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
当前,洞头正处于“加快同城发展、建设海上花园”的关键期,更需要把握和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依靠更多的科技创新来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增添强劲有力的新动能。
10月11日上午,洞头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领域,全面吹响了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未来,洞头的科技创新工作必然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生动实践!
持续发力
科技供给侧改革带来新变化
近年来,洞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区域经济总量薄弱、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企业数量与规模偏小等先天短板,以特有的韧劲,敢于迎难而上,以弄潮的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学研交流合作、科技金融结合、渔农业科技富民专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等方面交出了一份可喜的答卷。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产学研科技合作得到进一步推进,科技支撑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确保完成了规划目标和“八倍增、两提高”各项指标任务。至2015年,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8家,占规上企业数比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六;省科技型企业为3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7家,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为7.0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9.27亿元,网上技术市场交易额为8321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间,洞头累计完成专利申请量916件,专利授权量711件,保持年均增速100%以上的良好态势,有效激发和提升了区域自主创新活力。据统计,2015年,我区(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了2.57%,(占比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今年以来,洞头科技创新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持续发力,通过有序推进科技经费“加减乘除”供给侧改革,以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研发资金投入,以科技贴息贷款推动新产品研发,以创新券的普惠效应推动专利申请,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累计达51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4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居全市第一;)完成新产品产值4.62亿元;网上技术市场合同金额480万元;专利授权74件。
创新创业
对外科技合作实现跨越
“十二五”以前,洞头在创新创业平台方面一直处于空白。2011年,洞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全市率先提出“三步走”思路,通过“民办公助”的创新思路,成功搭建了全区首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自成立以来,孵化器先后吸引了18家初创型科技小微企业入驻,累计完成销售额1亿5千多万元,并成功培育出了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入孵不到三年的温州小岛特细纤维材料有限公司不仅成功跃升为规上企业,并且进入了高成长型企业的列队。总经理陈鹤告诉记者,小岛的快速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孵化平台除了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外,最重要的是给我们这些入驻的企业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当前,创新创业平台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方面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为此,今年以来洞头已将众创空间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来抓,正在按照“一行业一空间、一产业一平台”建设方向,加速推进包括“众创空间”、 蓝色度假小镇、海洋文化科技创意园等平台的建设。不久的将来,这些创新创业平台将成为洞头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彩。
创新创业平台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创新,二是创业。在搭建创业平台的同时,洞头也积极引进创新平台,并于2015年成功引驻并运行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在温地区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分院——洞头分院,根据产业需求引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等8家院校和科研院所,让洞头产学研科技合作正式跨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车道。今年6月30日,洞头正式启动了“院企结对”专项行动,作为“政产学研”联动的大胆尝试,全面吹响了产学研科技合作的集结号。
精准帮扶
政策红利释放创新活力
洞头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上始终按照“政策要宽、市场要活、创新要实”的要求,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并于今年6月份制定出台了《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优惠政策》,新增众创空间配套政策,与科技金融结合、科技保险补助、专利质押贷款、创新券等形成科技优惠政策“1+5”体系。同时,按照“市有区无,执行市标准;市无区有,执行区标准;市有区有,就高从优”的原则,有效落实与科技创新“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等上级政策的有机衔接。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洞头共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209项,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5项。其中,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为温州首个;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此外,科技贴息贷款、创新券等科技普惠政策也在助企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开展科技金融工作以来,洞头累计支持30个科技项目获得科技贷款1.02亿元;累计发放创新券130多万元,受益创新主体达50个。
在优惠政策红利的倒逼激励下,区域创新活力也得到有效释放。作为洞头企业创新方面的优秀代表,浙江诚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茅利平告诉记者,企业的创新投入固然有自身转型升级发展的实际需求,但是科技优惠政策的支撑无疑是送给我们的创新红包,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创新热情。
在落实政策帮扶的同时,洞头还摸索出了“众创预孵+初创孵化+科技转型+冲刺高新”的创新主体培育梯队模式,根据每个企业不同阶段的服务诉求,通过“五帮一化”服务机制,实施精准帮扶和指导。作为我市首家“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国资控股公司,浙江金海蕴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陈坤业告诉记者: “自2013年启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计划以来,公司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了从普通企业到科技型企业再到上市企业的华丽转身,离不开科技、经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
创新活力
让科技创新真正“富民强区”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科技创新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洞头近年来不断更新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重点创新团队的引进、遴选与培育等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温州“人才新政双十条”。同时,还建立了全区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开展拔尖人才评选活动,“十二五”时期累计引进博士及高级职称人才46人。
洞头在引才的同时,也积极完善和搭建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实施了“人才安居工程”,建成投用25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发放人才政府津贴881万元,今年已有67名符合条件的人才享受市人才住房补助政策,让人才专心干好“创新”,竞相奔腾。这些引进的创新人才以自身科研优势,积极对接洞头产业发展,并有效解决了科技术成果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作为最早入驻洞头的省级科技特派专家,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主任林少珍在采访中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我们这些扎根海岛的科研专家真正价值的所在。走农户、蹲苗场、下海区、查筏架,长年驻扎在洞头渔农村第一线的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以他们的实际行动,真正把科研工作做到渔村农家。以他们的点滴之力,有效助力洞头创新驱动之美。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洞头在渔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先后研发和引进了羊栖菜、坛紫菜、南美白对虾、大黄鱼、海参等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25个,推广新技术30项,研发新产品46个,并借力省、市两级科技特派员队伍技术优势,有效促进了渔农产业转型升级和渔农民增收致富。至2015年底,渔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365元,比2010年增长105%。
展望>>>
在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新一轮比赛中,只要洞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以构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为主线,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形成各部门参与考核、各要素综合集成、各环节紧密协同的精准供给侧改革推进工作机制,洞头经济是完全有机会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导者”的转变,并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这一高速轨道,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