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雅梅溪西侧的周岙,聚居着千户周姓人家,村庄坐西向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横跨在周岙水壶坑上的环翠桥,俗称“洞桥头”,成为周岙标志性历史建筑。从洞桥头沿着水壶坑西进约二百米,地名“底宅”,据说是周氏祖先的发祥地。底宅后面的小山,村民称“牛头颈肩”。白天站在村前看山形,牛从南往北,转头东望。夜幕刚落,山形极像双脚刚落地、羽翼稍敛的回巢老鹰。洞桥头的老人们说,周岙属“鹰”之地,牛鹰交泰,万物滋生,丁兴财旺。就在这“鹰翼”之下,至今尚留存着十几座百年以上的古老民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述说着曾经的辉煌。
依山而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底宅到牛头颈肩,相对高度二百余米,中间有块大石坦,一次可以晾晒十五箩筐番薯丝,人称“岩坦头”。从底宅到岩坦头的南北两侧建有两条石头山岭,人称“岩坦头岭”,在岩坦头交汇。人们过去上山劳作,习惯汇聚这里休息聊天,劳动经验、生活趣闻、忙里偷闲的搞笑段子在这里交汇传播。浙南游击队的秘密活动地点,选择在岩坦头下的木屋子里,周岙第一个党支部就在这里成立。村里支援后山革命的粮食大多在岩坦头交接,送粮食的人把粮食送到指定地点立即返回,不许回头看。日本兵来了,村民们又拼命往岩坦头跑。各种红、黄、白的过往故事汇集到岩坦头,岩坦头成了周岙乡村的文化岩坦。
岩坦头以下的三角地带,地势陡峭,南侧的岩坦头岭是出了名的峻峭山路,常年行走在山间的老农,路过这里都有点心虚。而恰恰在这样的山间,散落着十几座百年老宅,掩映在树林之间。周岙其他地方的老宅大多改建新房了,唯独这里因建筑年代久远,房屋密度较高,公路难以建设,交通闭塞,仍然保持着古老的环境面貌。石头路,石头墙,石头巷,路路相通,宅宅相连,褐色的石头缝里处处藏匿着斑驳的时光记忆。
人们不禁会问,古人搁着梅溪两岸千亩平川不用,偏偏把房子建到陡峭的山上,住户买不起梅溪岸边的宅基地吗?洞桥头的老人们说,“上三份头”(上三户人家)、“下三份头”都是村里有名的富裕人家,勤俭也是出了名的。房主人到田间管理稻水,把蒲鞋夹在腋下,走一圈到了家门口才穿上。每逢过年捣桃糕,第一饭甑炊熟的“桃糕奶”都分给邻居们品尝,然后炊熟的桃糕奶才印桃糕。他们富裕不忘勤与俭,富裕不忘邻里和谐。在纸山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俗成,建房不占用平川粮田。农耕时代,人们爱田如命。
木头柱磉,年代久远的特征之一
底宅十几座百年老宅,从外立面看,特点相似:两面坡、双重檐、小青瓦、砖石墙、木构建。进入屋内细细察看,随着建筑年代的不同,各有各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积淀。
最古老的一座当属周贤兴公的老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今年82岁的周贤兴公说,老宅原来二进十四间正屋,天井左右各有二间厢房,总共十八间二层楼房组成一个四合院,俗称“双推屋”。两座正屋的楼上楼下都有回廊通道,前后左右相通。山墙用大轮青砖浆砌,屋脊用青瓦压顶做成清水脊,垂脊顶端用青砖灰浆做成波浪形的“头梳垴”,造型别致。门台有三间,门台脊有三层,俗称“三叶门台”,飞檐翘角,工艺精巧。房屋前后廊道的石阶和天井都用粉红色的石板铺设。
现在后进七间正屋和二间厢房因台风毁损被拆建,只剩下前进七间正屋和二间厢房。原来的三叶门台,现在已经坍塌只剩下门台井。今年71岁的周瑞洪叔原来住在该屋的后进南边,于1988年拆老宅建新房。他说,当时帮他做木工的表兄把拆下来的正栋梁擦洗干净,看到记载建筑朝代的黑色文字。他表兄告诉说,这房子是清朝康熙初年建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现在周贤兴公居住的前进七间房屋,进深七柱十四檩,厢房进深五柱九檩。中间及以北的房屋保持原貌,柱磉和地伏全是苦楮树木头做的。据古建筑行家说,木头柱磉是房屋建筑年代久远的特征之一。该宅檐头下的木质柱磉,虽然腐蚀得像刷子,粗茎暴露,但敲敲还是硬邦邦坚实,但中间的个别柱磉已经出现倾斜。周贤兴公说,苦楮树木头放在天底下日晒雨淋,一年只腐烂一刨,一刨过去又是坚实木质。周贤兴公的儿子周三豹补充说,自己小时候看见门台门楣上的苦楮树木板似乎就要塌下了,到现在几十年过去,还是老样子。
屋脊斗拱,展现工匠精巧手艺
从老宅构件看工匠技艺,主要看屋脊和斗拱。底宅十几座老宅的屋脊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砖瓦压脊做成“清水脊”,五开间“坠檐”,屋脊两边各有二条“冲天翅”,高高上翘,顶尖内卷;二是垂脊上做成波浪形“头梳垴”;三是垂脊做成“五级桡”。
底宅百年老宅中保护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当推周松良叔的老宅。今年77岁的周松良叔说,他家的老宅建于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至今已有139年历史。2015年瓯海区政府拨款补助维修了老宅。
该宅七开间,进深七柱十四檩,梁柱粗大,整体建筑精美,围墙门**整。廊道两根栋柱边摆放着两个石鼓,造型别致。斗拱和梁枋两头及托木均有精美的图案雕刻,每间廊道棚板下面都有两个灯笼挂钩。四扇障锦门上的水彩画,形象清晰,长条形的案桌依然牢固摆放着。案桌下的万年和基座用青石打制成八卦形,造型讲究。
最引人眼球的是山墙垂脊上的“五级桡”,犹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用青砖做成五级上翘的台阶状,逐级上挺,高高耸立,造型独特,纸山唯一。桡,曲木、桨之意。五级桡即像五把船桨的造型。四条垂脊共有二十把桨状造型,寓意齐力划桨,共建家园。木构建的古老民宅防火重于泰山。山墙上高高傲立的“五级桡”,既有徽派建筑马头墙的隔离火源之功用,又寓意镇火,既实用又有警示意义:注意防火。
波浪式“头梳垴”保护最完整的,当属周银通公的一座七开间老宅,距离底宅南侧约二百米,整体结构保护完整。南北两边山墙上的波浪式“头梳垴”,完整保留。波浪有“水”,寓意好风水,又能镇火。
最漂亮的清水脊翘角,当属周兆岳及相邻老宅的屋脊。七开间老宅屋脊以五开间为一整体“坠檐”,两边屋脊各有两条“冲天翅”高高翘起,像长长的鸟尾巴上翘,冲向天空略微内卷。
老宅内部构件最有看头的,在于檐下廊道上方的斗拱和梁枋。周贤兴公老宅的正屋与厢房衔接之处,用伞形斗拱连接支撑,二节伞柄高高竖起,支撑着三条横梁,构造精巧,令人眼睛一亮。周志飞老宅的棚板托梁做成老膺奋飞之状,栋柱的斗拱做成一斗双拱,连托着两条木梁,与众不同。周正飞老宅下檐廊道两边的栱枋造型独特,雕刻精美。最可贵的是室内依然悬挂着两枚木质梅花镜。总之,每座老宅的内部构件都有它的工艺亮点和文化积淀,但需要慧眼发现。
门台围墙,蕴含深厚文化内涵
底宅百年老宅的另一个看点是围墙门台造型和楹联文字。沿着周松良叔老宅南侧的石头巷弄进去约百米,一堵石墙横立,墙脚下一条石头路左右延伸。向右拐,有一座古老的门台,青砖建造,门台前有照壁,照壁左右两边有“鹤”与“凤”的堆塑,上方有花草图案,照壁中间的“福”字,听说在“文革”时期被戳掉了。门台楹联清晰可辨,上联:物华天宝,下联:人杰地灵。横批:凝庥迓褆。进入门台内回头仰望,门楣上有“驻采延华”四字,蓝底黑字,字清色鲜,色彩如初,让人惊叹古代的生物油漆质量!楹联依稀可见,上联:雲现吉祥星福寿;下联:花开富贵竹平安。门台内的正屋已经坍塌,仅剩下南侧三间歪斜的厢房,砖石围墙上段的半镂空花窗和雕塑也大部分坍塌了。
底宅唯一的一座青石门台,在半山腰,楹联完整,文字清晰。上联:绵濂溪之遗泽;下联:傍岳麓而为家。横批“登龙有象”。楹联反映出周岙周氏的文脉源头,一股书香清气溢满山间,遗泽周氏后裔。青石门台向北约百米,有两座七开间的老宅,都有一个建筑精美的门台。上一座老宅的围墙和门台都很漂亮。围墙中间照壁上的大“福”字依稀可辨,楹联残缺,但横批“凝庥迓褆”,红底黑字清晰可见,色彩鲜艳。围墙花窗边的堆塑图案有人为破损,但蓝色的底漆色彩依然鲜艳如初。下一座老宅门台朝南的一角,“冲天翅”高高上翘一米多,翘角下方两边各有一只“凤”的雕塑,长长的凤尾微微展开,双脚前爪抓地,双目注视前方,展翅欲飞,形象生动。双凤之间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下面有祥云衬托。有人说,凤的图案是慈禧太后听政时期的建筑。门台门楣上的两条青石板,做工细致,令人喜爱。
周银通公老宅门台翘角上的草花“如意头”雕塑,保持完好无损,与其他几座相比,做工精细,令人赞叹。门台外立面的楹联:“心中草昧,溪畔梅香”,引起人们对古时候“梅溪”两岸梅花盛开、梅香四溢美景的遐想,也为“梅溪”之名提供了佐证。类似的门台周边还有几座,都值得观赏。
底宅周边还有不同年代的不同建筑,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简朴木构房子,七十年代的石柱石梁石斗拱砖木房,也有八十年代的廊道砖混结构房。走进底宅似乎走进纸山民居历史博物馆。这里的建筑年代跨度长达三百多年,不同的房屋结构和造型,反映出不同年代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状况。
周岙的百年老宅群落里虽然没有出现达官贵人和惊天故事,但精美的建筑艺术,在纸山泽雅首屈一指。这些跨度三百多年的老宅及其建筑工艺,已经成为属于全社会不可再生的建筑文化财富,需要共同呵护,为乡村振兴留存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