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8小时如何催生消费新动能?

来源:宁波日报 2018年01月10日 星期三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0

本报记者 徐展新

甬城吹响“夜市+”集结号

以三江口商圈为核心,以甬江、姚江、奉化江和地铁1号线为轴线,以各区县(市)特色夜市街区为节点,宁波夜市经济的发展蓝图已经铺开,文化演艺、体育健身、旅游观光、餐饮服务、购物展销五大夜市消费产业正蓬勃发展。

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各区县(市)和相关企业每年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夜市街区改造提升、街区美化亮化和景观建设。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一批特色鲜明、动力强劲的特色夜市街区进入消费者的视野。近日,市商务委公布了2017年度新培育的10个市级特色夜市街区。“经过3年的培育,我市已有27个市级特色夜市街区。它们顺应新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融合国际元素和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夜间8小时’的消费潜力,走出了一条‘夜市+’的新路。”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天一广场最先搭准年轻消费者的“脉搏”。西西弗书店、苹果零售店、猫屎咖啡等新兴商业品牌均以天一广场作为登陆宁波的第一站,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社交和娱乐场所。

老外滩也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全市规模最大、成熟度最高的酒吧一条街吸引着外籍友人来此体验“夜生活”,围绕“国际社区”定位举办的中东欧美食节更是成为中外友人交流、中西文化融合的试验田。

南塘老街、文化广场和北仑富邦广场则以不同的方式,给夜市街区注入文化属性。南塘老街扮演着市井文化“讲解员”的角色,文化广场将科学探索中心、艺术培训中心和保利大剧院培育成文化载体;北仑富邦广场对接当地体育产业,擦亮“八一男篮”和“中国女排”的金字招牌。

百花齐放但障碍尚存

宁波的主流商圈尝试对标一线城市,挖掘夜市经济的潜力。如今,27个市级特色夜市街区遍布全市各地,“夜宁波”呈现百花齐放的盛景,但发展夜市经济的障碍尚未彻底清除。

“宁波走得很快,也走得很急,许多商圈没有精准对接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导致资源浪费、顾客流失。”南塘老街相关负责人张蕾认为,宁波市民热爱夜间出行,但大多没有通宵娱乐和深夜用餐的习惯,更愿意在晚餐后的几个小时参与低强度的休闲娱乐活动,照搬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夜市经营模式的商家通常无法长久生存。

宁波的夜市街区还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与南塘老街相似,鼓楼沿和城隍庙聚集了一批文创企业,文化广场更是喊出了“打造文化客厅”的口号。文化广场的“橙意市集”和“第五街区”吸引了有创意的年轻人,天一广场的“第七街区”和北仑富邦广场的“857市集”似乎也不遑多让。北仑富邦广场依托保税区搭建了一个“港口潮品”集装箱街区,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刚刚入选市级特色夜市街区的集盒广场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仑银泰城、高鑫广场、鄞州万达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都标上了“夜市街区”的称号,业态类似、模式雷同、目标客群重叠等问题渐渐暴露出来。

发展夜市经济的障碍不止于此。曾在宁波多家商业综合体任职的袁斌表示,从微观角度看,开放式街区的管理难题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夜市活动后的垃圾处理和大型活动的人流引导尚需完善,周边街道的交通堵塞和停车难题依旧困扰着消费者。从宏观角度看,宁波缺少北京王府井、上海迪士尼、西安**街这样的夜市经济“超级品牌”,仍停留在服务本地市民的发展阶段。只有提升集聚度、主动培育“龙头”,才能发挥夜市经济的带动效应,将“夜宁波”打造成重要的城市推广品牌。

开创“夜宁波”新格局

市商业街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夜间消费的主流群体是“90后”,他们通常与朋友一起出行,倾向于选择简约、文艺、个性强烈的商业业态。因此,夜市街区需要完善配套设施、调整业态配比,让年轻消费者养成固定的消费习惯。

为此,市商务委和市商业街协会推动特色夜市街区引进符合夜间消费需求的新业态,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互动性,尝试开创“夜宁波”的新格局。

走进天一广场、和义大道,两家24小时书店的灯光始终明亮,它们选址于商业繁华地段,却将书店主体藏于地下楼层,营造了安静、私密的阅读空间;宁波绝大部分健身房设置夜间培训课程,美日健身旗下的“sood”24小时健身房还能满足部分人群深夜和凌晨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24小时经营的便利店与常规的超市、餐饮门店配合,满足夜间不同时段的消费需求。十足、罗森、快客、“7-11”等24小时便利店已在宁波开设了超过100家门店,老外滩引入了知名无人便利店品牌“缤果盒子”,海曙恒一广场和钱湖天地也引入了“质在”无人便利店。

社区型商业广场和邻里中心的出现,为宁波扫除夜市经济发展障碍、激活“夜间8小时”商业潜力再添筹码。2017年,重点服务周边社区的海港城、东部新城银泰城相继落成,东方丽都邻里商业示范街区和长丰邻里商业示范街区已开门营业,将超市、餐厅、教育、阅读、运动等业态纳入其中,让市民快速、便捷地进行夜间消费。据了解,我市已启动编制《宁波市社区商业邻里中心建设发展规划》,计划联合专业管理公司和投资机构,在5年内建设超过10个邻里中心,借助社区商业培育夜市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