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4-2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本报记者 周汉祥

通讯员 章郁琼

今年4月22日是第49个世界地球日。近年来,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强化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安全和谐、宁静美丽的生活环境,让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推进绿色矿山创建,矿区披上绿衣盛装

一行行郁郁葱葱的行道树,一丛丛争奇斗艳的夹竹桃花,水泥道路整洁宽敞,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走进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底岭下矿区,一定会让你对矿山的印象有所改观。漫步矿区,开采平台规范整齐,运输道路干净整洁,机械设备摆放有序,矿容矿貌焕然一新。旧时矿区开采加工扬尘漫天,河里污水横流,运输道路坑坑洼洼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

不仅是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底岭下矿山,如今我市大部分矿山早已摆脱了“脏、乱、差”的标签。矿区的净与美,是对绿色矿山最好的诠释。

如何在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获得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温州市国土资源局以生态保护和供需保障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为抓手,探索了一条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温州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制定标准,示范引领

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2008年9月,温州市国土资源局以全省开展“百矿示范、千矿整治”活动为契机,会同环保部门制定了《温州市绿色矿山创建指南》、《绿色矿山评分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印发了《温州市市级绿色矿山创建管理实施方案》,明确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为:“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坑矿区生态化”的矿山,要求各地建立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绿色矿山创建的指标体系,探索一条适合我市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并将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纳入温州生态市建设考核。同年全市启动了4家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整顿秩序,调整结构

过去多年温州各地原来矿山小、散、乱现象突出,2001年,全市矿山数达到584个,平均规模不足2万吨,生态负面影响较大。为建设生态温州,最大限度减少矿业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编制了《温州市矿产资源规划》,从布局着手,提升矿山开发规模、准入门槛、技术水平,大刀阔斧实施矿山关、停、并、转,实现了开采区集聚,限采区收缩,禁采区关停的目标。石料矿山总数从584个压缩到51个,减少了90%以上;单个矿山平均规模从2万吨提高到270万吨,提高了135倍,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全面提升矿产开发利用水平和矿山生态保护水平。

严控干线两侧布局。2013年底开始,全市开始收缩“四边”和“两路两侧”的现有矿山布局,关停国省道公路、铁路沿线矿山26个。2014年初,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发文明确,新设经营性采矿权,年开采规模不得低于80万吨,开采年限不得少于10年,新设矿山须严格遵循“三区管理”原则,在充分考虑资源状况以及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基础上,选择在资源条件允许、环境影响小、区位较隐蔽的地区。2016年1月1日起,国省道公路、铁路、航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一律不许设置新的经营性采矿区。2017年,新一轮温州市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经营性矿山设置必须先将其列入开采规划区块。

完善标准,应创尽创

市国土资源局对全市矿山进行调查梳理,对采矿权出让剩余年限在3年以上的矿山原则上均要求其创建绿色矿山,拟新设矿山在出让公告以及出让合同中就明确要求其创建绿色矿山及违约责任,做到“应建必建”。

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开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矿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绿色矿山建设使矿山面貌焕然一新,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绿色矿山建设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这些绿色矿山的典型,向社会彰显了矿山企业正面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已成为体现矿山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品牌。”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截止2017年,全市“应建必建”切实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成各级绿色矿山43个,其中省级绿色矿山5个,4个已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应建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达80%以上,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制度保障,全面建设

2018年起,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实施绿色矿山建设三年专项行动,通过建立“企业主建、第三方评估、达标入库、信息公开”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价工作新模式,全面建设绿色矿山。目标是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生产矿山均完成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并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

今后我市将通过强化绿色矿山契约管理,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绿色矿山监管新机制,探索出台鼓励政策等机制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且在全省同类行业中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矿山企业,对矿山开发后用地享受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除经营性房地产用途外项目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供地等矿地利用奖励政策。

通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行动,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了一批开采规模大、工艺技术先进、安全生产条件好、绿色环保、经济社会效益好的优势企业。该行动不仅是将矿产开发管理纳入到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也是贯彻落实“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力提升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除险安居”为民惠民

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是市政府确定的2017年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17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提出了“决战第一年、冲刺第二年、清零第三年”的目标,以首战即决战之姿,大搬快拆,细查优治,全力推进“除险安居”。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市共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766处,其中避让搬迁471处,工程治理295处,减少威胁人数23021人,消除了全市50%的地质灾害隐患,一年的治理成果是十二五期间治理总量5倍。

群策群力,

以最快的速度除险

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工程,为加快进度,我市实行挂图作战,主要领导围绕“除险安居”工作,多次专题研究、深入一线督查,并对这项工作每日发布动态、每周通报点评、每月互学互比,市级主要媒体进行全程跟踪督办。2017年6月、7 月、9月、11月市政府连续四次召开现场推进会,比学赶超,要求将“除险安居”工作提速提效。市国土资源局建立了局领导分片挂钩联系制度,派出工作组奔赴一线指导督查。各地将这项民生工程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铆足干劲,克难攻坚,争分夺秒,全力除险,全市上下大干快上、齐抓共管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避让搬迁的同时,对治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风险可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类进行工程治理消除隐患。各地充分利用购买服务的市场机制,结合“最多跑一次”,进一步简化工程立项、招投标等程序,加快治理工程前期的勘查设计。同时按照速度服从质量的要求,实施“双随机抽查”制度,采取高密度、高频度的巡查和“回头看”“专家会诊”等形式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对存在问题的一律要求停工整改,严格监管,确保安全。今年3月,洞头已提前完成全区三年工程治理任务34处,“工程治理以后不用担心山体塌方了”,当地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的一位居民说道。

献计献策,

以最优的政策惠民

除险安居,除险是要义,安居才是目的。各级党委、政府立足群众的需求,扛起沉甸甸的民生责任,全力护航百姓的安居之梦。

2017年4月,我市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对5个加快发展县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在省级补助1.5万元/人的基础上市级再补助5500元/人。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强资金保障,瑞安搬迁安置财政预算从800万一次性追加到8000万,泰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统筹落实资金1500万元,基本满足了群众自行购房的资金需求。

加快集中安置,全市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划出基本农田544亩,保障避让搬迁安置项目建设需求。各地将安全的地段、完善的设施提供给搬迁户,乐清在大荆落实了100亩安置用地,用于龙西乡、仙溪镇等北部山区乡镇的避让搬迁群众的安置,苍南建成灵溪坝头小区、桥墩腾龙小区、马站洋河小区等搬迁安置小区,确保群众搬得出、住得下。

群测群防,

以最全的体系防御

在“三年行动”中,我市将综合治理与群测群防两手齐抓,做到未雨绸缪。落实防灾责任制,不断完善“地方负责、部门联动、专业指导、全民参与、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积极开展高标准“十有县”创建,截至2017年底已有9个县(市)、区创成高标准“十有县”,达到“应建必建”,创建成果位于全省首位。突出制度建设、风险调查、监测预警、巡查排查和应急处置五大抓手,抓好防灾“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保护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努力实现汛期地质灾害“零伤亡”。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地质公园再谱新篇

2017年8月,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年一次的中期评估。通过对公园建设管理、地质遗迹保护、科学研究普及活动等方面的实地考察,专家认为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完美融合了遗址价值与人文历史,普及推广了地质科学研究价值,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相得益彰,发挥了以地质旅游促进生态旅游的作用。同年10月,国土资源部、科技部联合发文命名32家单位为首批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名列其中。多年来,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在科研与科普、网络与宣传、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做出大量工作,每年组织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等活动,有效保护了地质遗迹,为传播地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7年12月,在国土资源部召开的第四批国家矿山公园专家评审会上,苍南矾山国家矿山公园被授予国家矿山公园资格。苍南矾山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矾都”, 距今1.9亿年强烈的燕山旋回兴起地质构造运动,造就了矾山明矾,也留下了典型的火山流纹岩群,形成独特的地质遗迹,薪火相传640年的明矾生产生活,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面对此前矾矿生产低效高耗、连续亏损的局面,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和保护、利用矾山矿区珍贵的工业遗产资源,发挥地质环境资源优势,经过科学治理规划,矿矾遗址逐渐从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象,蜕变成一处处优美的风景区,走出了一条自然与人文融合、生态与产业对接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