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2点38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透室。
殷红的鲜血,从李牡伦的手臂上流出,顺着导管,穿过身旁的血透仪。陈凌云坐在妻子身旁,轻轻地握着她的手。
自从妻子4年前患上尿毒症,这样的血透,陈凌云已经陪伴了无数次。但这一次,和以往完全不同。
再过17个小时,陈凌云的一个肾,就要被移植到妻子身上。
他一笔一划地在肾脏活体移植手术的知情同意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一刻,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牡伦,你要更好地活着!
4年救治路 他不离不弃
陈凌云希望,这是妻子最后一次血透。
今年47岁的陈凌云和43岁的李牡伦是一对“半路夫妻”。20多年前,两人先后从江西九江来到温州平阳,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
日子虽不轻松,却也幸福。
陈凌云做木工,李牡伦在工厂打小工,再后来,两人有了一个女儿。
然而,属于他们的幸福是那么短暂。
2012年,李牡伦被诊断出尿毒症。
每次,李牡伦一犯病,他就立马抛下手头的活,陪她坐一个多小时大巴,到温医附一医看病。
血透,治疗,等待合适的肾源,耗尽了一家人的精力,也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好几次李牡伦都打算放弃,但丈夫却一次次握着她的手,让她别怕:“你活着,我们这个家就不会塌。”
平阳县人民医院血透室的护士吴墅,被这份不离不弃感动,经常义务送他们到温州市区。
在她眼里,这个丈夫,辞去木工的工作,打着散工照顾妻子,不容易。1000多个日子,一周3次血透,风雨不断,更不容易。
意外配型成功 他决定捐肾
昨天,温州的气温比前几天暖了许多,陈凌云却在长袖的病服外加套了一件厚厚的外套。“明天就手术了!不能感冒,不然又要延期了。”
在麻醉风险书上签字时,陈凌云没有丝毫犹豫。签完字,他如释重负地笑了。
曾经有邻居劝陈凌云:你怎么这么傻,只见过父母给子女捐肾的,没听说夫妻间舍得捐的。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陈凌云总是一笑置之。在他的心中,妻子是这个家的一分子,也是他生命中的责任。每次看着妻子在血透室里,全身疲软,冷汗淋淋,体重从原先的130斤急速下降到如今的90多斤,陈凌云都感同身受心疼。
今年5月,陈凌云一个人悄悄跑到医院,问医生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肾移植一个给妻子,没想到一验血,和妻子血型相符,进一步详细检查后,符合移植的条件。
夫妻俩苦等了3年没等到的肾源,自己身上就有,陈凌云没有多想:捐肾!
他告诉身边的人:“牡伦这辈子太苦了,没有父母和兄弟姐妹,能依靠的也只有我了。”
艰难抉择 家人终于同意
静,深夜般的静,就连病房的点滴声仿佛都清晰入耳。
刚做完血透的李牧伦很累,却没有睡意。她的病房和丈夫的病房只隔着一面墙。
几个月前,当她得知丈夫是骗着自己来医院做配对时,她呆站在原地,拉起陈凌云的手就往电梯走。陈凌云甩开她,有些激动地说:“不,只要有救你的机会,我们都得试,这个家不能没有你!红榴不能没有妈妈!”
丈夫的话那么坚定,李牧伦泪流满面。那几天,她的内心翻江倒海,终于在丈夫一次次斩钉截铁的劝说里接受了这个决定。
在陈凌云的病床旁,妹妹陈碧慧两眼紧闭,眼角泛着泪光。从知道哥哥要接受手术开始,她的担忧就一直没少过。
今年6月,陈凌云回了趟老家江西九江,捐肾需要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
母亲心疼儿子,难以接受。她流着泪劝儿子:“牡伦要救,可手术后,你的身体怎么办?你可是家中的脊梁骨啊!”
妹妹陈碧慧在陈凌云的说服下,去劝母亲,并决定去温州照顾哥嫂。在儿女们的劝说下,母亲终于松了口,她颤抖着在伦理会的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两家的亲人先后签字同意。
社会的爱
给他们动力
陈凌云的手机响了,是女儿班主任陈晓阳发给他的短信:红榴很棒!今天校运动会跑步比赛得了银牌。
女儿读初三,从小乖巧,是陈凌云最大的安慰。他从手机里翻看女儿的照片,眼角沁出丝丝泪水。老师的好意他知道,这是给他在手术前鼓劲。
这一路,没有社会的帮助,他们一家肯定坚持不到今天。
女儿的老师,得知他们家的难处后,帮着减免学校的费用,在学校发起捐款,平日里对他女儿也特别照顾。
乡镇退休干部胡为民,陈凌云曾经在他家做过木工,4年来一直四处奔走筹集医药费。这次,他再次伸出援手,帮他牵线搭桥发起网络募捐,筹集手术款近10万元。
从李牡伦患病以来,平阳县妇联、昆阳镇政府、昆阳新居民管理所,也多次发起募捐,解决了夫妻俩的燃眉之急……
这一切,支撑着陈凌云夫妇始终不曾失去坚持下去的力量。
陈凌云知道,也许他失去了一个肾,今后再也干不了重体力活;也许妻子就算获得一个肾,仍旧要终生服用抗排异药物。但这些,都没有一家相携过日子重要。
他说,他有一个梦想,手术之后,他和妻子一起开一个水果店。他负责进货,妻子帮忙看店,慢慢还上治病以来欠下的债,用自食其力回报关心他们的人。
还有,让女儿快快乐乐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