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水心街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4-2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朱继亮

“大拆大整,大建大美”,近段时间,龙湾区瑶溪街道朱宅村水心古街正在拆建中。水心古街是永嘉场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龙湾区志》第四十六编“城镇街道”的第七章瑶溪镇中,特设有《专记:水心街》一节。旧时永嘉场有寺前街、下垟街、水心街等古街,但水心街的开街历史最早。水心街至少形成于南宋,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被称为千年古街。

站在水心古街东首桥头,朱宅村老村长朱文叙老人说,古代和近现代称此地为“水心”,一是原来的河网交织形成“水心”两字;二与水心河之深度有关,“深”谐音“心”。“永场水心村者,以水为乡,为众流所汇聚。其泽深,其源远,合数乡之水萃于一区。隶斯地者,宜其得泽之旺气,寝昌寝炽,保世以滋大,而于斯成望族焉。”此为清道光年间《水心朱氏宗谱序》所载。

永嘉场人习称此地为“水心朱宅”。水心,离不开“水”这个词。朱宅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水心河、朱宅河、直尚河、聚川河等多条河流穿村而过。朱氏宗祠负责人朱家春老人说,我们祖祖辈辈皆是临水而居,“水”是水心朱宅灵魂所在。

“小时候,每天清晨都要去河边挑水。清晨,不能在河边洗衣服,傍晚才可以。”朱家春老人说。在村民的眼里,水心河就是“母亲河”,村民对取水是很有一套讲究的,

我们沿着岸边行走,有村民开着小木船,正在河上用笼捕河虾。再往前走,几位钓鱼爱好者正盯着水面,一对老夫妻正在岸边清洗收成的大番薯,打算晾晒番薯干。而岸边的一位妇女,正在河边洗着衣裳,啪啪地锤打着。

这里已建成一座占地15亩1万平方米的朱宅生态文化公园,内建有全长80米的罗峰长廊阁,另有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体育场地和设施,河岸加建了青石护栏和亲水栈栏,是村民休闲的好场所。

我们几人慢慢行走于水心古街,中午时分,路人稀少。水心古街坐落在朱宅村龙水中路北侧50余米,东西走向。东起水心桥,西至马氏桥。旧时是永中、永兴、海滨、沙城、天河等地百姓到温州府城的必经之地,后翻越皇岙岭或马鞍岭或茅竹岭,或由此北行至龙湾码道乘坐瓯江航船进城。因而,旧时水心街人气旺盛,商业繁荣,成为永嘉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据朱家春老人介绍,水心古街至少形成于南宋,因为有宋代的石桥桥板为证。20世纪60年代之前,水心街全长约235米,宽3至4米,两侧房屋一百来间,大部分是一至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其中朱信芳(又名朱松)于民国时期,在水心桥头始建三层楼,现存。街虽不长,但工商业户三十六行基本应有尽有。

朱宅村人文·侠回忆馆负责人朱筱霞女士说,清代和民国时期,水心街店铺林立,商户繁多,布店、裁缝店、制鞋店、肉店、同昌和水煮店(豆腐店)、咸鱼店、饮食店、理发店、苎麻店、邮政所等应有尽有。其中以中药铺最为盛名,著名的有益龄堂、太益堂、长生堂、长春堂、天一堂等。

店龄最老的是益龄堂,原店名益龄春参燕药号,清光绪后期后郑人郑连臣开设,后由其子郑洪昌(又名郑玉龄)执掌,坐落在水心街中段,坐北朝南,铺面两间,由于所售药材货真价实,生意兴隆,成为水心街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长生堂中药店是民国八年(1919年)朱宅人朱荣开设,坐落在水心街40号,铺面三间。由于他懂药善医,尤专小儿科和妇科,病家请他出诊,随叫随到,口碑甚佳。1958年水心街所有药铺和行医者撤并,成立公私合营的水心诊所。

坐落于水心街5号的东来南货店,坐南朝北,于清光绪年间开设,后由郑人郑雄亮经营,四都八乡的商贩都来此批发转卖,生意极为红火。水心街有两家名气很大的苎麻店,一家是朱宅人开设的文兴苎麻店,另一家是王宅人开设的光娒苎麻店。

朱筱霞说,1984年以后,特别是水心菜场搬迁至王宅村之后,水心街商铺逐渐衰落、冷落,如今,遗留三五家老屋,依稀可见当年水心街的繁华盛况。

水心街东首是水心桥,原名大公桥,现称大众桥。朱家春老人引领我们找到,桥旁遗留有宋代的石桥桥板一块,上刻“皇宋景定甲子岁仲冬二十四日重建”。他说,从桥板上刻字看,可知水心古石桥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重建,距今754年。古桥横跨在水心河之上,西接水心街,东连王宅村,沟通朱王宅两岸。古石桥长15米,宽2.5米,是一座四柱五孔梁式石桥。2006年,朱作明老人独资重建,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桥梁,长15.5米,宽4.5米。此桥西北侧建有众乐亭,俗称“水心街茶亭”,南侧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无柄小叶大榕树,名为“黄葛榕”,冠幅达25米,浓荫蔽日,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古树名木”。

水心街西头有座马氏桥。朱文叙老人说,相传是当地马姓人家出资兴建,建造时间可能与水心桥相仿。马氏古石桥是一座三柱四孔石梁柱桥,桥面平直无拱起,仅为三块石梁架构的1.5米宽度,且两侧没有护栏。20世纪90年代重建。桥西建有禄春亭,1997年朱文禄出资建造。

水心的河网密布,河道纵横,因而桥梁众多。顺利桥坐落在直尚河中部的“瓦窑直”处,南接西岸路,北通朱宅垟。朱筱霞说,旧时朱宅垟有100多座烧砖瓦的瓦窑,行人只赖“渡船儿头”摆渡往来,水心街上东来南货店的郑雄亮发起筹资造桥,其中大部分由温州实业家吴百亨出资。

水心街附近,明清时期的古宅大院很多,但多数古宅已倒坍。在老人们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中岸路28号的朱崇标宅,原为三进(退)屋,朱氏先祖发祥地。现余后屋明间和西次间,明间七柱十一檩,中柱分心造,带前廊,中堂悬原寿匾“阆苑春晖”,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温州府儒学教授胡腾蛟为朱门张氏立。

我们又走到了位于西岸路2-1号的农家乐小院“江南老屋”,保存完整,门台和七间老屋为清嘉庆年间的古建筑。其西首老宅,俗称西岸门前屋,为朱炳泮所建。贡生朱炳泮兴建正屋九间,左右三间交轩,前有门台道坦,屋后有高围墙,全为粗石结构,小朔门出入。中堂有“文元”匾。据介绍,当年,正屋建好后,留有造房木料无数,在东首另建七间,即现在的“江南老屋”。

位于西岸路5弄的民居系朱岩松建于民国时期,至今已有80余年了。砖砌二层楼房,三开间,明间前立面开上下门,分别以砖雕对联。一层门联为“言到畅时留半句,理从是处让三分”,二层门联为“屋小乾坤大,檐低日月高”。门联有气势、有内涵;一层楼门顶部砖雕“惠迪吉”及纹饰。后门为西洋式,二楼开窗,以砖制的菱形镂空花纹衔接而成。内部为楼板式。该屋保存比较完整。其东侧有一幢三开间硬山顶的民居,为清道光年间朱光正所建,虽破旧,也不改砖砌博脊的卷草火焰纹的精致和灵空。

朱宅村现存7座明清老门台已被列入文物点,其中西岸4座、东岸2座、古街1座。水心古街中心地段的“万盛”老门台,独具特色。据朱家春老人介绍,“万盛”老门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主人为朱光洪。当年修建房屋九间,坐北朝南,东西两面各有三间交轩,前有门台、围墙,中堂有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