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业光芒照亮经济寒冬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1-19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4

民营经济是温州立业之基和优势所在。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扶工兴贸专项行动、金改实施细则……市委市政府近两年来密集出台了多项措施,振兴温州实体经济。今年我市将从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服务业升级扩张、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关心和重视企业发展等诸多举措,促进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

本报记者 林乃鹏

【个案探访】

一只“有头脑”的高亮度远射灯,正在市区娄桥工业园区“诞生”。浙江正辉照明工程有限公司二楼车间,工人手持电烙铁,正在组装一块电路板。它将与一只LED灯管一同被安装在灯罩里,形成一个智能的LED灯具。

与工业园区内其他产品相比,这只灯具对市场显得更自信,没有“愁嫁”困扰。公司董事长朱长春介绍,这只灯具10多天后将投入市场,用在电业、铁路、公安、矿区等室外移动照明场所。单这款产品,每年就可以为公司产生300万元的效益。

车间大门口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着招工的信息,近年公司营业额每年增加超20%,去年达7000万元左右。

每年保持稳定增长,与正辉“精、专、特”的实业发展理念不无关系。20年来一直潜心做灯具,从最初的应急灯,到之后的探照灯,再到现在的LED灯,不断追寻着新的“光明”。今年公司正在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调查】

视线转移到正辉厂区外面,虽然阳光灿烂,但冬天的寒风不时钻进路人的衣领,令人不禁打起冷颤,就像时下经济“冷空气”对实体经济的侵袭。近几年温州实体经济可谓命运多舛: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外贸订单下降、温州民间风波、融资难、用工成本增加,等等。

离正辉公司不远的飞达眼镜厂区,公司负责人洪女士正自己动手用自来水冲洗轿车。记者问她为何不去洗车店清洗,她回答:“经济差,钱难赚,省一点是一点。”虽然有些调侃,但也透露出企业对眼下经济形势的无奈。这家企业两年前还有四五百名工人,而去年开始,只需百来人就够了,因为市场萎缩了。

和飞达一样,去年有部分企业收缩了投资规模。工业园区内一家名为盘中香的快餐连锁店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来店里就餐的客人主要是附近的工人,去年以来客人少了20%左右。

不过,即便是经济的寒冬,温州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仍然保持着勃勃生机。正辉、一鸣、海螺、俊尔、育才等企业都是“冬泳好手”。朱长春说,温州企业有一股坚韧的生存精神,但要想有长远进一步发展,企业发展环境必须尽快改善。

近年来我市一直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不过,囿于宏观环境的影响,以及本地要素制约、产业结构欠佳、企业创新乏力等多种原因,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还不明朗。

【代表委员建言】

市人大代表胡胜克说,温州产业遇到的致命问题在于越来越多优势的消失,这种优势包括方方面面。以前温州企业通过运用廉价劳动力,获得了市场优势,但现在劳动力越来越贵;温州经济曾经因为跑得远、走得广而让市场遍布天下,但现在外贸市场又遇冷;改革开放后温州打破陈规、创新发展让市场经济红红火火,但现在很多企业产生了惰性,创新停滞不前;原本温州民间资本丰富的优势,前两年也演变成了实体经济的“忧事”……

重振温州实体经济的雄风,一定要重新审视温州产业的特点,重塑温州产业优势。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胡胜克说,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真真切切落实好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举措,像空间供给、融资支持、人才保障等,让企业负重爬坡减少一些障碍,也给企业更多信心和希望。

市政协委员胡经云表示,2012年企业日子并没有变得好过,“融资难、投资难、创新难、盈利难”等“四难”问题依然突出,转型升级压力更重。他认为,相关部门应该优化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政策扶持,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快中小企业技改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实现竞争与效益提高的转变。

但也有代表委员提出,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但需谨慎,不能盲从。审视温州实体经济条件,转型升级有难度,在目前整体经济环境大背景下,温州不少传统产业都是小而全,重组后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必须要有战略性思考。保持适当的规模,发挥原有“小排量”,“多品种”的优势,通过整合,以“精、优、特”的方式创新品牌意识,走“从无到有,从有到高,从高到新”的低技术水平向高新技术演变的路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部门回应】

市经信委表示,当前我市工业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点,他们将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工作举措,全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提升企业亩均产出、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力争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实现争先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