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的“沙孟海奖”

来源:温州日报 2019-08-14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8月12日,第十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评审结果正式公布,温州书家再获垂青——年仅26岁的郑力胜捧走“沙孟海奖”。温州书法团队继续保持良好成绩,邱朝剑获优秀作品奖,柳义靖、董直澎、郑力胜获优秀提名奖,共39位温州书法篆刻家作品入展,另有18人作品入选。

作为书法强省浙江三年一次的最高展示平台,全浙书法篆刻大展是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之一,此次大展是否出现了新的现象,又传递出哪些新的信号?记者采访了相关书法界人士一探究竟。

“我天资一般,就是靠勤奋”

3668位书法作者4733件作品参加角逐,初评入围不到500件,中评入展仅352件,最终决出1件“沙孟海奖”。本届大展投稿数量相比上一届的2753件将近翻倍,竞争之激烈堪称史上之最。这也让本届的“沙孟海奖”得主——1993年出生的温州书家郑力胜,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90后,书坛新生代,郑力胜的名字还略显陌生,然而却并非横空出世。郑力胜是“科班出身”,2012年至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本科,2017年考入该校书法系攻读书法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沈浩、方波、戴家妙。在校期间,他便已在各大展赛中崭露头角——2014年,获《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优秀奖;2015年和2018年都分获“陆维钊奖”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银奖;也在2016年“沙孟海奖”全浙书法大展上获得过银奖等。

聪明、勤奋、认真的乖学生,这是戴家妙对学生郑力胜的印象。孰知,郑力胜小时候也是一名在棍棒威吓下才肯乖乖提笔写字的“熊孩子”。郑力胜回忆,自己7岁被妈妈“逼”去上书法培训班,因为好动散漫而屡屡遭受“惩罚”,妈妈曾抄起培训班墙角的拖把拎起他就开打。小学六年,郑力胜拿过不少书法奖状,但因对书法缺乏热情,而在上初中以后与之渐行渐远。直到初三那年,一位来自乐清白石的老乡对郑力胜妈妈说:“你儿子书法写得不错,就应该去考中国美院。”一句话让郑力胜意识到,书法竟然可以成为进入名牌学府的钥匙。他由此开始心甘情愿地自主学习,并逐渐真正领略到书法的魅力。

郑力胜本次获奖的作品是整张六尺楷书作品《宋程俱诗三首》,以欧体为基,参以北齐楷书意趣,动静得宜,用笔如刀。整张作品一气呵成,严整中不乏灵动。戴家妙对记者说,一般人写这么大张的字需要画格子,郑力胜不需要,因为他练出来了。 在学校,郑力胜是班上“最能写”的学生,一天写10个小时的字不稀奇,有时甚至一连写12个小时以上不停笔。对此,他的老师方波评价:“郑力胜聪明也用功,通常能把这两者相结合的学生都能够出成绩。难能可贵的是,这几年他在技法之外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读书积累,这将对他今后的发展有莫大助益。”

何以获奖,郑力胜回答:“我天资一般,就是靠勤奋。”他更感恩沈浩、方波、戴家妙三位老师的引领,如在本科毕业报考研究生那年,郑力胜的作品在书法大赛上获奖,一方面风光无限,另一方面却因考研文化科不过关而落榜感到灰心气馁。迷茫之时,戴家妙的一句话让他如若醍醐灌顶:光会写字就如一条腿走路,学书法要注重学术涵养,两者并重才能走得更远。“老师的鞭策坚定了我继续考研提升自我的信念,这使我得以走到今天。”郑力胜说。

90后新生代书家迎来“高光时刻”

温州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邱朝剑,曾经两度捧得“沙孟海奖”,在本次大展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在揽入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等国家级书法大奖之后,这些年来,邱朝剑仍不断向各大展赛投稿。面对他人的不解,他回答,每一次参赛都是一个阶段自我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

“以往高规格大赛获奖名单上的名字大家都熟悉,然而这次获奖和入展的一些个作者,甚至有温州作者,我都没太多印象”,邱朝剑从中察觉到新生代群体冒头的信号,“这是个好事情,表明近年来温州年轻书家不断在成长,也意味着更加完整的温州书法人才梯队正在形成”。

“英雄出少年啊!”作为此次展览学术评论观察组成员,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陈胜武对此的感受更为清晰:“沙孟海奖”书法大展历届获奖者中陈忠康、陈建明、邱朝剑等可以看做是60后、70后的作者代表,按照书家成长的常理推断,本届大奖应该轮到80后作者闪亮登场,但时代似乎有意无意的略过了浙江80后的一代作者,直接将代际交替的接力棒交到了90后书家手中。浙江书法按下了快进键!“这批人从小有条件受到更好培训,长大后可以选择就读书法专业,在社会上也能参加各种书法研修培训。”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陈胜武认为是90后新生代书家拥有更为优越的学习条件——

温州书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及,全民学书蔚然成风。近十多年来,更营造了校园浸染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公益翰墨氛围。目前,全市有40多所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每年组织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书法评比活动等,孩子们从小接受翰墨熏陶。与此同时,温州书法名家带头走基层送书法,让公益翰墨浸润群众生活。目前,温州地区的书法培训点有200家以上,林剑丹、何元龙、马亦钊等书法名家,均有十年以上“公益书法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我市民间书法社团活动频繁。当前温州民间活跃着几十个书法团体,如安澜书社、东瓯印社、镌墨楼、罗峰艺社等,它们既是温州书法的根据地,也成为温州书法发展的强大源动力之一。

众人拾柴火焰高,浙江书坛的“温州现象”由此形成,备受瞩目。从中获益良多的90后一代书法学子借势飞速成长。

“90后作者后浪凶猛,从时代的角度看,这是好事。”陈胜武说。

书学正统性再受强调,“学院派”吃香

放眼本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四千多件作品,遭淘汰的是大多数,评审要求近乎苛刻,除了各种书法“硬伤”外,“文义不符”“重包装轻内涵”“路子不正”“一味模仿”,甚至“老作者自我复制没有突破”等等,都无法获得评委青眼。

“大展讲求书法正统性的特点愈加突出了。”市书协主席吴聘真根据入展作品情况作如是判断。

在浙江书法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浙江书法跻身全国前列,要获得“沙孟海奖”很难,这是一场“王中王争霸赛”。纵观历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首届未设“沙孟海奖”,第六届获奖者空缺,颁奖的八届中,“沙孟海奖”六次被温州人拿下。在吴聘真看来,这无疑是对清正古雅的温州地域书风的肯定,是对坚持正统书写、力求创新、能变善变的温州当代书家的鼓舞。

着眼本次大展,越来越多“科班书家”现身榜单,这向我们佐证了郑力胜获奖透露出的另一信号:“学院派”书家正“吃香”。

本届温州入展作者中,市书协理事方园园在上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中获得过三等奖。和郑力胜一样,方园园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在她看来,时下越来越多新生代书家追求专业深造,书法学习趋于学院化是未来的一大趋势。祖籍山东,现在温州工作生活的陈炀,是近年来频繁亮相各大展赛的90后“学院派”书坛新锐。他说,温州书法以二王为圭臬,他自来温之后,书风理念也日渐有所濡染,温州的书法氛围、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温州书坛前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不忘提携后辈的精神,更令人敬仰动容。

回顾历史,温州书法源远流长,代际传承井然有序。环顾当下,温州当代书法人才梯队的培养,已形成传统师承和学院教育相结合的特色。

吴聘真介绍,这些年来,温州新生代书家纷纷“走出去”,一大批青年书法家到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专业院校攻读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班或短训班,提高自身的书法创作和理论水平。出现了如陈忠康、戴家妙、周延等规模庞大的书法专业“硕博群体”。不完全统计,目前,温州有10位书法博士、70多位书法硕士,还有70余位书法学子就学或进修于美术院校书法专业,为占据全国书法人才高地打下坚实基础。

当其他城市奖励获奖书法家时,温州早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2013年,温州书协率全国之先,设立“林剑丹温州书法专业学子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考上高校书法专业学子。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市书协副主席、温州市书协名誉主席张索认为,此举在全国书法界具有开创性意义:“奖学金重在‘奖’而非‘金’,其名人模范效应对书法学子而言无疑是前行道路上的莫大鼓舞。而获奖学子不定期义务提供作品,由温州市书协组织义卖或其他形式筹得资金,反哺基金,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奖励机制,值得各方借鉴。”目前,该奖学金已共计为58人次、56位书法学子颁发了75万元奖学金。郑力胜便是受到过该奖学金资助的学子之一。

正统书风、新生代、学院派,这正是通过本届“沙孟海奖”得主郑力胜传递出的书坛风向的最新信号。然而面对荣耀,年轻的“新科状元”保持着难得的谦逊与警醒:“时代需要像我这样一个人,于是我才被拎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