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湾畔 肥美之地

来源:温州日报 2019-08-21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山不转水转,飞云江进入下游后随着地形山势连续出现大江湾,并以开朗壮阔的姿态向着前方涌动。我顺着江流来到了桐浦镇,已是仲春时节,江风阵阵,芦苇碧绿,桐花绽放在枝头,油菜已结起了饱满的籽粒。桐浦镇因南濒飞云江、桐溪河穿镇而过得名,这里山水相间,田畴交错,两万多亩良田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在蓝天白云下四季更替、万物生长,代代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丰沃的田畴,赋予我们生活的大美

桐浦一带历来物产丰富,盛产优质水稻和鱼虾。这几年,桐浦又成为旅游之地,尤其在春季,万亩油菜花到了最佳观赏期,公路边停满了汽车,花田里到处是游客。

我在桐浦村遇到了村委书记杨小龙,据他介绍,桐浦的油菜花在3月份盛开,花期约一个月,油菜花基地核心区在瑞枫公路北向,连片一千多亩,是温州最大的连片油菜花田。2009年桐浦举办油菜花节,并在人民网旅游频道主办的“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评选活动中入选“中国十大最美的油菜花海”。去年的油菜花节以“田园花陌·画意桐浦”为主题,观赏期游客日均三万人。油菜种类多样,为了鼓励农民种植花色艳丽、花期较长的油菜,村委会统一耕地,统一分发种子,镇政府在基地核心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造观景台。可是,油菜属于冬季作物,受气候环境影响严重,去年冬天持续多雨天气,农田遭受涝灾,无法翻耕与播种,只能在今年早春苗栽了几亩,栽种规模很小。

陪同我的桐浦镇文化站站长潘存德说:“其实,人们对乡村游的热衷,除了喜爱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外,还会对农村的传统民俗和特色文化充满好奇。桐浦、陶山两地举行的‘拦垟福’,这几年也引人关注。”拦垟福在桐浦一带流传了几百年,以前村民抬着神像在田间巡游,祈求神灵驱除田垟里的病虫害,后来此俗废除。10年前,桐浦、陶山两镇有十八个村商议决定,恢复此风俗,轮流做东举办“十八社拦垟祈福”活动,摒弃封建迷信,增添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每年正月,巡游队伍由百家旗、花灯、抬阁、“三十六行”等方队组成,浩浩荡荡,一边巡游一边表演,祈求国泰民安。队伍每到一村,鞭炮齐鸣,人潮奔涌。

四月的江风让人酥醉,袭人的芬芳在空中弥漫。我们行走在机耕路上,原本黄花漫卷、如潮如浪的桐浦油菜花基地,眼前却水汪汪一片。农田里还留有去年晚稻的稻茬,没有腐烂,列兵一样整齐有序;陌上深绿的杂草,默默地丛生,仿佛是缱绻于野地里的梦;零星的几亩油菜,茎秆粗壮,长长的荚儿籽粒饱满。我们脚步缓慢,留恋这村俗乡野之气。潘存德说:“这片粮食的高产区,今年虽然失去了油菜花田的浪漫,却要争取早稻的丰收,过两天就要开田排水,进行春耕了。”只要辛勤耕耘,丰沃的田畴总会赋予我们生活的大美,让我们找回该有的收获。

桐岭古道,历经千年的风雨和争战

相比飞云江的博大、沉稳,其支流桐溪就显得活泼、轻快。桐溪流域有多条古道,连接着山村、景点,其中桐岭古道,曾经是桐浦、陶山到温州城区最主要的通道。我与桐岭村委书记许秀良、主任许建华等一起,走访了这条古道。

桐岭古道西起陶山镇陶山街,向东北蜿蜒,经街路、十八家、沙岙等村,进入桐浦境内的岭南村。我们从岭南村开始徒步,翻越岭南岭到了桐岭村,沿途树木葱郁,溪水流淌,盛开的梧桐花、油桐花在嫩叶衬托下逞娇呈美,缕缕幽芳。桐溪水库水波不兴,平展如铺,库中央有一小岛,形状如龟,取名小鼋渚。

桐岭村西南面山坡上藏匿着一段古城墙遗址,依着溪流,南北走向。许秀良说:“此段城墙原为桐岭分水城,长约200米,明朝嘉靖年间为抗倭所建,用溪石垒砌,还筑有城门和城门桥,十分坚固,可惜1956年兴建桐溪水库时,把城墙、城门上的石块拆去建水库大坝了,现只残存一小段城基。”桐浦镇有三处分水城遗址,保存较好的小岭分水城,还留有30多米的城墙和南北两个城门。分水城除了作为确定界域和防御外敌的据点,还承担着当时官府设卡稽查、征税等功能。关于桐岭分水城,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永嘉与瑞安两地在桐岭山的界域划分有所分歧,最后双方商定各派一名身强力壮的后生扛着界碑,从各自县城出发,在桐岭相遇的地方为界,结果两人就在山道的一口水井边相遇,井旁有条小溪流,便以溪流为界,在溪岸筑城,一水一城,谓“分水城”,城东为永嘉(现瓯海区),城西属瑞安。

我们缘溪而上,去寻找传说中的水井。不到5分钟,就见古道边有一口废弃的水井,杂草遮盖了井沿,井水里漂浮着青苔,有两条石界碑立在井边,刻有碑文,因年长月久,字迹斑驳模糊,难以辨认。我们继续前行,一路上清泉秀谷,四面皆绿,山的刚劲和水的柔美融合在一起。可是,这样的古道很快就被绕城公路拦腰截断,我们只得从涵洞里穿过,却已是高低不平的乱石山路。路边有砖瓦楼房,大多破旧,人去楼空,透风漏雨,看门牌得知这叫桐瑞路,有意思的是,每家都钉有两个不同号码的门牌。许秀良说:“这是桐岭背村,已是瓯海潘桥辖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就把这一段古道改建成了水泥路,连接着从桐岭背经过的104国道,当时繁华热闹,我也在该村办了六七年的工艺品厂。后来桐岭隧道打通,高桐公路建成,就很少有车辆从这里经过了,村民也纷纷移居到别处。”

桐岭背海拔170多米,是古时的又一处关隘,也是过往行人的憩歇地,据说以前路边有饭店、客栈,附近有一座大寺院。翻过桐岭背,我们欣喜地看到,下山的古道基本保存完好,石阶宽阔,几百级铺展而下,像打了白蜡一样发出银亮的光,两旁的古枫冠盖如伞,遮阴着古道。许建华说:“岭下是潘桥河头村,也是古道的终点,以前行人在那里坐上两个多小时的木船去温州市区的小南门埠头。桐岭古道宋朝时就已存在,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瑞安和温州城区之间的商旅要道,也是传送文书邮件的驿道,”

桐岭古道也是征战要道,曾是兵戎相见、战火连绵之地。据史料记载,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攻进温州,紧逼瑞安,瑞安四万义勇军分守各要道。四月,方腊兵欲从桐岭进兵瑞安,义勇军坚守苦战,方腊兵不能进。第二年八月,方腊兵再攻桐岭,没有成功,转攻其他地方。明朝时倭寇屡犯瑞安,但几次在桐岭一带受到抗倭官民的阻击而溃逃。清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白承恩部队攻打瑞安城,白承恩在陶山陷入埋伏被抢击身亡,余部且战且退,从桐岭古道脱险。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在飞云江乘坐小火轮,从桐浦澄头村登陆,一支攻打瑞安城,一支走桐岭古道进犯温州,进行凶残屠杀,当地军民奋起抗击。

从北宋到民国,朝代更替,沧桑演变。桐岭古道历经千年的风雨和争战,依然飘荡着英雄的魂魄,留有讲不完的往事风云。

东寺前村,保留着特色鲜明的古民居群

桐浦云峰山俊秀幽深,分布着许多村落,位于云峰山半山腰的东寺前村,至今还保存着特色鲜明的古民居。

东寺前村有六百年的历史,村民以毛姓为主,古民居现有20来座,建于清代与民国时期,有的经过修缮,有的仍然残破。每一座都是较为低矮的单层,块石石墙,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飞檐翘壁,各有独立的院子。我在村委书记毛永法的带领下一一参观。

坐落于村中心的毛锦贤宅,建于清朝中晚期,坐东北朝西南,正屋五间。毛永法说:“2014年上级部门派人来我村调查古民居,发现建造这间房子的主人是武举人,叫毛锦贤,榜名林熊,这人身材高大,武功高强。他的孙子还住在这里,叫毛长宣,也武艺超群,今年80岁了,依然威武。”雕花的门窗、鲜亮的中堂、宽敞的院子,证明这是显赫人家。

建于清末的毛祥妹宅,坐东朝西,正屋五间,是该村最精美的民居。窗棂门楣、斗拱屋梁,都有细致的雕刻,题材丰富多彩,有袒胸露肚、笑容可掬的弥勒,有身穿盔甲、舞刀弄枪的武夫,有戏曲故事,有花卉鸟兽,还镶嵌着翠绿的琉璃,尽显当年主人的荣华富贵和工匠的精湛技术。毛永法说:“东寺前村是温州名茶‘清明早’的原产地,旧时周边山上全是一梯梯的茶园,精明能干的毛祥妹做起了茶叶生意,在温州五马街开一家‘德坊合’茶馆,在香港也有经营点,通过老乡介绍,与法兰西商人进行茶叶交易。赚了钱后,他回老家建了这间房子,奢华考究,所用琉璃来自法兰西。”中堂挂有毛祥妹像,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走几步村道,登几脚石阶,我又参观了毛长安宅、毛长进宅、林益龙宅等,再步行百余步,来到村西的宝积禅寺。毛永法告诉我,宝积禅寺始建于宋末元初,有前殿、大雄宝殿、附房,规模很大,香火旺盛,从远地而来的香客到寺里朝拜之后,往往就在附近搭个小屋住下,慢慢地,在寺院东向形成村落,故叫东寺前村。有一天,成年和尚都外出化缘,寺院里只留两个小和尚。中午烧火做饭时,两个小和尚在柴灶边打闹,稍大的把稍小的压倒在柴仓里,不料柴仓里有一把尖锐的钉耙,刺进了稍小的背部,把他刺死了。稍大的怕成年和尚回来被发现,就放火烧了寺院。寺庙的遗址现在是一片山园,泥土中至今还夹杂着瓦砾。现在的宝积禅寺是后来修建的,大门两旁各放置一个留有火烧痕迹的石鼓。

东寺前村原有村民600多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人为了更好地生活,脱离了土地的束缚,下山寻找挣钱的途径,村里只有老人留守。在多年沉寂后,随着上山公路开通,许多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建新房。2014年,东寺前村被列入省历史文化村建设项目,争取到了资金新建木栈道,配套建成农家乐和民宿。我漫步在木栈道上,山间清泉灵动,绿色纷披,野蔷薇把纯白的花儿开得密密匝匝,我突然想起一千多年吴越王说过的一句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