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温州大学办学80周年,也是温籍著名音乐家缪天瑞先生诞辰105周年。近日,为了纪念这位杰出校友,温州大学隆重举行缪天瑞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今天,缪先生终于又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作为缪先生的家属代表,小女儿林剑在发言中说:“温州是缪老先生音乐生涯的起点。他从1949年离开家乡温州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然而他一生乡音未改,在我们家里,温州话是主要语言。”
曾在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任教的缪天瑞,为家乡培养了一大批音乐教育人才。先生当年为温州大学谱写的校歌至今仍在校园传唱,先生广博的学识、严谨的学风和高尚的人品,教育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温州人。
后学感慨——
他的思想启迪深远
作为温州大学办学80周年的一个研究课题,温大音乐学院前年启动了校友缪天瑞研究的课题,并于去年底结题。作为这一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文韬老师说,他借此重温了与缪老先生十多年的交往,他俩的相识,始于1998年。
那年,王文韬还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主教西方音乐理论。因为在教和声时有一些疑问,他写信向缪先生求教。信是寄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当时老人已离休,信件辗转了半年之久,王文韬收到了回信。老人在信中回答了他的疑问,并说:“我的一本乐理书即将出版,你的疑问在书中有更详细的解答,到时我寄一本给你。”自此,他俩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书信往来。
2001年,王文韬作为引进人才调入温师院。得悉此事,缪先生十分激动,立即给他打来电话:“你来到温州啦?现在我们是校友啦!”
回忆与缪先生交往的这段时光,王文韬最难忘的是老人对家乡和家乡音乐教育的密密牵挂和切切关注。2005年5月,王老师去北京拜访缪先生,先生一见面就急切地询问:“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师资怎么样?……西方的音乐教育很发达的,但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中国的音乐学院多,听说我们现在有八十多个音乐学院了……”他以自己从事专业音乐教育的经历,和当下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后,语重心长地说:
“办学要有方向,要有长远计划——30年,50年,100年……现在的音乐教育,因为扩大招生和一些院校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效果不及以前学生少的时候了。这样下去,会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我根据多次办学的经验,认为你院可以不急于向高,搞什么国家计划,而应先向低,创办‘音乐小学’,打好师资、生源的长远基础。这样,三十年后,你就有大量人才。”
王文韬说,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缪先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注重文化修养,提倡“一专多能”;二是适应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三是践行音乐教育民族化;四是教学为中心,实践出真知;五是办学关键在师资。同时,缪先生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思想也一再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思想,对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仍然有很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让王文韬满怀感激的,还有缪先生对自己的关心和扶持。老人在给王文韬的来信中多次提及:“你要教有声音的音乐,你自己也要多听音乐”。“暑假时可以选择去上海进修,你们学校若不善于推荐,你就告诉我,我来推荐”。还特别建议:“四部和声的教学可以从对位开始,陈洪先生的教材很好”。最让王文韬感动的是,缪先生赠他的三卷本“文存”,在多处用红色笔批注过,甚至连乐谱上的小装饰音都不放过。提及这些,王文韬十分感慨:“这位长期从事音乐教育的老音乐家,对我们这些年轻后学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具体到了细节。”
子女回忆——
他的一生都在不倦地学习
日前举行的缪天瑞铜像落成揭幕仪式上,缪先生的三个女儿缪裴芙、缪裴菡、林剑(缪裴慈)应邀出席了仪式。
缪天瑞1929年与出身平阳(今苍南县)一个书香门第的林蕡结婚。林蕡曾任小学教师,夫妻十分恩爱,育有三女一子。四名子女都和父母一样成了各类学校的教师,其中两人从事音乐教育。
因故未能参加此次揭幕仪式,缪先生的儿子缪裴言深感歉意和惆怅,他翻出自己六年前参加瑞安举办的缪天瑞百年华诞报告会上的讲稿,再次重读,心情难以平静:“父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学习。”他把自己这篇文章发给亲友,“作为对老人家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的纪念,也算对未能参加仪式的一点补偿。”
在文章中他写道:“缪先生对待子女重在身教,他的勤奋、敬业精神和为人谦和的品格赢得了全家的敬重。”他记忆里的父亲,每天都在伏案执笔,无暇他顾。早年在昏暗的油灯下,抗战时期在福建山区透风的冷屋里,甚至晚年生病住院,80年如一日,几乎放弃了所有闲暇时光,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正月初一也不例外。为了抓紧写作他回避不必要的会议,曾开玩笑地说:“我逃会是出了名的,我实在是没有时间啊!”
而让林剑最为自豪的是,父亲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父亲15岁时考入由吴梦非先生创办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音乐科,主修钢琴,18岁毕业。这就是他专业学习的全部学历。一般人怎能把这样的学历和一个能够阅读和翻译英语、日语、俄语以及德语、法语文献的人联系起来?又怎能把这样的学历和一个编译了26本音乐理论书籍、创办了4种音乐刊物、主编了4部大型音乐辞书的人联系起来?我想,这固然有上天的眷顾,让他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但更重要的是,父亲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一生都注重实践、勤奋工作。”
“他对子女的关爱,就是希望我们不断进取。”林剑回忆,“父亲晚年主编的《音乐百科词典》,是他在参与主编《中国音乐词典》及续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后,总结了编纂这几部词典的经验和不足,组织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巨著。父亲对这部词典是比较满意的,经常用来查对资料,这是他案头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他说,通过编纂这部词典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和我说,你最好每天都看一点,这样你就能够积累很多音乐知识了。1996年父亲要把《基本乐理》进行第二次修订出版,他希望我能协助他,找到合适的乐曲替换和增补第一版的谱例。我原以为这个工作挺简单的,但是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常常是找了很多都不符合要求。他经常亲自动手把一些乐曲移到合适的调上。要知道,对于一位将近九十的老人,在细小的五线谱上做这项工作是很不易的。他还亲自注明比原曲升高或降低了几度音。他是如此认真、严谨、精益求精。《基本乐理》修订版出版以后,他还对我说‘这本书到底编得好不好,是要经过教学实践的。你将来最好亲自用它讲一讲课。’我会努力按照他的愿望去做。”
人们赞叹——
他是生命的奇迹
2009年8月31日,101岁的音乐老人缪天瑞在北京辞世。有媒体报道:温籍学术泰斗缪天瑞停奏百年旋律。但是,乐章虽停,余音袅袅。近四年来,学术界对他的怀念和追思从未间断。
这位世纪老人,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是极其丰厚的:因为他的《律学》,中国音乐学界创立了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与自然科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由他主持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音乐百科词典)等一系列卷帙浩大的词典,是我国音乐界第一批权威的工具书;他翻译的国外音乐理论论著,是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教科书,影响了几代学人……而他从18岁一直不倦工作到离世前十几天、长达82年的工作人生,本身就是个奇迹!
“记得先生在1995年第三次修订完《律学》后就曾对我说,不准备再写学术性东西了,因之前编辑《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等几部巨著已经消耗太多精力。”缪天瑞的第一位博士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宝强说,“当时先生已91岁高龄,在这样的年龄,能够平顺生活已属不易,谁还奢望再从事艰深的学术工作呢?然而神奇就这样出现了:在准备“挂笔”之后,先生又完成了《欧洲音乐的和声史述要》、《音乐内心听觉在创作和演奏中的作用及其训练问题》等重要学术论文的写作,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缪天瑞文存》,最后则是收官之作《音乐随笔》。这意味着,先生的最后十年至少又审核了数百万字的稿件,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论文!”
难怪,缪先生的老同事、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张振涛先生在一篇文章中难抑激动之情,对缪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是音乐学的奇迹!他是音乐学的骄傲!他是生命的奇迹!他是生命的骄傲!”
缪先生在世时,很多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老人曾经说过:“我觉得最要紧的还是精神,把什么都放开。敢于放弃也是养生之道。”缪裴言也认为:“父亲年轻时患有胃病、神经衰弱等。但是他的一生:专心致志,埋头工作,心态平和,淡泊名利,不沾烟酒。这些应该就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吧!”
这,也是缪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和启迪吧!
照片由缪裴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