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最早的外国语学校是他办的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8-0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洪振宁

今年是温州乡贤项湘藻诞辰160周年,逝世100周年,他是推进温州早期现代化的探路人。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项湘藻等人率先投身于教育强国和实业救国的实践,经营实业,兴办教育,以文化与经济互动,致力于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

全省最早的外国语学校

项湘藻(1858—1918),字苕甫,瑞安南堤人。孙锵鸣有记载:南堤项氏“世为城中望族”。晚清瑞安有四大家族,孙、黄、洪、项。项氏是孙衣言舅舅家。清代中后期,南堤项霁、项傅梅、项傅霖三先生,均好学,以诗文名世,著作刊为瑞安南堤项氏丛书,其中的《且瓯集》,由左宗棠题写书名。项家有水仙亭和珠树楼,藏书惠及族人和乡亲,项氏兄弟及其后人又最早合力着手校勘孙希旦的书稿《礼记集解》,表彰瑞安乡贤,这些努力,有利于促进和带动了地方文明新风尚向上向善的提升。项湘藻就出生在这样的书香家庭。

他幼承家学,博通事务,斥巨资与弟项崧创办方言馆,馆址选择在瑞安县城范大桥街项氏宗祠,1896年开学,首批学生21人。后来,学生增至50名,设西文(英语)和东文(日语)两个班,聘请南京施静山和上海圣约翰书院毕业的蔡华卿为外文专任教习。这是浙江省近代创办最早的外国语学校。辛亥革命以前,瑞安留学生最多,占了温州地区外出留学生总数的近四成,与方言馆的创办有关。

项湘藻是项骧的族叔,项骧早岁就读于瑞安方言馆。项骧之母病逝后,项湘藻不忍心看着项骧的痛苦,劝他远赴上海求学,并给予资助。项骧后考入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与马相伯共同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校,再后来留学美国,为洋状元,三任财政次长。

集资保存瑞安中学

1902年,瑞安合并学计、方言两馆,创设瑞安普通学堂,后来更名瑞安公立中学堂,孙诒让任总理。1907年,孙诒让辞职,项崧任学堂监督主持校政。1908年孙诒让逝世后,项崧接任浙江省教育会长。一些地方士绅认为温州府已经创办中学堂,各县可不再设中学堂,停办还是续办,两派争论激烈。

陈黻宸、池志澂等人主废,项崧、项湘藻、陈恺等人主存,两派在县学明伦堂进行两次辩论后,宣统元年(1909)正月,存废两派再辩于瑞安县学明伦堂,双方意见不一,最后议定投票决定存废,主废派占多数票。但项崧、项湘藻并不认可废校之举,自行坚持集资续办,迁校址入项氏宗祠,聘陈恺为监督主持校政,项崧一病不起,学堂改为私立,得以保存。学生参加浙江省毕业生考试、复试,连续两年,成绩全部合格,温州府报省后恢复瑞安中学堂,并改为公立,迁回普通学堂旧址。1925年学校改名瑞安县立初级中学校。这就是坚持至今的瑞安中学。

1917年,项湘藻与堂弟项荫轩等一起,还创办了私立南堤小学。

温州内河航运先驱

项湘藻不但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更将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推进实业的发展。要想富,先修路。1904年,项湘藻协同孙诒让组织富强矿务公司,又集资组成大新轮船股份公司,租用上海“湖广号”客货轮,开辟瑞安至宁波航线。1905年,改自购小轮航行于温州至瑞安内河,有了木质汽轮船航行内河。项崧自江西回到家乡后,添置汽船,扩充其事。1914年,永瑞轮船公司改组,取名通济轮船公司,这是温州地区最早经营内河客货运输的民营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航线贯穿了温州地区近代文明的中轴线,连接着两端是温州城区与瑞安县城,这是旧温州六个属县中两个最为发达的城区。

1915年,他又购置汽轮用于瑞安飞云江轮渡,改变了原来用木船摆渡的历史。不久,又在飞云江南岸的内河码头引进汽轮,通航平阳。从此,永、瑞、平航线形成,把温州、瑞安、平阳三地连成一片,对浙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项湘藻逝世后,平阳商界百余家联名送来匾额,追念他的功绩。台州籍的近代文豪兼航运实业家杨晨为项湘藻撰写墓志铭。李笠有挽联两副。挽联一:“于货殖、游侠、儒林列传各居一席,立名、砥行、事业昭然。何以赞之,佥曰德润身、富润屋。与籀庼、鲜庵、缦盦诸公同此瓣香,兴学、育材、谋猷宛在。呜呼难矣,宜其生也荣、死也哀。”挽联二:“性情与包待制相侔,峭直尚留遗世慨。德业绍僧宗义之后,经营不失济人心。”(作者原注:飞云义渡创自天王寺僧宗义。岁久管理渐弛,先生倡为轮渡,行旅莫不称快。)

那年冬天,温州小南门瑞安通济公司船室墙上和瑞安东门码头两处,分别立碑,记载轮船公司的创业事迹。1934年春,瑞安建海粟亭,纪念项湘藻创办公司购置汽船航行,以汽轮设轮渡摆渡飞云江。后来,项荫轩继承公司业务,进一步开辟平阳至鳌江和鳌江、温州之间的直达联运业务,促进了地方航运事业。

温州属县中最早的电灯厂

项湘藻生前倡办电灯局,筹办未竣而病逝。其子项沇同自日本东京留学归国后,继承父亲遗志,1919年筹建瑞安南堤电灯厂,至1920年竣工,他独资经营,属社会公用事业,选址县城八角桥边的踏碓巷,购置一台24匹柴油机和8千瓦直流发电机,请李毓蒙等安装机器,立杆放线。1921年建成供电,共16瓦灯泡500只,在旧温州各属县中最为领先。后由项荫轩投资经营,改为南堤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夜晚发电供给居民照明,白天供给加生、同盛、泰丰三间米厂碾米之用。

1909年项湘藻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还致力于地方其他公益事务,如冒广生在温州主持刊刻《永嘉诗人祠堂丛刻》,他还协助校刊徐玑诗《二薇亭集》。

文化血脉被当代温州人延续

项湘藻与温州地区的李墨西、郑恻尘、杨雨农、陈承绂、李毓蒙、王理孚、汪晨笙、黄起文、吴百亨、许漱玉等近代实业家一样,与在外的温州近代实业家徐寄庼、黄群、周守良等相似,接受维新自强、实业救国的近代思潮,以新锐的眼光,新型的技术,以集资合股的形式联手合作经营,致力于兴办工商实业和推进新式学校、新型交通等地方事业的发展,开风气之先。他们往往又是对乡里公共事务颇有贡献的社会贤达。

从中我们似乎看到这一地区的文化血脉与社会风尚的传承与发展。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演进的过程。战乱或许会打断演化的进程,但文化血脉经过修复又会顽强地继续。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模式和温州人精神,正是对近代温州新文明的延续,是近代史上温州人推进早期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现代对近代的接力。温州地区,以改善民生为本,以兴办企业为基,联手合作推进地方实业和公共事务的发展,自近代至现代,这种文化血脉、精神面貌、社会风气与族人代传技术在不断延续。

项湘藻等人在近代历史上依靠智慧和勤劳,得以相对富裕,并带动社会的其他人改善生活,曾经被错误地打倒在地,但他们创办实业,推动工商业发展;兴办新式学校,推进新型教育;谋划和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地方公共事务做出业绩和贡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值得今天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人们大力弘扬,改善民生的业绩值得今天深深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