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冬生
“叶润周(1917-1996),现代著名黄杨木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上介绍,百度即有,但叶润周吁请南怀瑾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事,恐怕鲜有人知。
金温铁路建成之前,温州地处东南一隅,出门“死(水)路一条”。一条金温铁路,几多感人故事。为了请南怀瑾先生出山修建金温铁路,温州市有关领导多次赴港,登门求助,还发动南怀瑾先生故交好友打边鼓。
1992年4月,金温铁路筹建工作紧锣密鼓。此时,我作为本报驻市委特派记者,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与时任市委书记孔祥有秘书郑祖洪一起,来到市区西门教场头7号叶润周家采访,并转达市委领导的问候与谢意。
5月9日本报三版刊发了我们采写的专访《技臻而乐 壮心不已——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
暮春时节,柳绿花艳。听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润周又有作品将集书出版,海外驰名的学者南怀瑾教授为其破例作序。于是,我们走访了叶润周大师。
客厅内,神形兼备的雕塑,或立桌案,或藏柜中,栩栩如生,令人好生喜欢。无论是慈眉善目的菩萨,还是怒目圆睁的钟馗,都会让你啧啧称奇。
灯下,趁叶润周沏茶之际,打量了这位艺林巨子:他身穿深灰色西服,精神矍铄,言谈举止,不乏睿智、儒雅之气,毫无年逾古稀老人的龙钟之态。
叶润周出身黄杨木雕世家,耳濡目染,10岁即继承家传,学习雕刻,14岁便独立创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他虚心刻苦,终于,搜百家之美,成一人之奇;取至高之境,开独造之域。在黄杨木雕传统的单人立体圆雕技法之外,他创造了镂空和群像拼接、浮雕和圆雕巧妙结合的技法。
叶润周说:“我不饮酒,不抽烟,平生唯一爱好就是雕刻。”“书迷者文艺,艺痴者技良。”由于他锲而不舍,技艺日臻,作品玲珑剔透,富于动感,享誉海内外。60多个春秋,他创作了大量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代表作达百余件,不少作品上银幕、入画册、列展览、赠国宾。
在其作品集扉页,有他那遒劲有力的笔迹:“历史证明,工艺美术是起源最早的造型艺术,它是绘画、雕塑书法等造型艺术之母。”这,或许就是叶润周痴迷于此的缘由吧。叶润周不仅积极收徒传艺,培育新人,还将自己的秘传技法与实践所得,编成口诀,撰成《黄杨木雕技法》一书出版。非有博大胸怀,是难以冲破“传内不传外”的束缚的。
当我们问及是否有作品即将出版时,他点点头,说:上海有一家出版社已决定为其出一本中英文的作品集。为其作序的南怀瑾教授,与他是同乡学友,情谊甚笃。
“大师,今后有何打算?”叶润周说:“我原是一个民间艺人,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这么高的荣誉,我觉得过意不去。我争取在有生之年,千方百计多创作一些作品,献给国家。”他说:“无论谁出多少钱,我的作品是不卖的。”
采访中,叶润周介绍说,自己比南怀瑾虚长一岁,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耍学习,很是投缘。后来天各一方,几十年未通音讯。最近联系上之后,彼此都非常高兴。南怀瑾非常重感情,我有所请,他一口答应。提及金温铁路修建,叶大师当即表示一定会写信劝老友多为家乡做贡献,只是当时不便在专访中述及。告别之际,叶大师特意取出木雕作品《周总理像》的照片相赠,并认真地在背面写下“瞿冬生同志正之”。
1992年12月18日,金温铁路在“催生者”——南怀瑾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顺利开工。我想,这里也有叶大师的一份功劳。通过此次采访,得以相识大师。叶大师的谦恭,让我诚惶诚恐。同年12月30日,我收到叶大师用毛笔书写的来信——
尊敬的瞿主任:新年好!
恭祝合府千祥云集,百福并臻,工作胜(顺)利,万事如意为颂!
藉贺年便,向台驾汇报一点微小喜事述后:
近承浙江电视台和中央台等将艺人祖传六代黄杨木雕事迹等合拍一专台(题)片,名称《铁笔神功》,南怀瑾兄给题片名,并已安排时间于93年元旦晚上5点35分钟,在中央台二套“祖国各地”项(栏)目中向全国播放,特此奉告。
以上等等荣誉,均蒙伟大(的)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以及您各位大力地培育下所获得一切。我表示衷心地感谢!
公暇时请光临舍下玩玩和指教,望莫却为荷。匆此草述,即颂新禧!并致以崇高地敬礼。
艺人叶润周拜年
12月28日
随信又寄赠一张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作品照片,背面用红笔写着“祥仙欢舞庆人间,恭贺新禧……”
由此可见大师对记者的信任和器重。读罢来信,甚是感动。因琐事繁杂,复信致谢之后,一直未去拜访,有负大师期望。今日思之,愧疚唏嘘:老人约见,不能拖延,有时错过一天,便是错过一世!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全线通车,温州人无不欢欣鼓舞,而叶润周大师却无缘分享这份喜悦。
最近整理旧物,又翻到大师赠予我的书、信笺、照片和剪报,勾起了我的回忆。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信笺有些发黄了,但大师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虽然,我无力研究《黄杨木雕技法》,但从“黄杨木雕的技法和口诀,处理绺门和镶嵌节疤裂痕技法”等篇目中,不难看出大师精湛的技艺和博大的胸怀。
岁月沧桑,人生无常。今年恰逢叶润周大师辞世20周年。这些书信、剪报的出现,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提示吧。
叶润周大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艺术之魂永远留在人间,正如南怀瑾先生对他的评价“天才力学,无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