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薪人去肩挑火

来源:温州日报 2018-07-2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南航 文

至少在南宋,南雁的鸣叫声已很嘹亮。宋元之际,诗人林景熙不但有《过北雁荡山下》诗赞美乐清北雁,又有《送叶伯几之奉化》诗自注“伯几所居与南雁荡山接境”,俨然让两雁比翼双飞。

清代著名文字狱“南山案”主角戴名世的禁书《南山集》里有了“中雁荡”乐清白石。在他之后,著名启蒙思想家魏源作《永嘉山水诗补谢六首》,好事又补上了东西雁,却把中雁白石命名为“东雁宕”,把瓯海仙岩命名为“西雁宕”,如此错乱的地理方位,自然水土很不“服”。

南雁核心景区东西洞的入口在碧溪渡,要上山,必须先下水。东洞又称余公洞,据说北宋时有余公隐居于此,后被召入翰林院,西洞又称仙姑洞,传说北宋时有闹村民女朱婵媛在此修炼得道成仙。选择老翁还是仙女?在美女当道的如今,估计很多人会倾向后者。竹筏撑竿,悠然过了渡,让我们跟随当地人叶群的《南雁西洞》到西洞——

石门深窅锁丹霞,倚马西风日欲斜。

幽境已无尘俗气,白云尚有翠微家。

林间摘句书红叶,涧底烹泉带落花。

向晚且从西洞息,碧山明月正堪赊。

叶群,平阳山门镇人,南宋进士,官任福建剑浦县主簿。首句的“石门”,又称东南屏障,是进入南雁荡山的大门,上达南雁荡山核心景区东西洞,乃一座屏风般的巨大山岩,下空如门,级级台阶如山灵的一条长舌蜿蜒垂下,接引着历代远来饱览丹霞美景的“门”外汉。

该诗诗意而浪漫的是第三联“林间摘句书红叶,涧底烹泉带落花”,充满了文青式的情趣。走在上山的路上,两边是满坡的层林叠树,叶子因秋深而变红,如果你来了灵感,妙句飞来,不妨写在红叶上,让它流下青山,流过碧溪,演绎新的“红叶题诗”故事,或许能邂逅一段美妙缘分也不定。

当你持续登山而疲倦口渴,不妨灌一壶清冽的山泉,若不慎掉进一两朵落花,别捡出,学古人“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再拿出随身携带的户外迷你燃气炉,想象即使一个人独行,没有美女结伴,也能沏出芬芳的“花”茶。

天色将晚,到达山径顶部的西洞,且歇息一夜,亲身体会山居滋味,不是要奢望仙姑托梦,诗人叶群已经给出理由,“碧山明月正堪赊”,细味此句,作者亦暗指西洞内上侧的玲珑月牖,透过月牖,明月甚至不须赊,它向来爱好公益事业,可以供你免费观赏。

作为景点中的景点,月牖实小,但名气却大,据清《康熙平阳县志》,南雁荡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就已关注到它。唐肃宗上元初年,长安发生旱灾,米价暴涨,一斗值数千钱,饿死者很多,宗室子弟、秘书少监李皋猜度俸禄不足养活自己,便耍小聪明,故意犯了一点小法,主动被贬为温州长史,逃离了京师。在温州,他不久代理刺史,游南雁荡有诗曰:“乾坤谁道洞中小,日月曾从牖里通。”指的应就是东西洞与月牖。

一宿醒来,让我们继续游山,直上南雁海拔千米的明王峰,因为该峰有高官点赞与高僧加持。

曾任唐僖宗朝同平章事的吴畦辞官隐居泰顺库村,闲来游赏远近山水,登明王峰写诗道“霁雨孤钟云外度,叫霜群雁月中栖”,描述该峰上有钟声响彻,有群雁栖息。

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俶拜法眼宗二祖天台德韶为国师,德韶门下有弟子愿齐,一日来温州礼拜唐永嘉大师玄觉真身塔,听说平阳明王峰顶上有雁荡,天气晴朗的时候钟梵相闻,很神奇,特意寻来,惊喜道:“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震旦雁荡龙湫者耶?”“明王”是佛教用语,明王峰的命名本身就有宗教色彩。总之,他从此住锡结庐,成为南雁开山祖,写诗偈云:“云作轻帏水作帘,结庐高处草纤纤。玄猿不到鹤无语,一枕烟霞梦觉恬。”

经过唐五代的诗歌示范,宋元明清的南雁走上了诗山之路。北宋有程颐弟子、会文书院主人陈经正的游南雁诗“洞窈不知红日过,峰危倩得白云扶”。南宋有钱塘县主簿顾冈的《晓云峰》:“一夜乾坤雨乍晴,归云无数宿苍屏。白衣已晒青山晓,茅屋主人犹未醒。”元代有瑞安诗人陈冈《寄南雁客》的佳句“地僻猿声聚,天长雁影分”。明代有平阳诸生章玑《游南雁荡》描绘“石壁倒花香舞蝶,溪藤溅沫网悬珠”。清代有《南雁荡山全志》编纂者刘眉锡写《玉女峰》的“乾坤帐席峰峦座,苔藓衣衫薜荔裳”,写闹村《云隐院》的“有山皆艺竹,无径不穿林”。

声势盛大的要算袁枚好友、清代翰林钱琦。乾隆年间的春天,他到温州游玩了池上楼、邵氏园、江心寺之后,受平阳文人黄宗锐兄弟的邀请,加上郡城贡生张元彪,张元彪以兄弟张元观、张元旭等为地陪,组团再游南雁仙姑洞,游必有诗,他们还分韵题咏,挑战难度,规则是挑出“萝穿行径开云细,猿守重关叫月忙”这一联诗,限定以其14个字里的某个平声字,作为各自七律的一个韵脚。

钱琦看到南雁漫山开满鲜红似火的杜鹃花,樵夫连枝带花成捆砍下,挑回去当柴烧,山上寺院掩映耸立于云雾中,山雨蒙蒙时候,外出返回的和尚好像施展法力般踏云而来,他即景吟成两首,其二以“云”为韵脚,交卷曰“采薪人去肩挑火,带雨僧归脚踏云”,营造出一种奇妙绮丽的意境,令我想起元代诗人李孝光写乐清雁荡山的名句“雁横荡月知秋到,僧踏湫云看瀑来”。

张元旭以“开”为韵脚,诗里好句有“腾空岚气侵衣袖,倒影岩花落酒杯”,张元观以“猿”“萝”为韵脚,诗里佳对有“苔埋斑驳龙蛇迹,草补嶙峋斧凿痕”,其余等人也一一完成作业,六人共得诗九首,既收获风景又收获诗歌,完成了一趟美好的人文之旅。

这群诗人的彼此唱和轰动一时,据载还引发了本地进士张南英、岁贡生陈融相继跟进,或写诗或次韵,遗响留韵,流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