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千慧
一滴蕨草凝珠,偶尔触发了一位少年的灵机;
一项小玩意儿似的摆弄,竟演绎为一种工艺美术传奇;
这项艺术创作,经三、四代人的精心捧持琢磨,使作品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耀眼迷人。这项创作,就是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苍南矾山刘家矾塑。
冬日路边的奇异景象,触发了13岁少年的灵思
苍南矾山镇因明矾得名,素有“世界矾都”之称。
1912年的农历6月15日,矾山福德安(今称福德湾)村一个贫困的矿工之家,诞生了一名幼儿,父母给他起名叫刘肇宝。刘肇宝自小聪明伶俐,母亲朱氏善刺绣,肇宝受其熏陶,绣龙凤狮虎及花卉虫鱼等无不惟妙惟肖。
刘肇宝12岁那年,进一家矾厂从事一种叫包砂的工种。
1925年冬天,刘肇宝起早离家去矾厂上班,一路上,枯草衰蓬,寒风呼啸。刘肇宝一边走一边不经意地掠视着路边的草木、流水、土石疙瘩……忽然,明矾结晶池附近的水沟边,一株低垂的蕨草上粘结着一颗颗小矾珠,如冰如露,微风中状若飞凤展翅,在晨光下闪动着晶亮的光。刘肇宝趋步向前,蹲下身子,仔细赏玩起这一奇妙的造化……他若有所思,忽地,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子。
此后几天,刘肇宝在上下班的空隙,砍竹子剖竹篾,在自家的破茅房里仔细扎制螳螂、蝴蝶之形而后放入明矾结晶池中,过一段时间取出,一件件晶莹剔透,状若冰雕的作品雏形便轮廓初现。刘肇宝喜不自禁,家人和邻居也都啧啧称奇。短短几天内,刘肇宝做出矾珠新玩意儿的消息在当地传开来。在矾山,矿工和山民数百年来祖祖辈辈和矿石打交道,和明矾打交道,想不到这些平淡无奇的东西在刘肇宝手里变幻出美丽的光彩,大家个个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刘肇宝聪明,有出息。同时,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以自己朴素的理解,为刘肇宝的作品起名为矾塑。
父子接力探索,大大延长了作品的寿命
刘肇宝的矾塑作品,不仅引起当地人的惊呼喝彩,也很快吸引了外来人的眼球。一位来矾山做生意的英国人看到作品后,在别人的指点下寻到了刘肇宝家低矮的茅草屋。光线暗淡的茅屋里一件件流光溢彩的矾塑作品令他目不暇接。他很欣赏,一番交流之后,定制了一座宝塔带回了英国伦敦。
矾塑作品自此开始走向欧洲。随后产品又搭上矾山明矾销售的便车,流入北美,流入东南亚地区。
刘肇宝的人生和矾塑艺术最精彩的时光,要算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年代,刘肇宝扬眉吐气成了国有矾矿的工人。工友们久闻刘肇宝矾塑艺术的大名,有些关系密切的工友也会向刘肇宝要一件作品放家里作摆设,或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刘肇宝都会爽快地一一答应。也有一些年轻好学的小姑娘小伙子向刘肇宝师傅讨教手艺学制作,刘肇宝也会毫不保留手把手相传。
刘肇宝刚开始是用竹篾制扎胎骨的,作品存在线条臃肿不清晰、粘牢度差,制扎易折断等问题,特别是对作品创作品类的开拓上,限制颇多。经过一番思索,刘肇宝在矾厂里找来铅丝,把它折成蜻蜓、青蛙等胎骨子,再在铁丝上绕扎彩色纱线,然后放入明矾结晶池,待结晶之后拿出来一瞧,整个胎骨上缀满了无数晶莹剔透的矾珠子,胎骨子里彩色的纱线,透过晶莹的矾珠子晶体,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自此,刘肇宝的创作题材品种丰富多了,他可以用铅丝折成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制成龙凤狮虎、鹰鹤、蜂蝶、鱼虾等飞禽走兽昆虫等,以及花篮、花草、树木、山水盆景等等,品种达100多个。
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肇宝创作的矾塑作品保存时间最长不过10年,这主要原因是明矾对铅丝、纱线造成腐蚀。后来,刘肇宝的儿子刘祖珍、刘祖玮继承父亲的艺术事业,改用不锈钢丝和铜质漆包线代替铅丝,用膨体线取代纱线。又用玻璃和有机玻璃做外包装,使得作品的寿命大大延长。
这个家传艺术,刘家几乎每个人都能露一手
矾塑技艺的传承,走的是大众传播和家传相结合的路子。
大约在1979年时,矾山矾矿在机修车间的家属厂里开辟了一个矾塑创作小作坊,作为矾塑传艺基地,由刘肇宝做业余指导,招纳矾矿里的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女性和妇女前来学习和创作。当时来这个小作坊学习矾塑创作的先后有约100余人。除了刘肇宝经常过来指导外,得父亲“真传”的刘祖珍、刘祖玮有空也会为父代劳,指导学员们学习扎胎骨,绕线和投池结晶等。
今年67岁的刘祖玮于1974年进矾矿工作。刘肇宝1993年去世后,刘祖玮对父亲研创的矾塑艺术执着而认真。为使这一祖辈研创的独门绝艺薪火相传,刘祖玮夫妇及哥哥嫂子刘祖珍、欧阳梅英早就有意识地将这门手艺传授给儿女辈。像老二刘祖玮在温州保险公司工作的女儿刘旭红,老大刘祖珍的三个儿子刘发松、刘发榕、刘发荣和女儿刘玉枝,还有亲戚朱美雪等,如果休息日一到家里探望父母长辈,他们都会不失时机地向之讲述矾塑创作工艺流程、细节、技巧等,带他们到结晶池体验结晶效果,把握结晶时空度等。
而今,只要一说到矾塑这一家传艺术,刘家每个人都能露一手。像刘发松他们,尽管已经定居杭州等地,只要一回到矾山老家,看到父母和叔叔在摆弄矾塑,也都会兴致勃勃地上去帮忙,就连刘家第四代传人、刘发松的儿子刘源看到全家人这种热闹的氛围,也会上场帮上两手。
2005年,苍南县文化部门开展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将矾塑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对象。县里专门成立了以文化局李晖华局长为组长的苍南矾塑工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目前,刘家老大刘祖珍被浙江省文化部门评为矾塑工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二刘祖玮和女儿刘旭红为温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二爱人陈桂珍为苍南县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自从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刘家的矾塑工艺名声大噪,艺术发展空间得到大大扩展。在矾山镇和苍南县当地,乃至省市、国家级如果举办相关文化展示活动,矾塑作品和创作都会跻身其列。当地的机关单位和学校出于对矾塑这一非遗奇艺的珍爱,也经常慕名邀请刘家兄弟去做艺术讲座,学习技艺。像2017年上半年,矾山镇二小组织20多名学生,开设矾塑艺术课,聘请刘祖玮担任教师,为这批学生传授矾塑创作技艺。
2008年8月份,刘祖玮曾应邀南下澳门,参加“中国非遗、民间瑰宝”展示表演活动。在澳门著名文化景点卢家大院,每天向来自美国、澳门等地的文化艺术界专家人士作创作演示。
而今,刘祖玮等人还在不断探索实践,力求在传统的造型等方面有所突破,实现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他透露,他目前正在研发一种名叫“蝴蝶挑灯”的矾塑新作品,作品中间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矾塑蝴蝶,蝴蝶身上架着一条扁担似的小竹条,竹条两头挂着两颗硕大的矾珠,蝴蝶身躯就靠一个支点作支撑,以显示整个作品的动感。他介绍,这一作品的开发涉及到力学和力的平衡,已经坚持了一年多时间。
为了配合矾山镇近年开展的旅游名镇创建,刘祖玮的创作也紧紧跟着城镇发展节奏,以矾山镇标志性建筑物煅烧炉为创作对象,创作出了矾塑煅烧炉作品,投放市场后受到各界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