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畅谈“幸福路·温州梦”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1-19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去年10月,温州高新区正式挂牌“国家级”。如今,入驻其中的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却和园区内其他2000家企业一样,面临着人才难留的难题。

“完善的配套促进产业发展,是高新区发展高新产业的策略和优势,但目前园区内的配套建设却跟规划中的‘国家级’产业园区相去甚远。”在公司经济师、研究员王贤理看来,没有宿舍、餐厅、超市、公交等基础配套,高新园虽然有完美规划,却没有实际动作,使得很多高层次人才来了,又走了。

引凤凰首先要筑好巢,何时高新区能成为真正的城市安居新社区?“完善园区配套不能一拖再拖了,当初的承诺必须实现。”王贤理认为,好的产业园区要充分发挥集聚作用,如上海的张江、苏州工业园等,企业员工在社区内就可安居乐业,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充满吸引力。他认为,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完善生活性服务业,在园区内配备员工宿舍、食堂、电瓶车等基础配套。“此外,还要完善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

王贤理期盼着,不久后一座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绿色新城能真正在温州崛起。 王舒

政协委员李星涛:

都市人

有一个田园梦

从永嘉瓯北到温州市区,一路行来满目高楼,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城。挥之不去的“灰色”,李星涛难免遗憾,他心里越发滋生渴望:“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应该是绿色。

2004年李星涛开始为自己的“田园梦”投入33万元试水现代农业,此后8年多时间,他的永嘉原野园林有限公司年产值从最初的70万元飙升过亿元。试验田的果子令他信心满满:弱势的农业拥有广阔的前景。

去年两会结束后,李星涛又在诸永高速和绕城高速的枢纽边上租了一块地,投资4000多万元开辟一方瓯北花卉苗木精品参观园。这里不仅有花卉苗木更有土特产品、育苗车间、休闲茶座,是他所谓“第六产业”的现实版本。

“一产农业、二产加工、三产休闲,现代农业就是把这些都加在一起等于‘六’。”李星涛说,两会上他要用自己的故事发言,证明与科技结合的现代农业不仅能提升农业品质,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更能够带动就业为农民致富谋出路,这是城乡良性互动的模板。

“我希望在两会的平台上,为农业争取资源。”李星涛说。他要争取政策倾斜、争取开垦更多试验田,争取让富农政策落地,也争取让资本和人才向农业集聚。这是通向绿色田园梦的道路,也是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黄之宏 郑维正

人大代表邓慧敏:

增公办扶民办,

齐力缓解入托难

身为幼儿园园长,邓慧敏多年建议不离主业,始终围绕我市学前教育的发展问题。

过去一年,幼儿教育种种现象在网络频频引发热议。邓慧敏更感觉,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刻不容缓,也是教师、家长以及教育部门共同的责任。

“除主城区之外,我市其他县(市、区)优质幼儿园匮乏,尤其是公办优质幼儿园分布严重不足。”邓慧敏所执教的幼儿园,每年都有不少县(市、区)的家长托人找关系,希望孩子能到市区优质幼儿园入学。入园难背后,根本原因是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近年来,在邓慧敏等代表的建议下,市区多所辖区配套幼儿园已经顺利移交到教育部门,整合资源提高了教育水平,新建小区也更加注重幼儿园、小学等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各辖区教育资源分布趋向合理。

“现在绿洲花园幼儿园还没有移交,我今年还会继续提这个问题。”邓慧敏坚持,统筹能推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希望我市能统筹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储备,加大力度积极开办公办幼儿园,扶持优质民办幼儿园,让孩子们可以在幼儿园快乐成长。 黄之宏

政协委员廖宗林:

盼望温州

加入“慢城”行列

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重,“慢城”这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逐渐成为城市人内心的追求和渴望。生活在“慢城运动”发起地意大利,任《欧华联合时报》社长的廖宗林,盼望着故乡温州有朝一日也能加入“慢城”的行列。

“目前,全球已有130个国家和200多个地区引入‘慢城理念’,每年都能吸引无数游客前去体验慢生活。”廖宗林认为,引入和推广“慢城理念”,正好符合温州“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城市发展理念。“温州拥有独一无二的海外温州人资源,可以借助海外先进理念,策划出适合温州本地的慢城模式,利用‘慢城’品牌使我市成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

“要发展‘慢城’,必须将它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中,”廖宗林希望,政府可制订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运营,而旅游部门则需配合推荐相对符合国际慢城运动规定的城镇村落,作为开展慢城运动的申报对象。“如有可能,我希望能建立温州国际慢城运动促进会,聚集一批专家学者和志愿者,作为慢城运动在温州开展的一个民间社团机构,更好地宣传‘慢城理念’。”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