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备受关注的《2012年温州市环境状况公报》赶在第42个“世界环境日”前一天公布。公报显示,去年我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年度考核任务,获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水、空气、噪声……《环境状况公报》给温州环境全面“体检”,不仅给出各类“诊断”结果,还就现状分析原因。昨日新闻发布会上,我市环保局、气象局、海洋渔业局等多部门共同解读了《环境状况公报》。
空气
市区优良率提高2%
空气质量72天达优
《公报》显示,2012年温州市各县(市、区)环境空气污染物平均值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Ⅰ级(优)标准有72天,而2011年为55天;Ⅱ级(良)标准为272天,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比前一年提高2%。除苍南县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上升,其余各县(市)均有下降。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据市气象局监测,2012年全市平均霾日数为90.4天,以轻微影响为主,占霾日数的77.5%,未出现重度霾天气。是全省三个没有出现重度霾天气的城市之一。
市环保局副局长瞿自杰说,去年大气监测考核评价还是采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三种污染物,PM2.5未纳入监测。
瞿自杰解释市民的感觉与数据的偏差时说:“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通过优良指数和污染物浓度指标来体现,市民仅凭感觉判断,必然产生偏差。”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以霾天为例说,霾分四个等级,轻微、轻度、中度、重度,轻微霾日能见度是5-10公里,市民可能没有明显感觉,但仪器却能测出。
根据监测,冬半年霾日数较多,夏半年霾日数较少,以10月份最多(全市平均17.6天),6月份最少(平均4.1天)。
酸雨
10次降雨9次是“酸”的
市区属重酸雨区
全市酸雨污染仍然严重,酸雨率90.9%,意味着每10次降水中,有9次是酸雨。市区、平阳属重酸雨区,瑞安、乐清、永嘉、洞头、苍南、文成属中酸雨区。
据介绍,温州同省内其他城市一样均位于华东沿海酸雨区。这一方面是本地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出污染物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外源污染物高空输入。酸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影响。
地表水
生活型污染特征明显
塘河水质持续好转
2012年全市共有76个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46.1%,比上年提高2.7%。全市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生化需氧量等,城市、城镇内河水体溶解氧含量普遍偏低,生活型有机污染特征明显,局部地区河道受工业、农业废水的污染。
公报显示:温瑞塘河水质持续好转,水体感官度和清洁度明显好转,主要污染物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氨氮和总磷分别较上年下降15.2%和13.6%。这得益于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塘河治理力度。去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沿河截污纳管拆违绿化生态修复等工程,完成17个片区沿河截污纳管工作,沿河293家企业公共绿地退让,沿河绿化面积46.7万平方米。
海洋
近半海域属一类水质
3次赤潮需关注
据介绍,海水质量分五类标准,根据监测,我市一类水质海域面积4292平方公里,占48.7%,劣四类占10.3%。一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洞头列岛以东、北麂列岛、南麂列岛和七星列岛附近海域。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在乐清湾、瓯江口、飞云江和鳌江口。
影响温州近岸海域沉积物的主要指标为重金属(铜、锌、铬)和DDT。有关检测表明,乐清湾顶部、洞头三盘附近海域检测到DDT含量超过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上世纪开始,我国就禁止生产使用DDT等有机氯农药,海域沉积物怎会检出DDT?市海洋与渔业局资环处处长高元森说,这可能和当地滩涂养殖用药有关,也可能是早期农田使用后随降雨进入瓯江沉积,再随潮水带入海域。有专家称,DDT带入海域说明环境污染损害并不因污染物排放终止而立即消除。
值得重视的是,2012年,我市近岸海域共发现3次赤潮,总面积26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平阳南麂、苍南和洞头近岸海域。据介绍,去年赤潮发现次数、总面积虽为近10年来最少,但均为有害赤潮。
噪声
较上年有明显改善
两项指标已达国家级要求
2012年市区声环境质量较上年明显改善。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9分贝,比上年下降了2.1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为68.9分贝,比上年下降1.9分贝,都提前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
在城市各类噪声源中,生活噪声占38.6%,交通噪声占23.8%,工业噪声占21.4%。
为何感觉吵,监测结果却还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有关负责人说,去年全市共设置区域环境噪声网格1101个,覆盖面积229.2平方公里。但点位的设置比较固定,不同地点的瞬间感觉和总体均值评价结果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