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乐燕 报道组 郑亦扬 通讯员 吴璐
大安当地的黏土,经拉坯、上釉、焙烧等工序,被制成花瓶等土陶器物;各色的米粉团,在手中捏、掐、刻、扮后,成为一桌“满汉全席”;戏曲人物等木偶造型,在烟花带动下,喷射五彩光焰凌空飞舞……
如今,在泰顺县大安乡,药发木偶戏、龙凤狮子灯、篾艺、米塑、手工制陶等载入“非遗”名录的古老技艺,不仅没有被丢弃,还在利用中得以发扬光大,并由此形成了可看可学可体验的传承基地。
“一批土生土长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技艺,是大安‘家传的宝贝’。我们这一代要做的,是怎么让非遗更融入生活,实现非遗的活化与共享。”大安乡宣传委员夏安安介绍,自2016年大安乡重新挂牌以来,乡党委、政府就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谋划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很多古老传承因此逐渐复苏。
非遗技艺“一个都不能少”
泰顺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安占据了药发木偶戏、提线木偶戏两项。此外,还有龙凤狮子灯、篾艺、米塑、手工制陶、草鞋等多项省市县级非遗。
大安非遗传承的重要支撑力量,是一位位身怀绝技的乡民,从来没有放弃对非遗的传承努力。比如药发木偶国家级传承人周尔禄、龙凤狮子灯省级传承人徐茂宝、米塑市级传承人包能桃、手工制陶市级传承人蔡桂兰……总人口9千多人的大安乡,县级以上传承人就有13位。
一个小乡有这样的文化家底,不多见,怎么利用,就成为了大安乡重点谋划的课题。
眼下,大安乡正着力打造“非遗小镇·大美大安”。在全面收集挖掘非遗艺人及资料的基础上,建设大安非遗展示馆,包括展示厅和传承人工作室。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非遗技艺,在位于乡文化中心的非遗展示馆内得以集中亮相。
走进馆内,1:5比例的药发木偶尤为引人注目,它是由我国“药发木偶”唯一代表性传承人、74岁的周尔禄历时两个月制作完成。每次表演时间不过10分钟,但前期从原材料购置、火药配比、木偶制作等准备工作,都要花上半个月时间。此外,展厅内还有当地龙凤狮子灯、竹篾、米塑、草鞋、蓑衣、土陶等具有代表性的非遗实物。
在馆内的首批陶艺、米塑传承人工作室,传承人将手把手传授技艺,让非遗文化爱好者自己动手体验做米塑、制土陶、耍木偶、玩竹篾、编草鞋等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自去年5月份开放以来,已定期举办各类公益培训36期,培训学员520人,接待参观4600多人。
79岁的县级编织草鞋传承人潘郑松,是常驻上课的老师之一。过去每年受邀参加市县举办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活动,是一年中少有的“炫技”机会,现在,在家门口就有年轻人来跟着学编草鞋,老人说“这比卖鞋都高兴”。
土陶文化村应运而生
从今年春节开始,大安乡大丘坪村村民杨宗尾家的老宅,被改造为土陶传习区、土陶展示厅、古窑研究区,一拨拨体验做陶的游客慕名而来。73岁的老艺人赖家业放下锄头,重拾起歇了30多年的制陶手艺,指导游客拉坯:“想不到会这么热闹,大人、小孩,连外国人都来了。”
大丘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手工制陶专业村,始于宋代,兴于明清,村内至今保存有较完整的柴窑。但在此前数十年,“大安陶”和制陶艺人一度沉寂。村里20多位土陶制作老手艺人,如今仅曾瑞赖一人仍在做陶。他说,年轻时靠做陶养家盖房,如今烧一窑可以卖上一年多,生意一落千丈。
为了让日渐凋敝的土陶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去年底,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牵头成立了经济合作社,筹资20多万元,修缮老屋,买来30余台拉胚机,并发动20位制陶手艺人指导游客体验。如今,这批平均年龄在60以上的制陶手艺人,除了依照老法子制作日常土陶用品外,还在尝试制作十二生肖等文创产品。
“仅春节七天,就接待游客3000多人,我们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子算是走对了。”村党支部书记曾文胆“盘算”:除了继续提升土陶体验、展示、销售服务功能外,还将定期举办烧窑节、陶艺培训和陶艺大赛,打响土陶文化牌。他说,大丘坪村内还有180余年的曾氏土楼、南山下水库、30座古民居、大片良田等先天优势。未来,非遗传承可以丰富旅游业态,更可以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创收。
夏安安告诉记者,大安下辖大丘坪、下塔等7个行政村,这里的每个村,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下塔村的米塑馆、大洋村的非遗楼、药发木偶传习所等。为了使大安丰厚的非遗文化插上“旅游+文创”的翅膀,当地立足一方平原、一座水库、一段文化、一群古村、一个园区、一批人才在内的“六个一”资源禀赋,突出生态特色、文化底蕴,计划在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的大洋村新建非遗楼,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综合传习中心、濒危项目抢救中心、非遗项目体验中心等。目前,已由台湾建筑设计专家萧百兴教授进行整村规划,全力推进土陶文化传习所、南山下精品民宿、曾子书院、田园花海等项目招商建设,计划2019年开工。
“山区生态资源大同小异,而文化资源则特色明显,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大安已经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我们将珍惜这些古老传承,并在未来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夏安安对大安的文化挖掘利用,显得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