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团市委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机遇,结合我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深入学习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青少年事务管理、志愿服务开展以及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的优秀做法,以发展空间拓展、管理模式规范、作用效能提升等为重点,着力打造我市青年社团、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的枢纽性平台,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重要作用。
一、建组织扩覆盖,实现部门牵引和社会联动的有机结合。一是成立专属机构。去年6月,团市委争取市编办支持,成立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和青少年社会组织发展总部,配备专职人员,主动加强对青少年类社会组织业务指导,提升共青团对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二是主动加强覆盖。按照市委加快社会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脱钩分离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好全市青少年类社会组织归口管理工作,并按志愿服务、公益实践、兴趣爱好、就业创业等类别进行备案登记。截至目前,全市未经民政注册的为共青团所掌握的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4000余家。三是强化团建引领。去年4月,团市委成立了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团工委,通过工作联络、服务凝聚、骨干带动的方式,探索加强在网络、行业、兴趣等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中的团建工作,辐射带动更广泛的青年群体。目前已指导“壹加壹”救援中心、市律师协会、市婚庆协会等30多家社会组织成立团组织。
二、搭平台强支撑,实现环境优化和孵化培育的有机结合。一是搭建孵化培育平台。团市委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辟出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和5000多平方米的会议空间,成立全省首个青少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青年社团、NGO组织提供免费办公、活动策划、项目培育、注册衔接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已有“绿眼睛”等30多家有潜力、有项目、公益型的社会组织签约入驻。二是搭建政策扶持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培育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1+7)文件精神,帮助初创期的青少年社会组织享受“直接登记、税费申请、一业多会”等“政策红利”。目前,入住孵化基地的社会组织中已有绿色水网环保组织、仁心公益基金、公益摄影协会、爱心顺风车协会等8家成功实现登记注册。三是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依托市团校、市志愿者培训学院,每月推出一期志愿培训课程,供社会组织成员量身选择,及时培养储备一批青少年社会组织人才;依托孵化基地,每月推出一期社会组织公益沙龙,邀请基地导师提供法律咨询、公益引领、税法解读、团队建设等方面指导,引导青少年社会组织快速成长。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志愿者、社团骨干3000余人。
三、育项目优路径,实现综合展示和专业提升的有机结合。一是以赛代训挖掘项目。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开展“春芽计划”公益项目评选、全市首届社会组织创意项目大赛等活动,重点聚焦社会公共服务、文明城市创建、幸福社区创建等中心工作,每年吸引300多个优秀青少年社会组织报名参赛,80多个精品项目脱颖而出。积极参与全市大型赛事、重要会议服务项目的领办工作,先后组织40余个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参与世界温州人大会、全国山地户外运动锦标赛、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等赛会服务。二是共建结对培育项目。紧跟村级组织“转并联”步伐,组织市自行车协会、路跑协会等20多家具有成熟服务项目的社会组织与鹿城洪殿社区、瓯海区净水社区等20多个社区开展共建结对工作,让创意成为项目,让梦想照进现实。开展2013“志汇青春”青少年社会组织公益行活动,为基层提供常态化服务。三是政府购买提升项目。支持社会组织以项目化形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通过举办各类“社区+社团”项目洽谈会,引导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基金会以及爱心企业等向青少年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四、健机制促保障,实现正向激励和常态发展的有机结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内,团市委整合青联、青企协等阵地资源,为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工作参与空间和资源支持保障。对外,加强与民政、文明办等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全力推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二是拓展激励机制。拓宽青少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推优荐才渠道,纳入共青团系统激励评价和荣誉表彰体系,给予优秀青少年社会组织及其骨干更多待遇。比如,设立了全市青年联合会社会组织界别,推荐优秀社会组织领袖成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让社会组织获得更多话语权;评选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等,选树更多的社会组织青年榜样。
作者为共青团温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