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丽人生梦”
——对话苍南中学校长苏守康
叶子
苍南中学创办于1984年。世纪之交以来,学校得到长足发展,“美丽人生”工程颇有声名。“而立之年,明显感觉学校发展遭遇瓶颈”,校长苏守康坦言,希望藉承办盛会之际,能“续接民国教育之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回望:是为当前教育立镜
问:您是基于什么考虑承办“回望民国教育”研讨会的?
苏守康: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这话用来形容当前教育,亦不为过。
回望,是为当前教育立镜,观照当前教育之困,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
和现在相比,民国教育更注重生活教育,将“为学”与“为人”相结合。当时的师生多有传统教育基础,注重有知识,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讲人格和品格;当时的师生追求思想自由之风盛行,期待能为家国担当;当时许多学校推行“学分制为主体,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教学体制,这些对当前教育都很有启发。
探索:成长与幸福的交融
问:研讨会上,您提出“三年美丽一生”的办学理念,它包含哪些内涵?
苏守康:教育,不能因为今天而忘记了明天,也不能因为明天而牺牲了当下。教育者,应有为学生考量当下与未来的视野。我们提出“苍中三年,美丽一生”的理念,试图传达这样一种声音:让学生在苍中的三年,不仅美丽当下之人生,更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美丽的基础。这个声音,是苍中教育努力的起点和归宿。
问:具体操作中,做了哪些探讨?
苏守康:我们推行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美丽人生”主题教育月活动。以阅读、志愿奉献、社会实践、心理健康、艺术科技等10个与学生一生密切相关的主题为重点,整体构建学年德育内容体系,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我们构建了“美丽人生”课程体系构建。开发了红(代表真诚主动、热情洋溢的生活技能系列课程)、黄(代表收获的人格修养系列课程)、蓝(代表深远、广博的文化素养系列课程)、绿(暗含生长、生命的艺术健康系列课程)四色课程。
我们还推行“美丽人生”教师发展战略。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在专业成长中发现职业之美;组建“美丽人生 幸福生活”教师休闲俱乐部,广泛开展排球、乒乓球、钓鱼、登山等休闲活动。我相信,有了教师的幸福生活,才有学生的美丽人生。
困惑:理想与现实的纠结
问:所谓教育之梦愈烈,现实之冰愈冽。您工作中有何困惑,有何目标?
苏守康:苍中是一所省一级重点高中,高考升学率,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全县人都瞪大眼睛在看。近年,由于生源和师资流失严重(每年去杭州、宁波及温州的优质生源超过50个),学校压力骤增,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减负增效?这是一个问题。另外,繁重的工作、微薄的收入,教学上日复一日的重复让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感渐生。有老师调侃说:“前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前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那么如何让教师活得有尊严,活得幸福?
苍中是年轻的,校园文化积淀也不厚,但特色还是有的。如何提炼出具有苍中特色的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育人,这,又是一个问题!
“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苏守康引用这句名言表示,这次苍中发展论坛,是寻求今日苍中教育深度理解而必须做的事情,希望以此明确未来所要走的路,力争立足于浙江名校之林。
怀念初中语文课
童欣
在我看来,语文课的学习是为一个人打下人文素养的底子,是所有功课中的基础课。可偏偏儿子自从进入高中以来,语文成绩就一直在平均线下徘徊。而且他声称,讨厌语文课。
我不解:为什么?你以前不是很喜欢语文吗?
他回答:老师天天讲字词,那些生僻的读音,其实一辈子都用不到。就好像花了大把的时间,学的就是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
我沉默着,不知道该怎样说服他。
我真的很困惑:这个小学时酷爱阅读、得过作文竞赛一等奖的孩子,这个初中时盼着上语文课盼着和老师讨论文章的少年,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讨厌语文课”的地步?我很想了解现在的语文教学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名师究竟是怎么上课的?
于是,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我参加了上周二在苍南中学举行的“回望民国教育”研讨会。三位名师上了三节针对中小学生的语文课,虽然各有短长,引得我们几个圈外人也争论不休,但我毕竟看到了老师们在课堂上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的努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儿子上初三时,对语文课那份狂热的喜爱——
在初三面临中考的关键时刻,他们班的语文老师换成了金峰。一拨钻在数理题海中的竞赛班的孩子,突然被激发起了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我常常在接儿子回家的路上听他念叨着:语文课讨论某篇文章,我不同意金峰的观点;或是某天他惊喜地告诉我,金峰说我对这篇文章理解得最深。还有很多个早晨,他去上学的路上,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只是因为:今天有语文课!
我后来听说金峰老师在学校里拥有大批学生粉丝,被称为“金粉”。无疑,儿子和他周围的同学都是“金粉”。
在气氛日渐凝重,老师和家长都心弦紧绷的初三,儿子和同学们却还在热烈讨论着左拉的《猫的天堂》,还在苦苦思索巴西作家吉马朗埃斯·罗萨所写《河的第三条岸》的寓意……金峰印发的大量阅读文章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人文之美的窗,芥川龙之介、别卡宁、泰格特、欧亨利、季羡林、鲍鹏山、赵丽宏、张鸣、余杰等等中外作家学者的文章,那别样风光深深吸引了他们。
金峰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文题目也很特别,比如,《无题》,比如《偶然》,比如《答案》,比如《远方》。孩子们在“无题”中尽情驰骋,有人感叹岁月流逝的无奈,淡淡的伤感中有对人生的思考;有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激情文字中有少年的敏锐和犀利;还有人干脆分析“无题”这两个字,面对“无题”难免无措,于是她写下这样的文字:曾经我们抱怨束缚,但若失去束缚反而不知所措。这何尝不是可悲哀的呢?
完全开放式的题目,有人写成了小说,有人写成了寓言,也有人写成了诗……
少年的心灵被点燃了,迸发出令人惊讶的光。在一次家长会上,金峰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班的孩子每个人写的文章都不一样,都充满个性。
每一次金峰都把这些作文打印出来发给大家点评。这厚厚的一叠至今被我精心收藏,因为从那些充满灵性的文字中,我看到儿子和他的同龄人成长的心路。
可惜,此后我再也没看到儿子那样的文章。
上周末,和儿子再次说起语文现在竟成了他的弱势科目,他突然说:真怀念初中时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