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七洲洋 涨起万全垟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8-0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谢仁链 文

“沉下七洲洋,涨起万全垟”是平阳历代相传的老民谣,它讲述了一个沧海桑田的巨变。

从万船洋到万全垟

远古时,横阳(今平阳)沿海有一片白茫茫的海面叫万船洋,气候温和,是良好的避风港湾,亦是渔港,因此造船业很发达,可以停泊万膄以上船舶,故曰“万船洋”。由于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工艺高超,促使航海、海军、渔业相对发展。三国时期,平阳归属东吴,东吴派兵进驻仙口海港(今海西镇宋埠社区仙口村),设立横屿船屯,屯兵造船操练水军,使得仙口海港繁荣热闹。这为后来设置平阳县打下基础,也可以说是平阳县建县的开始。

万船洋包括今日平阳万全镇、昆阳镇等及瑞安隆山、东山、南码道、杜山头、林垟、阁巷等地。万船洋西南方向有几处小岛屿,今称鸣山、金山、银山、竹山等。东向和东南方向,在靠近今阁巷和宋埠一带的海洋上,共有七个冲积形成的含沙量很高的涂洲,上面建有房屋,住着渔民。古人就称这一带为七洲洋。

故老相传,远古时万船洋与温州、瑞安的帆海相连通。那时,飞云江口还在今日马屿以上。但是由于强大的潮汐冲刷,与狂风暴雨狂澜巨浪积年累月侵蚀,本来冲积形成的七洲,后来又被狂涛吞噬了,故曰“沉下七洲洋”。

七洲洋何时被淹没,没有确切年代,无法查考,据清乾隆时期平阳诗人张綦毋的竹枝词《船屯渔唱》及相关资料和古老相传,至少清乾隆以前七洲早已被淹没。当年,在秋高气爽潮落时,经过七洲洋的船只,在清清的海水中,还可以看见七洲的断墙残壁。张綦毋为此在《船屯渔唱》里说:“七洲倒影照帆桅,聚远楼头眼界开。底用登州观海市,神山咫尺接蓬莱。”

万船洋的东南面、西面是陆地,紧挨着山脉,由于雨水带来沙石,山洪带来泥石流,年长月久地沉积在万船洋,再加上潮汐与巨浪将近海的沙石冲积到万船洋沉积下来,形成今天的冲积平原,万船洋因沧海变桑田,不再有万船来往停泊,古人为图吉利,把万船洋谐音改名为万全垟,寓意万样具全,故曰“涨起万全垟”,后来因行政区划分作万全乡、杜山头、孙桥、林垟、阁巷等地。张綦毋《船屯渔唱》中的第一首诗就写道:“横阳两屿夹晴川,故老相传泊万船。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一》记载“万全乡……相传乡故海也,可泊万船,后渐淤,筑塘成田,曰万全乡”。

明代海堤长千丈

如今在宋埠杨爷殿东边,有一条已废毁的古代海边堤塘。海堤从仙口山脚的斗门,经过横塘、斗门头延长至阁巷,原来用作防止海上潮汐和大风浪的入侵,确保田园人畜的安全。据仙口村现存的明代南京光禄寺署正蔡芳撰《平阳县万全海堤记》碑,明嘉靖年间,平阳知县叶逢阳等人大修此海堤,自沙塘至仙口,一共一千六百余丈长,砌以条石。宋埠老人说,这是将各村的堤塘连接起来,并加固而形成“海堤长城”。碰到强大的潮汐或刮台风,海堤被冲垮,村民们会自觉去抢修加固。

从清末至1949年前,这条海堤外面,潮汐和风浪冲积成几公里的海涂。堤塘外约一公里的海涂,被村民开垦成“涂园”。1964年,平阳县开始动工围垦海涂,在原海堤外几公里处另筑一条新的海堤,创办了海涂围垦农场。当年,平阳昆阳镇城关有百来位知识青年,在海涂农场度过青春年华。而如今,在新的海堤外,又冲积成几公里的海涂。这也有力地证实万船洋不是一下子“涨成”万全垟,而是积年累月慢慢向大海延伸扩张,冲积而成今天的冲积平原。

如今临近昆阳东门山北麓,有一片涂洲嵌入白茫茫的海洋,古人叫做“白洋洲”,它亦是延伸扩张起来的海涂而变为桑田,由于一脉相承,此地后来有了白垟村、白垟路、白垟办公楼等名称。我约七岁那年,白垟村有位六十多岁的亲戚对我讲了白洋洲的故事:白洋洲古代是一片涂洲,面积约有四座平阳古城那么大,上面长着草,生息着水鸟。冬天,成群的野鸭在洲上过冬。

古造船基地长山村

今日的昆阳镇水亭社区长山村,就是古代万船洋的造船基地之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长山村发现“泥炭土”,村民们都去挖泥炭土,却陆陆续续挖出十多艘大小不同、形状基本相同、腐化程度不同的船舶。当地村民告诉我,有的船桅杆非常粗大,需二人合抱,可见船之庞大,造船工艺技术之高超。村里老人回忆,早在清代挖水沟灌田时,曾挖到一条船,有七丈长(约20多米)。

这些先后挖出的船,舱内没有发现生活用具、渔民用具、军用器械等,尚未装舵,亦无甲板等,可见它们并非是古代停泊在长山地方而被淹没,而是在船坞上尚未建造完工,就被淹没。这些船只周边全是泥炭土,最厚的地方约有一米左右,最薄的也有三十厘米以上。这些泥炭土层,是当时造船时削下的树皮,劈下的木屑和锯下的木头等,在船坞边积年累月地堆积而成,后来被淹没腐化成泥炭土。

古代水军用的船舶大都是窄而长,因之称船为“长舢”,小的称“舢舨”,后者1955年前还在飞云江上作为渡船使用。今日的长山村名,应该是由“长舢”的名称演变而来。而水亭社区的水亭村,古老相传原是古代万船洋的海港埠头,古人在出海候船时,为避日晒风吹雨打,而在埠头上建亭,故曰水亭,后成为地名。水亭遗址,相传今日水亭村老人亭便是。这些都可佐证长山村古代是万船洋的造船基地。

今昆阳镇垟港村有一个福德禅寺,旧址在今平阳县体育馆,俗称下马寮堂,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原名“下马船头”,人们骑马到此,必须下马,转乘坐船,故曰“下马船头”,方言谐音为“下马寮头”。二说下马寮堂古代是驿站,曾有王侯到驿站过宿,因此臣民到此,都得下马过驿站,故称下马寮。因下马寮头建有寺院,又称下马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