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需要新陈代谢。而且,这种代谢应当像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换。今年我市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这个概念。
细品报告,温州城市更新的重点呼之欲出:去除城市里令人不悦的脏、乱、差等“疮疤”,使我们朝夕相对的这座城市环境得以常改常新,生活品质得以提升,留下美好白鹿城的古城记忆和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章映
【个案探访】
位于市区滨江街道杨府山公园南侧的黎明工业区,是温州知名的老工业区。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黎明乡兴建,占地164亩,共有57幢厂房,工人最多时有好几万人。
近些年来,随着部分企业外迁,这里的厂房在违章搭建之后,又分租给了电镀、服装、烟具等小企业、小作坊,流动人口大量积聚,带来安全生产和治安的隐患,也让市民避之唯恐不及。
不过,去年起,这里却成了温州年轻人最爱光顾的休闲场所。
比如,黎明工业区54号的“一棵树”艺术中心,在新浪微博上受到众多温州网友推崇,更被誉为“充满了文化味”、“温州目前看书环境最nice的地方”。邻近的“小茶悦会”、“招财居”是朋友聚会聊天的好去处,“创意宝贝”等幼教机构也方便带着孩子的小两口托付了孩子再和朋友玩个痛快。
而“东瓯智库”更是彻底将原先的“制造工厂”变成“创意工厂”,吸纳了卡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名堂品牌策划设计机构、菜菜头动漫等大批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动漫创作、时尚生活、创意集市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
【记者调查】
从老工业区到市民休闲热门场所,从“制造”到“智造”,黎明工业区在短时间内剥去了脏、乱、差的老面孔,给市民留下美、奇、佳的新记忆,成功完成自身的有机更新。
这并不是个案。去年以来,温州全市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大力推进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去”掉的是违章建筑、城中村等城市“疮疤”,“留”下的是怡人绿意、古城记忆,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去”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拆。去年全市拆除违法建筑2927万平方米,创建无违建道路501条;同时,集中拆除违法户外广告17.8万平方米,城市整体形象更加通透、整洁;二是改。针对像“疮疤”一样散布在闹市之中的238个城中村,市区城中村改造行动大刀阔斧,已开工建筑面积596万平方米。自去年4月6日在市区南汇街道葡萄村启动第一拆,从葡萄村到东屿村,从龙湾永中镇中片到鹿城黎二村,温州啃下了一个又一个改造的“硬骨头”。
“留”的关键词同样是两个:
“绿”——这是去年市民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去年温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九成市民对绿化建设表示满意。
“承”——即注重文化传承。温州古城墙遗址、东瓯王庙、东瓯王墓、温瑞塘河水系沿岸文物古迹……一项项护古工程从纸上方案到落地实施,一个个富有温州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重新回归城市版图。
【代表委员建言】
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建设低碳温州、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环境、重建修缮名人故居、中心城区适度推进“微循环”建设……一个又一个与城市有机更新相关的建议、提案,出现在今年的两会。
市政协委员方岚的提案突出一个“微”字。“要重建中心城区微循环,推进微更生、微交通、微绿地、微降解。”方岚建议。以“微更生”为例,在庆年坊街区、城西街街区、五马·墨池街区、朔门街区四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上,应通过修旧如旧、翻新、风貌协调等方式,达到单一风格与多样性风格的协调,使历史街区文脉传承成为城市的可持续资源。
市人大代表卢更生说,温州大都市建设,突破了城市发展空间,是城市转型升级的一大手笔。虽然当前大都市建设和6个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难解决;一些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资金难以得到保证;人才短缺更是令建设“雪上加霜”;审批繁琐、效率不高,也严重阻碍了整个大都市建设的步伐。
【部门回应】
市城管与执法局表示,今年将推进创建园林城市攻坚行动、拆违破难攻坚行动、城区“四边三化”攻坚行动、滨水小公园建设攻坚行动、市区道路保洁提升工程,确保10月份创成浙江省园林城市;年底实现市区主要道路两侧无违法建筑,建成开放300个滨水小公园。
市住建委表示,将全面启动市区城中村改造,力促50%的城中村进入旧房拆迁程序,新开工市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56个、580万平方米;同时组织实施主中心城区快速路和主干道路项目17个、完成投资50亿元,继续深化“打卡口、接断路”,推进城区自行车道建设,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