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择校潮逐渐退去,我们期待更多公平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1-2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去年,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全面实行就近、免试、免费入学,不允许入学时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包括面谈;所有学校不得以学生的成绩或获奖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或依据;报名数超过招生数时,则实行公开摇号……一项项政策相继出台,旨在遏制“择校”现象。

本报记者 叶小静 夏晶莹

【个案实录】

原来辖区生不到一半,现在几乎都是辖区生;原来一两个班都招不满,现在扩到五个班……温州市鹿城实验小学(原巨一小学)的副校长吴孔裕能明显感觉到取消择校以后的种种变化。

2010年刚调入该校时,恰逢鹿城区首次取消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捐资择校,当时巨一小学的报名现场被家长围得水泄不通。不是争先恐后,而是质疑牢骚、等待观望,许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要去民工学校就读。“我们能理解家长的心情,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读个好学校呢?”吴孔裕说,我们只能耐心解释,承诺会配置最好的老师。

生源改善了,家长的期待也提高了。为此,学校一方面四处招兵买马选调优秀教师,一方面开展“三塔式”名师孕育工程;一方面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改革,一方面增加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方面狠抓入学新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高年级的教学质量。这两年,学生和家长满意率上升,辖区生流失率也一年比一年少。

【记者调查】

当前,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甚至是班级之间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择校、择班现象屡见不鲜。当择校风愈演愈烈时,家长的纠结变成了社会的病痛。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市教育局去年从资金倾斜、生源均衡、师资流动等多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并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特长生的招收。近日公布的民主评议结果显示,在我市10个服务民生重点职能部门中,温州市教育局破解民生难题成效显著,综合评价名列第三。

“我感觉去年是史上最严的‘限择令’了。”五年级学生豆豆的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她辖区的初中很一般,原本是铁了心要择校的,但去年以来开始动摇了。她觉得,如果师资真的能流动起来,在辖区学校可能也有优势,毕竟现在择校要择房,成本太高。

和刘女士一样,“限择”之后许多家长十分关心师资均衡问题。如果好老师还是集中在几所名校,想择校又择不了,那岂不是也不公平?许多薄弱学校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生源均衡了,如果师资流动的政策力度更大点就好了,毕竟师资力量是一校之本,靠学校自己培养还有个过程。

【代表委员建言】

来自洞头县第一中学的市人大代表江丽萍告诉记者,通过政府的努力,近年洞头县生源外流开始呈减少趋势。“家长希望小孩去好学校读书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中的小孩并不一定能适应离开父母求学。”她认为,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基层、农村教师的待遇还需再提高,在情感上给予更多的关怀,通过人才的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公平。

市政协委员、温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林国爽认为,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导致各类学校之间存在悬殊的一个主要原因。“建立并推动区域教师队伍流动制度,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林国爽看来,推行教师交流制度是个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供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要坚持“就近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区域间流动;就确定适当的流动周期和对象,制定合理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

【部门回应】

不能择校了,如何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针对市民关注的问题,市教育局给予了回应。

市教育局表示,从2012年开始,我市已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服务圈,扩大“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落实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的教育理念。

下一步,市教育局还会通过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今后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但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目前,在办学经费投入、教育设施等硬件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从师资均衡、生源均衡入手,下大力气推进这项工作。市教育局专门制定了促进教师合理配置的实施意见,引导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今年会继续实施优质高中招生按初中在校生人数分配名额的做法,并进一步扩大比例。这就意味着同样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在所谓的薄弱学校就读,更有机会进入优质普通高中。

2012家长戴雪月的择校心路历程——

从四处求人到庆幸上辖区校

本报记者 叶小静

周末,儿子黄棕赤做完作业后,会主动洗地板,还会帮忙做菜。这是戴雪月怎么也想不到的。小学时那个爱钻牛角尖、做作业拖拉的小男孩怎么突然长大了?戴雪月庆幸地说,温九中的小班化教育真好,还好当初没有择校。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戴雪月一直也是费尽心思。幼儿园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哪怕当时家住黄龙住宅区,也千方百计托关系进了温州宏德实验幼儿园。“每天上学要开车经过大半个温州城,那么小的孩子每天都要六点多起来,好像都没睡够。”戴雪月觉得又累又心疼,于是决定,小学不择校了,就近入学;但初中是关键,一定要选个好学校。

于是,从四年级开始,戴雪月就开始四处托朋友找门路。因为朋友一口答应,她也觉得很笃定。直到去年暑假接到了辖区学校温九中的录取通知书,她一下子懵了,才知道事情落空,连忙从非洲赶回来。“当时真后悔自己大意了,感觉很对不起孩子。”看到九中局促的校园,戴雪月更是急得睡不着。找人,四处碰壁;买辖区房,太晚了。“那就先读一个学期,不好再想办法转学。”戴雪月不死心。

但很快,她放弃了这个念头。小班化只有21个学生,儿子获得了很多关注和机会。以前有什么问题或者被老师批评了,他都闷在心里,现在他会在每天的家校联系本上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老师都会一一批复。担心初中功课难,戴雪月原想找补习家教,但老师说:“学习是学出来的,不是补出来的。只要课堂掌握好,成绩没问题。”

果然,戴雪月发现,儿子不再那么迷电脑了,作业也不用催了。原来,班级里分成了几个小组,互相竞争,黄棕赤觉得不能拖后腿。在运动会上,一直觉得自己体质不好的他,也被鼓励报名,结果一举拿下三块金牌。“现在,他比过去自信开朗多了。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戴雪月说。

如今,听到身边的朋友为择校焦虑,她都真心地劝说:“其实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名校可能学业平均水平好些,但对孩子来说,硬是挤进去万一垫底,对身心健康反而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