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图
教坊,原本是中国古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的机构,始建于唐代。可是到了南宋绍兴年间,由于高宗不知亡国恨,全然忘却北土沦丧的惨痛历史教训,加上史浩等一批应制文人的助推,提供《太清舞》《柘枝舞》《花舞》等靡靡舞曲,原有的教坊,逐渐沦为皇帝与王公贵族的享乐工具,他们整日沉醉在教坊歌妓的轻歌曼舞中。正如周密《武林旧事》所说:“朝歌暮嬉,酣玩岁月,意谓人生正复如此,初不省承平乐事为难遇也。”忘了理政,忘了金兵继续南侵。
绍兴三十年(1160),温州乐清籍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见状,心急如焚,及时上章,备述其弊,请求省**坊。庆幸的是,高宗皇帝幡然醒悟,绍兴三十一年(1161)正月,宫廷罢殿前司军容班及乐工数百人,下诏废除教坊,此后南宋宫廷不再设教坊。宋人赵昇《朝野类要》卷一《教坊》记其事曰:“绍兴末,台臣王十朋上章省罢之。后有名伶达伎,皆留充德寿宫使臣,自余多隶临安府衙前乐。今虽有教坊之名,隶属修内司教乐所。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乐权充之。不足,则又和雇市人。近年衙前乐已无。教坊旧人多是市井岐路之辈,欲责其知音晓乐,恐难必也。”
王十朋此举,不仅帮助了高宗治国理政,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朝廷大臣们的享乐、腐败之风,表现出政治家的远见及其高度负责精神,而且对繁荣南宋的文艺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如一阵春风吹进了南宋文艺界。
伎艺市井化,内廷注意南戏
随着教坊的蠲罢,教坊中除了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宫里之外,大部分都流向了民间,这无形中也促使一部分官妓向市井歌妓的转化,他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向民间艺人学习市井艺术,同时也把宫廷的高雅艺术带到民间。而内廷演出也不得不借用民间的力量。据记载,自乾道以后,朝廷用乐,都要“呼市人使之”,即需要从民间雇佣。这就必然促使伎艺向市井化发展的趋势。为满足朝野娱乐的需求,各类民间伎艺有如百花争春,据《武林旧事》载:淳熙间,寿皇游幸西湖,“歌妓舞鬟,严妆自衒,以待招呼者,谓之‘水仙子’”,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鼓板、讴唱等,“不可胜指”,“盖耳目不暇接焉”。
社团组织则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计有“绯绿社”“齐云社”“遏云社”“同文社”“角抵社”“清音社”“锦标社”“锦体社”“英略社”“雄辩社”“翠锦社”“绘革社”等,不暇赘陈。相比之下,史浩等大臣撰写的如《鄮峰真隐大曲》之类的应制曲目反而没有了市场。
南戏也是当时的市井艺术之一,它虽然诞生于北宋时期的温州,而真正兴起却在南宋,如《赵贞女》《王魁》《张协状元》等作品,均作于南宋时期。作者除“书会才人”外,太学黄可道也写了一本颇有影响的《王焕戏文》。“九山书会”既是南戏的创作组织,也是南戏的演出团体,《张协状元》首出所谓“教坊格范,绯绿可同声”,“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可证。南戏有否进内廷演出,不得而知,而引起内廷的注意确是事实,不然,也不会招致宋室赵闳夫的“榜禁”了。这是伎艺市井化促使南戏迅速发展的结果。
演出商品化,艺人自由受雇
随着教坊的蠲罢,无论内廷或民间演出,均需通过“雇佣”即“有偿服务”方式来实现。就前者而言,宫内凡有典礼、宴乐活动,其所用乐人,皆由“教乐所”临时召集,其中就有雇自民间的艺人。据《武林旧事》《梦粱录》等统计,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的宫廷娱乐活动中,从民间雇佣的乐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教坊旧部乐工,成为了主要的祗应人。对于这些被雇佣的艺人,必须付给一定报酬,才能招之即来。就后者而言,民间的演出,主要用于节令民俗活动,演出于庙台或瓦舍勾栏,前者需集体雇佣,后者则需购票入场。
总之,伎艺已成为商品出售,艺人借此以谋生。如《蓝采和》第一折【混江龙】:“俺在这梁园城一交,却又早二十年,……觅几文济饥寒得温煖养家钱。”又《错立身》第四出虔白:“老身赵莤梅,如今年纪老大,只靠一女王金榜,作场为活。”均可为证。这是在宋代蔚然勃兴的封建商品经济催生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它一方面让社会各阶层对于伎艺商品化观念的广泛认同,另一方而又可使得落籍或不在籍的艺人可以自由地受雇于宫廷与民间,从而促进民间文艺的进一步发展。
艺人职业化,流动戏班发展
随着教坊的蠲罢,原先在藉的教坊艺人,多数变成落藉伶人,他们不得不融入民间艺伶之中,同样靠卖艺谋生,因而职业化的队伍迅速扩大,或卖艺于瓦舍勾栏,促使城市勾栏普遍出现与增加。仅杭州一地,据《西湖老人繁胜录》“瓦舍”条载,城内五处,城外二十一处,合计二十六处。此外,湖州、明州、台州、温州、慈溪、吴兴、会稽、平江、镇江、江都、建安等地,也均设有瓦舍勾栏,详载于各种地方志。
艺人们或“冲州撞府”,四处流动演出,被称作“路岐人”,《朝野类要》载曰:“近年,衙前乐已无教坊旧人,多是市井岐路之辈。”从而促进流动职业戏班的发展。这些流动戏班也各有自己的称谓,或称“行院”,据郑振铎《行院考》解释,“行院”即是冲州撞府的“流动歌舞演出班”;或称“散乐”,赵彦卫《云麓漫钞》:“今人呼路岐乐人为‘散乐’,按《周礼》‘掌教散乐’。释云: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以其不在官之员内,谓之散乐。”戏班的人员构成成分,可划分为亲缘组合的家庭戏班与非亲缘组合的普通戏班两种。前者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大多冲州撞府,演出于“露台”“庙台”等,后者大多在瓦舍勾栏中演出。南戏则兼而有之,从《张协状元》在温州九山演出看,参演的当是普通戏班,从互称“戏文子弟”可知,而从《错立身》以王金榜及其父母组成的“散乐”走南投北卖艺看,显然是家庭戏班,其成员是夫妻、父女、母女关系。艺人职业化,不仅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更使有艺术天才的人得到发挥,从而促进民间艺术的迅速发展。
总之,王十朋上章省**坊之举,促使南宋文艺政策的一次改革,是对宫廷的仪式宴享音乐的一次颠覆性的冲击,从而提高了民间艺术的应有地位,对今天的文艺改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故当代《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将其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件大事,列入《大事年表》。南宋文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王十朋功不可没!
本文图片由刘文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