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年?温州还行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5-2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本报记者 陈晓青

面对我国高校699万名大学毕业生的庞大群体,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这周开始,我市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陆续离校,他们目前的就业情况怎样?最难就业年难在何处?学校、学生及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6月迎来签约高峰期

据了解,到4月份为止,温州医科大学就业率50%,温州大学就业率在40%。到上周为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达到了80%,温大城市学院的就业率达到60%。据各校反应,就业率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温州大学就业处副处长陈宏毅介绍,到4月为止,温州大学学生签约率为15%,五六月是就业的高峰期,在4月份的基础上,5月份的签约率肯定能上升到20%以上。

签约率和就业率是不同的概念。温州大学就业处处长孙广福表示,“媒体报道中提到有些学校的签约率只有2%,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并不表明该校就业实际情况。”

温州医科大学就业辅导中心办公室主任郑节霞解释,大学生就业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升学、参军、出国留学、服务地方两项计划、创业等。据介绍,签约率和就业率的比率基本是1:2,如此看来,温州高校的签约率在全国普通高校签约率的上线,就业情况总体还行。

“目前我校学生的就业率已经达到80%,争取在6月底就业率达到98%。”温职院就业处处长金孟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电话里那头传来的是很兴奋的声音。

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

和就业态势相对良好对应,今年我市就业市场还是比较活跃的。

“目前,已有2000多家企业到学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达13000多个,与我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是5:1,学生选择余地很大。”金孟建表示。

“虽说今年经济形势不好,企业用人需求减少,但其实我们还是非常需要人。”在之前举行的温大某招聘会上,新华海天国际货运上海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经理张慧峰对记者说。

在谈到对员工的要求时,张慧峰说:“我们还是培养为主,文凭没要求,专业上对口最好,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是最关键的。”据了解,在那场招聘会上,张慧峰只招到一名学生。

而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医科生来说,这两年的就业市场十分宽广。5月23日,郑节霞带了20多份学生简历来到丽水市卫生部门,与当地数家三甲医院洽谈,这批学生无需笔试,只要面试通过就行。“我省部分三甲医院医科生缺口很大,不少医院招不满,对医科生来说,今年就业形势不错。”

同样,温州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基本已有定数,“幼师生供不应求。”

就业不难难在择业

“就业不难,难在择业。”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5月24日,温州大学举行了专场招聘会。来自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等28家用人单位参加。从现场看,学生们好像不着急,大多看看就走了。

“这批招聘单位主要以民办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主,而目前师范生的关注点是考取各地教育局放出来的有编制岗位,考编结果出来以后,没有考上的学生才会考虑进民办学校或培训单位。”陈宏毅表示。在招聘现场,一英语培训机构开出了月薪4500元的高价,似乎还不能吸引学生,其中一名学生在意向交谈并递交了简历后,不忘问一句,“如果教育局那边录用的话,我不算违约吧。”该负责人很无奈地向记者表示,“我们是备选的。”

对工作的选择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高不成低不就会耽误或错失很多机会。陈宏毅说:“很多学生工作为什么迟迟定不下来,很大原因是在等待。国考和省考,现在是编制考,只有在千军万马中被挤下独木桥之后,才回过神来感叹工作难找。”

“这种现象是全国性的,在杭州、宁波等地,今年将师范类学生考编工作提早进行了,其目的就是让这部分学生能早点安定下来。”采访中,教育局一相关人士表示。

“难的不是就业,而是如何转变就业的观念,拼的是一种心态。”采访中,金孟建认为,今年该校学生就业率高,和高职生就业心态很有关系。他说:“志存高远可以,但是必须脚踏实地。”

择业压力更多来自家长

“工作找到了没?”这成了众多家有毕业生父母见面的问候语。

“原以为孩子考上研究生就轻松了,没想到找工作压力还这么大,虽然说找个事干并不难,但总是要找个发展前途好一点的单位吧。”采访中,一位家长对儿子小王去企业的选择很着急。

在日前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公开招聘中,报名参考的小丽忐忑不安。“虽然专业对口,但听说有800多人报名,感觉能考上的几率很小。”小丽妈妈更加着急,“现在和小丽竞争的不止是应届毕业生,还有很多往届待业或重新择业的人,应聘者队伍这么大,竞争当然更加激烈了。”

小王今年初就从杭州学校回到温州家里,他原本想靠自己的实力找份工作,却被亲朋视为“做无用功”。参加几场人才招聘会后,他的积极性更受打击。现在,他一边参加家人推荐的单位招考,一边等着已经打过招呼的单位通知。“就业对他来说,是个家族性的事情。”小王的阿姨表示。

破解就业难题,高校如何发力

针对今年699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庞大群体,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高校全力做好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3月底,本报新教育专刊就开始关注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结合不同性质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进行调查采访,陆续刊发了《医科生就业不用愁》、《高职生工作不好找》、《师范生前景好门槛高竞争激烈》等文章。“当时,你们刊登的高职生就业情景堪忧对我们触动很大,也强化了我们做好就业指导的紧迫感。现在看来,当时的尴尬换来现在学生就业的良好态势。”金孟建介绍。

在温大,从学生跨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相应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温大城市学院学工部就业指导师吴苏鸥介绍说:“学校执行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的三化制度,推进学生就业指导,建立学校就业信息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同时加强学生自我创业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在温州医科大学,今年将对离校未就业的学生发放经济补助,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目前,就业难不单是就业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教育体制问题。全国民办高校发展协会监事长曹勇安表示:要想破解就业难题,大学生要进一步调整就业观念,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到更大的范围放飞梦想。学校也应加强宏观形势的判断,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