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我可爱的家乡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9-0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人物名片】

瞿弦和 著名演播家、主持人,1965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瞿弦和

我喜爱收藏,包括邮票、铃铛、石头、手把件,也有演出的节目单,杂志报纸有关的报道,这是生活的情趣,还能唤起我的许多回忆。

改革开放40年了,我看着珍藏的厚厚的一摞《人民日报》《温州日报》《当代电视》“朗诵艺术画刊”——浮想联翩。

1998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没有到过温州的温州人”报道,描述的就是我。

我出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之后从新加坡随父母回到祖国。我的父亲叫瞿良,是温州人,妈妈是嘉兴人。爸爸在温州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妹妹。1950年,我5岁时随父母直接回到北京,一直没有机会到温州。

那时,温州不通火车,爸爸回温州探亲,都要从金华换乘汽车。温州在我的脑海中是那么遥远。爸爸讲温州话就像说外语,我缠着他教我说一句,他笑着说“玉茭沒炸过”(温州没去过)。

金温铁路终于通车了,我们夫妻二人荣幸地应邀参加通车庆典文艺晚会,我在主持中大胆说出唯一学过的那句温州话,引发全场爆笑,因为太不准啦!但不管怎样,我第一次回到我的家乡。

温州很美,可父亲从没带我回去过,他没能赶上金温铁路开通,他也很少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现在想起来,他真是很低调。他是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温州人,又曾在宁波等地做过党的地下工作,有着难忘的革命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温州日报》副总编辑瞿冬生特地找到我,他们认为这是温州人在创建新中国进程中的光荣,並在2013年8月1日的《温州日报》上首次介绍了我父亲的革命经历——《瞿良:参加南昌起义的温州人》,同时转载了父亲的遗作《忆八一》(原载2007年8月3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还刊登了我的文章——《写给父亲》,我很感动,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我的心和温州贴得更近了。

改革开放促进了温州的发展,不仅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更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上,2008年11月8日“辉煌30年——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大型文艺晚会”在温州体育中心体育场隆重举行,晚会以各种文艺形式展示了温州人的勤劳、智慧、奋斗、团结的品格,向全世界树立了温州形象。我在演出中担任朗诵,诗中一句“连鸟都不飞的地方,都有温州人”至今难忘。

《当代电视》杂志2009年第六期刊登了温州电视台举办的“盛世华章”电视诗歌朗诵会,这台诗会不仅构思选材独特,而且充分发挥了电视手段,受到广泛赞誉並获奖。温州电视台、电台的主持人王丽、吴佩珍等在诗会中亮相,我们夫妻二人与影视界的艺术家丁建华、杜宁林等也朗诵了名篇名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人杰地灵,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温州也是培养文艺人才的摇篮,民族唱法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美声女高音歌唱家夏阳、通俗歌唱家白雪都是温州人。

舞蹈更是温州的强项,舞蹈家黄豆豆家喻户晓,我在中国煤矿文工团任职时接收的三位北京舞蹈学院优秀毕业生翁林婕、张悦、陈苾也是温州姑娘。

自豪吧,温州人。我今年已经74岁啦,看到那么多温州人驰骋在国家级文艺团体中真感到骄傲,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打击乐女演奏家张晓灵、北京歌舞剧院女舞蹈家翁笑笑、瓯剧艺术研究院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方汝将,就连浙江省朗诵学会的秘书长谢贝妮也是咱们温州乐清人啊!

说到朗诵,方言色彩突出的温州,在朗诵艺术领域也令人吃惊地名列前茅。江心屿是诗之岛,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2016年7月31日,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授予江心屿朗诵艺术基地称号,将温州朗诵活动推上新台阶。近年来,在全国各类朗诵大赛(夏青杯、曹灿杯、孙敬修杯)中,都有温州青少年闯进决赛。

现在温州11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朗诵学会,温州市朗诵学会非常活跃,我也常回温州参加活动,在“寻找城市千年记忆”诗会中,我朗诵了朱自清的名篇“绿”,大屏幕编选的画面、灯光的处理、导演的调度都独具特色。

《朗诵艺术画刊》第三期记录了2016年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世纪诗人工程”拍摄的情景,温州的几位主持人王丽、王兵、王振辉、许溟嵘、苏亦品分别朗诵著名诗人艾青的短诗,他们不仅有很好的天赋,而且认真准备,不计报酬,並自驾车到达拍摄地点,圆满完成任务,体现了温州人的勤劳朴实。

我回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多啦,每次都会到我侄子瞿昌林的酒店“美乐食街”品尝家乡独特的“三丝敲鱼”“鱼圆”“鸭舌”“花蚶”——好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