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心血打造优质优价食品——访市委农办(市农业局)主任张亨利

来源:温州日报 2016-10-2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1

编者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市正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为契机,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为此,市委农办(农业局)与本报联合推出系列报道“从田头到餐桌——关注农产品安全”,通过记者见闻、典型案例分析、试验检验全程纪实等多种形式,让读者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有一个充分了解。

本报记者 沙默

不久前,我市上市的叶菜、猪、牛肉在部分超市、专卖店和农贸市场摊位上多了一块二维码标识,市民手机扫码即可查询产地、屠宰场和养殖户,既方便又安心。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得安全健康是大众关心的焦点。在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主任(局长)张亨利看来,保障“菜篮子”关键要做到农产品优质优价。但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农产品供应和追溯体系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调整,是一场从传统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的跨步前进。

不信任感从何而来

今年以来,我市制定《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监测方案》,全市抽样检测4221批次和例行速测67580批次,基本覆盖了上市果蔬和肉类,市民基本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然而,依然有不少人对菜篮子安全存有疑虑,这种不信任感从何而来?

张亨利认为,近年来,我国屡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加上网络传播的过度解读,严重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其实,这种不安全感的关键在于农产品供应信息的不对称性,普通市民对农贸市场农产品来源无从获知。一棵青菜质量的好坏,与其生长的地域、土壤、气候和耕种的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百姓能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肯定能加强其对农产品质量的信心。

张亨利告诉记者,一次不安全事件的影响周期可能非常长,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质量安全是大家选择购买的首要属性,而做好本地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从生产到供应环节都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成为最迫切的问题。

打造多功能智慧平台

今年,市农业局与苍南县人民政府签订食用农产品标牌标识示范县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每年落实1500万元专项经费,通过三年组织实施,使苍南销售的农产品均有标牌标识,赋予食用农产品“身份证”。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作为今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截至9月底,全市落实经费350万元,已完成561家县级以上示范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

一棵在质量上定性为优的蔬菜,其背后支撑的是各种量化的数据。统防统治的次数、绿色防控的面积、测土配方的报表……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才能支撑起大批量的市场供应需求,而我市正计划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类数据全部收纳其中,从动态的数据反馈形成一套直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图”,这张地图不仅让农业部门专家可以实时进行分析,也向市民开放,为他们购买提供参考。这样的农业智慧平台更深层次的作用,是树立农业生产主体质量安全自律意识。

除了技术上的支撑,农业监管部门设计制度上的激励,比如一部分农业资金补助将与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挂钩,以此推进标准规范化的种养殖模式。

张亨利说,今后农业部门还将与各地的合作社、农业企业签订平台推介协议,优质优价的推介对象将会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力度,并制作红灰黑榜,曝光不达标农产品。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今年以来,我市以“两推两打”为抓手,以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继续推进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园创建,组织实施标准化培训推广。目前,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3.29%,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总数达51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12个,绿色食品53个,第三方认证有机农产品约50个;累计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此外,我市计划到2019年底,11个县(市、区)及浙南产业集聚区全面完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及验收工作。

张亨利说,我市的农业发展当前正站在现代化的门槛上。与工业的标准化生产一样,现代农业也要求剔除许多影响后期产品质量的不确定因素,才能保证进入消费市场的农产品品质。然而,农产品的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土壤地力的改造、水利灌输设施的建设等等,都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大规模种养殖模式还会涉及到当前农村改革的一系列问题。

张亨利认为,一系列农业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我市未来将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优质优价”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