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谋与议 为民生鼓与呼 助力宁波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来源:宁波日报 2018年01月15日 星期一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王伟霞委员代表民革宁波市委会建议

加快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发展

现象

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我市旅游市场升级换代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市“一核两翼”旅游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乡村旅游快速崛起,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及安全保障体制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但统筹管理旅游产业的机制还未确立、多规合一支撑全域旅游的规划尚未形成、乡村全域旅游的市场供给水平有待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与游客需求不相适应等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全域旅游的发展。

对策

加快推进宁波全域旅游发展,要让管理强起来,加快构建现代旅游综合治理体系,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让规划搭起来,布局我市“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旅游产业的跃升;让形象树起来,指导和加速全市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多形态的“旅游+”与“+旅游”的新型产品和业态;让重点亮起来,推进乡村“区”“景”“宿”,形成乡村旅游精品;让基础强起来,推进“四化”,创造无障碍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等。

张阳委员代表民盟宁波市委会建议

让“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推进

现象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便利。但是,阻碍“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的难点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部门改革意识欠强、部门间壁垒难以打通、集成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向基层延伸服务不够等,距离群众企业“就近能办”“全城通办”的目标还有差距。

对策

在当前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我市应该深化部门改革“加速跑”,力争服务清单再细化、内部协调快速化、审批流程标准化;要破除机制障碍“绕着跑”,大力推行办事指引、并联模式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办事效率;要树立服务意识“帮着跑”,充分发挥全能窗口审批员、镇(街道)服务中心、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要强化效能监管“逼着跑”,不断强化审管办综合管理职能,强化内外部监督和定期评估机制,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推进。

张雨委员代表民建宁波市委会建议

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管理水平

现象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城管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大局出发,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探索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千方百计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在提升城市品质和社会治理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但是,在加强社会管理力度,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社会上也仍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

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议实行城市管理“顶层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保障;实行城市管理“智慧管”,加快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和智慧城市综合应用体系建设,强化智慧城市项目统筹管理;实行城市管理“物业管”,加强业委会、社区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联动,加大物业扶持力度等;实行城市管理“市民管”,构建政府与市民畅通沟通的渠道,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张武军委员代表民进宁波市委员会建议

推进宁波“一带一路”

港航物流中心服务体系建设

现象

建设“一带一路”港航物流中心,需要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港航物流中心服务体系,但目前我市港航物流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要求,根源就在于相关人才资源不完备,人才层次和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物流服务业态发育不充分,现有业态空间束缚人才需求;智库建设水平不高,对港航物流服务领域缺乏刚性发展规划;政策扶助尚有失精准,对人才集聚缺乏带动作用等方面。

对策

首先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鼓励在甬高校增设物流管理学科、加强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发展相关社会培训机构等举措,加强港航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其次,编制人才规划,出台专项支持政策用于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同时,注重推进产业升级,通过腾笼换鸟、扶强促壮、内引外联等,提升人才发展空间。此外,还要加快推进人才集聚和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吴道涛委员代表农工党宁波市委会建议

打造“名医名院” 助力“名城名都”建设

现象

医疗是民生之需,打造“名医名院”是实现“名城名都”建设目标的重要一环。建立起与“名城名都”相匹配的“名医名院”,让老百姓不出市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宁波人民共同的期盼。目前,我市打造“名医名院”还面临不少问题,包括缺少高起点规划、医学院校实力偏弱、医院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等,与同类城市相比渐显落后态势。

对策

打造“名医名院”要围绕健康宁波建设,以满足群众高精尖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建议在大力引进名医的同时,重点培养使用现有高端医疗人才;着重优化整合资源,在全市形成重点学科突出、“一院一品”、功能互补的医疗格局;千方百计引进知名高校在宁波合作共建直属附属医院,发展提升紧缺或薄弱学科,打造宁波“名院”;拉高标杆做强宁波医学院校,大力培养急需人才、紧缺人才并储备人才;在医疗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科研发展、环境优化上制定一揽子扶持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

史哲明委员代表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建议

建设我市国际进口消费品中心

现象

抓住消费升级换代机遇,发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口岸服务优势,将保税功能、港口功能和城市商业功能有机结合,打造国际进口消费品中心,是宁波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服务国家内外双向开放大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谋划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新规则的有力举措。但是,目前我市建设国际进口消费品中心,主要瓶颈在于平台和主体竞争力不强、配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对策

建设国际进口消费品中心,要在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构建多层级贸易平台体系,包括做强两大保税贸易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分销平台、培育壮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争取建立口岸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等。同时,要积极打造高能级进口贸易主体队伍,优化和提升进口贸易配套服务水平,为宁波吸聚人气,带动消费。

方志梅委员代表九三学社宁波市委会建议

复建广德湖缓解海曙城区内涝问题

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海曙区城区范围不断西扩。由于鄞西平原集雨面积大、地势低洼、平原河网水面率低,每逢台风、强降雨或汛期,外受鄞江分洪和非控山区洪水直泄影响,内受平原河道输水滞蓄能力不足制约,再加上外江受潮位顶托、排涝能力相对有限,往往导致城区内涝严重,频现“城市看海”现象。

对策

要有效解决海曙城区内涝问题,必须增加鄞西平原洪涝水的滞蓄空间,提高平原河道输水滞蓄能力,建议复建广德湖,部分恢复其调蓄功能。要与专业机构合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切实做好可行性方案研究,以便最合理地利用资源,规避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同时,积极与海绵城市建设对接,将复建成为鄞西平原重要的海绵体。此外,配套推进沿山导流河工程,并通过适当提高闸前河道工程规模、加大河道疏浚力度等举措,提高河网输水排水能力,切实减少平原内涝。

储江委员代表宁波市工商联建议

推动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时代

现象

实体经济是宁波经济的当家优势,是宁波追赶跨越的主要引擎。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到来,推动我市实体经济尽快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的旧模式走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发展的新阶段,已经刻不容缓。转型期间,还有高质量供给体系尚未健全、高质量发展动能犹显不足、高质量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难题需要破解。

对策

抢占实体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要以产业为基,品质为要,构建高质量供给新体系,不断强化质量标准引领,全力打造东方智造之都,瞄准技术前沿,抢占未来制造业发展制高点。要海纳百川,矢志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激发创新动能,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弘扬匠心,做优服务,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环境,从提高政策稳定性上下功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徐建民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别建议

加快推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现象

宁波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丰富,开发利用这些能源是宁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针对分布式新能源应用的技术标准和配套政策;生物质能应用技术与收集手段落后,产业化进程缓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然存在电池技术瓶颈,且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对策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通过积极探索“互联网+新能源”,探索发展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未来城市能源供应体系,推进多种新能源智能融合发展,并逐步完善政策环境。需要通过抓好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强化回收利用等,大力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促进新一代光伏发电项目的推广。需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科学有序地发展新能源汽车。

鲍吉龙委员代表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建议

加快我市应用型高校发展

现象

目前,我市有省级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4所,高职高专6所,从横向来看,应用型高校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从有效服务于加快推进我市“名城名都”建设的高标准来看,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包括政府与高校联动不够、专业群与产业群契合度不高、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融合不深、政策配套激励机制不强等。

对策

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型高校服务和支撑试点的能力,建议强化统筹协调,鼓励高校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搭建产教融合人才开发平台,提升高校参与试点建设力度。强化高校改革,鼓励高校主动对接我市试点建设的8大产业方向,实现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强化法规建设,进一步调动高校、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良性机制。强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高校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强化政策经费保障,有效激发高校建设活力。

林琳委员代表市政协社法和民宗委建议

从居民需求出发创新社区治理

现象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向社区延伸,提高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方便了广大居民的生活。但从居委会层面来说,大量条线工作下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行政化倾向。同时,也存在居民对社区事务参与程度低、社区社会组织弱小等问题。业委会操作随意性大、物业服务不到位、拖欠物业费等顽疾在我市仍旧存在。

对策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首先要在体制机制上使居委会“复位”,让居委会的人、财、物相对独立,破除居委会“行政化”。其次要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业委会自治管理、居委会社区管理、物业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社区治理关系。同时,要完善居民议事协商制度,建立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组织开展屡劝不听、屡禁不止等历史遗留问题的综合执法专项行动,加快推动执法进小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共同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

薛惊理委员代表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农业农村委建议

加快推进我市民宿经济发展

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市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民宿也开始起步。目前,全市已有民宿经营户1484户,其中市级以上民宿606家,市级农家客栈(民宿)集聚村46个。但总体来看,宁波乡村民宿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存在不少短板。入住率和服务档次整体水平偏低,服务档次与市场期望有较大差距;土地、规划、安全成三大难题,民宿扩大规模有困难;经营者素质不高,无序化、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对策

加快推进我市民宿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规划引领力度,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大力发展“民宿+”,进一步提升我市民宿的环境品质。需要加大特色挖掘力度,把握好与区域文化的融合,打造民宿的主题特色文化,进一步提升文化品质。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民宿发展重点区域的资金投入,帮助改进建筑外形、功能设计,从起点上提升民宿经营品质。需要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李江美委员建议

实现有质量的“幼有所育”

现象

近几年,宁波幼儿教师缺口很大。相比小学、初中教育,学前教育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主要原因就是幼教稳定性差、待遇低,幼儿教师获得编制的可能性小,非编教师的待遇低,这两大因素决定了优秀人才不愿走入学前教育,而这支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也使得有质量的“幼有所育”很难得到保证。

对策

实现有质量的“幼有所育”,必须突破以下几点。一是以发展的眼光落实幼儿园严重缺编问题,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发展核定我市幼儿教师编制数,确保每年稳定推出一定的考编数量,吸引优秀幼教人才来宁波工作。二是提高非编幼儿教师收入,建立覆盖非编教师收入的生均财政拨款标准,稳步提升幼儿教师收入。三是各部门合力落实相关条例,严格幼儿园创办门槛,“零容忍”虐待、体罚儿童,建立健全非编教师培训制度等。

(本报记者 董小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