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链”命名者陈同丰教授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8-0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王俊彦

原温州医学院陈同丰教授(1921-2016)是一位做学问认真求实,做人厚道和乐的长者,更是一位以中西结合方法研究经络本质的医学专家。在我年轻时候,能得到这样一位老师的熏陶影响,实感荣幸之至。

陈同丰老师出生于浙江永康一个世代中医的家庭,从小饱读诗书,熟知中医汤头,后遵父命学习西医,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并留校成为教授。1958年,和一批专家一起被委派到温州创办温州医学院,与汪宋宝、缪天荣、吴性慧、章菊明四人,被称为创办温州医学院的“五颗种子”,为温州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生前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解剖学会浙江分会顾问,浙江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针灸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

陈老师以满腔热忱的敬业心态,终身从事医学事业,在中医经络学本质研究上有独到的科学见解。1980年,他在《浙江医学》上发表学术论文,在经络神经体液相关说及分析大量临床及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经络链”理论,揭示了人体经络的本质:即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经络机能的、复杂的、多突触的联络神经元,从而组成神经锁链,他命名为“经络链”。人体体表的经络感传现象,实际上与中枢神经系统中脊髓胶状质(ROLANDO氏胶状质)细胞的特殊分布有关,胶状质细胞形成唯一纵贯脊髓全长和脑干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结构。从形态结构和机能来看,他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胶状质(ROLANDO氏胶状质)细胞是组成“经络链”的主要部分。“经络链”理论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在临床上,陈老师还把针刺鼓乳穴位麻醉的方法大胆用于外科手术。

我和陈老师的认识,起因于我为了深入研究祖传武术和科学传承发展的需求。我家祖传内家手搏法,历代祖师都讲究拳法归经,每一种拳械都要循经走络,因此作为传人,我必须非常清楚地掌握经络和穴位。我为此想,如果能够引入科学的解剖学来认识传统经络,推进武术科学化,肯定是一次质的飞跃。于是,我在1990年10月,通过亲戚介绍,在父亲的陪同下,我拜师陈教授学习解剖学和经络,并见习临床针灸。

和陈老师的接触中,我感到他身上有很多亮点美德。陈老师非常好学,他在浙江医科大学教中医学习生理学的时候,也同时向杭州慈海诊室的针灸专家胡海牙医生学习针灸之道,并且开始结合神经学,研究经络的生理基础。特别有意思的是,胡海牙医生以中医经络的传统取穴方法针刺环跳穴时,战战兢兢不敢深刺,治疗效果不理想,因为胡医生不知道环跳穴位的生理结构。后来,陈老师把胡医生带到解剖室,给他看人体标本的环跳穴位位置,讲解环跳穴位置的神经、血管、肌腱、脂肪等组织结构,反过来真正教会了胡医生准确针刺环跳穴,科学的价值可见一斑。

陈老师经常讲:做医生一定要精通专业,容不得一点马虎,容不得懵懂过关,否则对不起医学事业和医者良心。有一次,他在做一起妇科手术时,发现患者体内有一条血管叫不出名字,问其他同事也直摇头。手术做完后,他马上去解剖室,打开标本柜,对着解剖教材研究这条血管的走向和作用,经过细致研究,他终于搞清了当时高等教育解剖学教材上忽略的这条腹腔内的血管,进一步提高了内科手术的精确度。

陈老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用心的,他善于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滋味。陈老师一对一、手把手地带着我学习,他慈祥可敬又不失严格,如今仍然历历在目。当时,陈老师在市区五马街曹仙巷市科委下属的医科专家门诊部坐诊,我就每周双休日到陈老师坐诊处学习解剖学和临床针灸,课余则谈谈人生,谈谈做人的道理。陈老师还安排我去医学院人体标本室戴上皮手套,去拨弄观察人体组织解剖结构,提高对解剖学的直观性认识。此外,他每次在医学院给针灸协会学员上课时,都要带上我去旁听,以至于其他同学误以为我是陈老师的得力助手,其实我内心也很想成为他的左右帮手。

更有趣味的是,陈老师也曾是位酷爱武术运动的热血青年,只是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迫于形势不敢练武。他年轻时在杭州,跟随太极拳名师牛春明(镜轩)系统地学过太极拳、棍、剑、枪,对武术擒拿,特别是点穴有很浓厚的兴趣,在课余常常叫我展示一些家传的手搏技法给他看。当时温州不少武术名家也常来陈老师处讨教经络的知识。看到现在好多武术运动员因为练武,而落下一身病痛甚至英年早逝,令人感慨唏嘘,我由此强烈想念陈老师,练习武术和气功,多学些解剖学、生理学的知识,做到科学练武真的很重要,才不至于盲目锻炼,坏了气血运行,损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