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中
化工制造业是我市重要的配套产业,为电气、鞋业、汽摩配、印刷等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受政策性整治搬迁、空间承接、环保整治等问题影响,导致企业扩大投资规模意愿下降,制约了我市化工行业发展。不过,随着近日我市出台化工制造业提升实施方案(2018-2020)征求意见稿,全面推行智能安全制造,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推行绿色循环生产,温州化工制造业有望实现转型飞跃。
一件产品一个奇迹
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华峰故事”
在华峰产业园区工厂内,一条条新上马的自动化生产线衔接默契,一罐罐聚氨酯“黄金原液”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出来。
一罐聚氨酯原液,在平常人看来,似乎并没有多少价值,而在华峰新材料公司总经理叶其伟的眼中,一罐高品质的聚氨酯原液,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动力。
凭借这项产品,短短几年,华峰PU树脂在广东的市场占有率从零激增至60%以上。这是华峰跨越式发展历程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单点突破、精准发力、打造单项冠军的“华峰故事”的核心所在。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发展壮大,华峰新材料紧盯同行业最高水平,长期专注于聚氨酯原液的研发、产销,致力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规模、产业、技术、品牌、市场、品质等比较优势。2016年,华峰新材料的主营产品聚氨酯原液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2%,位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2%,相当于中国人穿一双用聚氨酯原液做鞋底的皮鞋,就有一只源自华峰。
共享单车的革新PU实心胎、高感鞍座,聚氨酯原液高铁垫片……近年来,华峰新材料在把握市场规律和行业发展态势下,注重成果转化运用,重视产品改性和产品升级。其中,减震垫(缓冲垫)用聚氨酯原液,可用于替代高铁现有减速垫,目前已得到专业机构中国南车集团的认可。
组合发力
推动化工行业“老树发新枝”
作为我市老牌的传统制造业,化工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化工制造企业76家,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6亿元,在全市13个超百亿行业中排名第7位。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系列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政策,以致地方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方面政策不明或力度不够,致使企业不敢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一度制约了行业发展。
为此,我市打出组合拳,解决产业大而不强、附加值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偏弱等既有短板。
实施技术创新驱动,着力培育科技型化工企业和高新技术型化工企业,创建一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化工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创新服务综合体。
鼓励化工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有市场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发展计划,每年培育和扶持一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
推行智能安全制造,大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化工企业中运用,实行化工行业研发、制造、销售、物流等全业务链的智能化。引导企业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规划建设鹿城沿江化工集聚区、乐清港区生态化工园区、平阳新兴化工集聚区等化工专门区域,把小门岛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成我市承接石化和精细化工的大型化工产业园区,提高化工产业发展空间与支撑能力。
到2020年
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
我市医药、化工、塑料、纺织等下游产业发达,石化产品销售市场广阔。依托大小门岛建成石化工业基地,进而形成石油储运、炼油、化工以及石化中下游产品加工等完整的石化产业链,对全市化工企业的拉动效应不可估量。
在培育产业外部环境上,我市把推进临港石化产业发展、建成洞头区小门岛石化产业基地起步区、华峰产业园和苍南县化工小微园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加以打造。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集聚,推动化工制造业向绿色、集聚、高端方向发展。
在行业内部,坚持一手抓“优存量”,实现传统化工制造产业“老树发新枝”;一手抓“拓增量”,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紧抓智能制造,推动传统精细化工向高端专用化学品提升,并重点发展高分子新材料、传统精细化学品、高端专用化学品和临港石油化工。力争到2020年,我市化工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亿元,年均增长8%;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和开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单位综合能耗、水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幅优于全省行业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至0.4吨标准煤以下,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技术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