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中
根据最新出炉的全市经济“年中报”,上半年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28.8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1.6%。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商贸大项目的落地,是一幢幢高端楼宇的崛起,是一栋栋老厂房的创意蝶变。伴随着一次次壮士断腕的企业迁出,通过腾笼换鸟,温州“换”出了新动能,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出
“新都市经济”风生水起
书咖文创、艺术美学、休闲娱乐、品牌餐饮、时尚购物……开张不久的鹿城区大南里文化创意街区,让这块曾经被人遗忘的角落重新燃起生机。
然而几年前,温州人对这里的记忆还是另一番景象:在热闹繁华的城市综合体中间,山前街与汇车桥路交叉口,闲置着几幢楼房,行人经过,无处歇脚。
这几年,温州以大拆大整为契机,打破发展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以重整山河的魄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浙南科技城北起步区一期,作为温州体量最大的旧厂房拆迁项目,温州仅用68天,就完成了48家企业征收协议签订;利用旧园区改造,打造猪八戒浙南总部园区,引进一批电商和创意设计企业;利用旧厂房改造,阿里巴巴菜鸟物流3PL仓在平阳县万全瑞鸟电商园开仓……通过腾出空间打造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创业园区和创客空间,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腾挪之际,破立之间,温州正孕育一个个新都市业态的雏形。
行走在龙湾文昌小镇,景色怡人的办公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更惊叹于曾经的老旧厂房聚集、被人称为脏乱差的工业园区,一跃成为大受追捧的创客天堂,创业者们纷纷奔着特色小镇而来。目前,温州青创会、哈德森研究院、温州美丽谷医药科技等项目,已入驻圣特立国际科创园;北航信息产业园拟入驻瓯创会、你创我帮孵化器、总裁慧客厅等项目。
数据显示,目前温州各类众创空间已有80多家,场地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
一去一留
“服务经济”百花齐放
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村,曾经因为“低小散”棉纺企业众多,被外界戏称为“漫天飞絮”的村庄。
村里的棉纺企业起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几十年粗放式发展,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这几年,藻溪镇借“大拆大整”之机,一举拆除2万多平方米的“四无”企业厂房,当地村民无不拍手叫好。
进入发展新常态,温州致力于转变增长方式,通过结构调优和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首当其冲,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产业与城市转型“硬战”。
鹿城和瓯海,关闭了3000多家设置在民房内的生产性单位;在乐清,以粉尘整治为突破口,对铸造业单位进行淘汰式整治,大荆镇8个片区的85家企业全部被拆除;在瑞安东新产城融合示范带汀田区块,拆除63万平方米违法建筑……今年以来,温州全面整治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小散”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家。
通过生态环境和技术改造的双重倒逼,温州节能降耗屡创佳绩。搬走了破旧的制造车间,留下的是更环保、更符合都市圈特色的产业,信息产业、文创产业、研发总部等源源不断被引进。
政府更是发挥有形之手作用,腾出更大的“笼子”,为温州换来产城融合的发展新空间。今年,我市着力打造文化创意千亿产业,重点打造浙江创意园等省市级文化创意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精心打造浙南云谷·温州网络文学众创空间等一批精品示范文创基地。
一升一降
“亩均论英雄”倒逼转型
在一台电脑激光机前,一名员工把鞋面放在平台上,平台下方就自动喷射出激光光束,不到10秒钟就打出109个针眼大小的小孔。这是记者近日在巨一集团鞋业生产车间看到的情景。
通过“机器换人”和信息化改造等举措,巨一集团在有限的空间里做足文章,大力提升生产效率,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15%,生产成本降低5%~8%,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95%提高到98%,土地亩均产值大为提升。
如何依靠创新,实现传统产业蝶变新生和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正是温州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这几年温州腾出“笼子”,腾出资源要素,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倒逼机制,根据消耗占用资源、税收、产出等多项综合指标,来配置土地、能源、金融、科技等要素,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到集约、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
在“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倒逼下,温州企业眼光向内,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正泰集团引入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协同推进产业链提升,使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去年,温州共有1205家企业跻身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第一档企业名单,占全省15.28%;规上企业亩均税收32.03万元,同比增长33%;亩均产值663.21万元,同比增长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