-3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董旭斌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物多样性国际项目示范县,旅游资源单体总数295个、聚合区10个,拥有世界最美廊桥、承天氡泉、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特色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崛起”战略,突出绿色发展机制、旅游主业发展、城乡统筹建设三大重点,全力打好要素生态化、旅游主业化、城乡一体化改革“组合拳”,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步伐。

一、创新实施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释放绿色崛起动能

当前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县紧抓全省取消“26县”GDP考核的历史机遇,从机制体制做起,创新推行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对生态要素指标进行量化考核,确立生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刚性地位,改变要素分配方式,打造绿色发展样板。

(一)建立生态考核指标体系。率先在乡镇考核中建立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等四个方面的生态考核指标体系,其中生态经济注重经济转型升级,包括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网络经济发展水平、绿色招商引资比重、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生态环境注重生态质量提升,包括水环境质量、森林保护与发展、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总体评价、“五水共治”总体评价、“三改一拆”创建总体评价等指标;生态人居注重空间布局优化,包括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当年新增下山移民数、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生态制度注重社会和谐发展,包括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环境违法(信访)案件下降率、综合评价等指标。同时,建立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和“一年一议”制度,不断完善指标体系。

(二)完善生态考核评价办法。改革涉及考核评价指标重点突出当年度与上一年度的比较情况,并根据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基础,在每一项指标考核中赋予乡镇不同的考核难度系数。同时,通过调查问卷、集中评议等方式,广泛动员各界参与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的完善与生态建设工作,定期开展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群众满意度调查,把群众、企业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化为可考指标。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要素生态化配置综合改革成效评价和总体环境质量改善评价,形成第三方评估的长效机制,确保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三)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机制。按照生态化考核结果的不同档次,实行资金、项目、土地、人才和政策等资源要素差异化分配。资金方面,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亿元,专项用于改革补助奖励;项目方面,优先安排考核优胜乡镇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生项目和产业项目;土地方面,对考核优秀乡镇优先申报旱改水、垦造水田等土地指标;人才方面,对事业单位已满编的考核优秀乡镇给予增加2名事业空编使用计划或事业周转编制;干部激励政策方面,对考核第一档次乡镇授予“绿色发展优秀奖”,连续考核优秀给予集体嘉奖、集体记功。

二、全力推进旅游主业化综合改革,释放绿色转型动能

立足山区实际,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把旅游业作为泰顺最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全县之力实施“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战略,不断提升绿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绿色赶超发展。

(一)突出旅游主导地位。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景区”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保护环境、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龙头产业,加快推进旅游主业化进程。不断健全组织体系,成立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完善县旅委和旅委办议事制度,在所有乡镇和涉旅部门增设旅游发展职能科室,每年定期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和旅游述政会议。不断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要求,全球公开招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单位,以旅游规划为上位规划开展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布局。不断强化机制保障,制定出台旅游主业化“1+10”系列政策,提请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全面开展旅游主业化工作的决议,确保一张蓝图画到底。

(二)强化旅游平台打造。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重点建设廊桥-氡泉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开发“乌飞”板块,全面推进景区创A计划,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成型上等级,先后创成廊桥文化园、乌岩岭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入选“2013旅游业最美中国榜”“中国最美乡愁旅游目的地”“浙江十大养生福地”。立足氡泉、廊桥、飞云湖、畲族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坚持开发一批辐射面广、综合性强、带动力大的旅游精品项目拳头产品,培育打造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旅游特色小镇、特色旅游村、旅游社区(街区)。目前氡泉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廊桥小镇、时尚体育小镇列入市级特色小镇名单。

(三)促进涉旅产业融合。制定出台推进旅游主业化发展扶持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平均每年统筹安排旅游项目建设资金不少于1.2亿元。县农办(农业)、林业、水利等涉旅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需求,每年选择一批涉旅项目予以支持。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桥、古道、古民俗等旅游资源保护,大力开发生态康体养生、乡村生活体验、时尚运动休闲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快百丈皮划艇训练基地、竹里凤栖谷、松垟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旅游与体育、文化、林业、水利等产业融合,打造“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三、全面深化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释放生态集聚动能

全面对接落地综合体制改革、金融综合改革、民政综合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人口聚集为中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积极搭建无区域生态移民功能区、抗震安居小区、异地避灾移民小区三大生态移民平台,每个平台规划生态移民1.5万人,全力打造“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

(一)降低进城入镇门槛。三大生态移民平台打破行政区划、户籍制度等限制,全县群众可跨行政区域无障碍搬迁、集聚到县城和中心乡镇,改变原先下山移民“点多分散、重复搬迁”和“点对点”的限制。生态移民平台用地实行国有划拨,建设规费能免则免,所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由政府承担,费用不计入建房成本,项目建成后以实际建设成本价出售,将比当地商品房均价低40%左右,购房户还可申请房屋总价50%的公积金或商业银行按揭贷款。同时,通过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下山移民等相关政策,加大对生态移民户的补偿补贴力度。

(二)腾出生态环境容量。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生态移民平台优先安置珊溪库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自愿置换宅基地的群众,减轻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压力。坚持集约开发、节约土地,改变以往下山移民的榴式建房为生态移民平台的套式建房,户均可节约用地27平方米。同时,按照“先建后拆、先拆后搬”的原则,统一界定置换对象、置换标准、置换方式和置换价格,明确在签订购房合同之日起3个月内,必须自行拆除原住宅及附属用房,推进宅基地复垦。人口集聚既可以促进垃圾、污水的无害化集中处理,也可以减少农民对周边森林的依赖和破坏,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三)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在生态移民平台共享县城、中心乡镇优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在附近规划建设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公共停车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坚持“农民下山、产业上山”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交易政策和鼓励农业开发优惠政策,推进土地和林地有序流转,促进山林经济发展,打造出猕猴桃、笋竹两用林、高山蔬菜等一批生态高效农业基地,解决农民下山后的“靠山”经济依托。大力引导移民提高就业技能、就近就业和劳务输出的能力,确保农民向县城和中心乡镇集聚进得来、安得住、富得起、融得入。

作者系中共泰顺县委副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