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温暖 让爱飞扬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5-2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4

他们是不幸的,身有残疾,和健全人相比,生活和工作中要遭遇更多困难与艰辛。然而,他们又是幸运的,在我们这座城市,有一些组织和个人,尽管素昧平生,却用一颗颗真诚的心、一次次及时的援手,关爱着他们、帮助着他们。第23个全国助残日刚刚过去,让我们来认识其中几位——

本报记者 潘秀慧 翁卿仑

每一颗爱心,都是鼓舞人心的力量,都是温暖这座城市的力量!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发布通报,表彰了一批扶残助残爱心单位、爱心家庭、爱心人士和爱心志愿者。乐清市特殊教育学校等10个单位获“温州市扶残助残爱心单位”称号,雷金钗等10户家庭获“温州市扶残助残爱心家庭”称号,金钦治等10人获“温州市扶残助残爱心人士”称号,李祖权等10人获“温州市扶残助残爱心志愿者”称号。

他们的身上,折射着自2009年我市开展扶残助残爱心系列活动以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温州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发展,更彰显了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的日益浓厚。让我们来倾听那些温暖人心的故事,感受爱的力量。

金算盘

提供就业机会比单纯救助更有价值

在十个受表彰的爱心单位中,温州金算盘财务管理有限公司有些特殊,因为它的创办者王海英,就是位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而要依靠拐杖行走的人。

“我希望这篇文章不要写我个人或企业有多伟大,而是多多呼吁社会:残疾人不是残废人,我们需要关怀,而不是同情。”这是王海英面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2004年,她克服常人难以理解的种种困难,创办金算盘财务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还处于创业初期的“金算盘”拿出相当于公司近半年利润的20万元,设立“王海英扶贫助残基金”,此后又每年追加不低于20万元的爱心款,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和帮助特困残疾人及特困新温州人。几年下来,受助者多达上百人。

王海英说,从求学、求职到创业,她一路上得到许多好人的支持和帮助,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关怀,这些关怀支持她走到今天,也推动她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持续地去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

那么,什么才是残疾朋友最需要的帮助?王海英讲了一件曾让她万念俱灰的往事。那年,她从杭州一所大专财会专业毕业,到温州找工作。前后2年半时间里,她被200多家用人单位拒绝,理由不是嫌她腿脚不便,就是说录用她会有损单位形象。一次,她走进市区来福门一家鞋店应征会计,老板娘看到她的双拐,没听清楚她说什么,就掏出一个一元硬币递给她。被人误认为乞丐的王海英一路哭着离开,想起求学的艰辛和求职中的不被认可,甚至生出“不如死掉”的念头。最终,她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并暗暗决定:一定要“做健康人,做健康事”。

这段经历让王海英深深明白,社会救助是有形的,也是有限的。残疾人只有自己内心变得强大,学会一技之长,有一个平等的就业机会,才能真正“立起来”,才能有尊严地生活。因此,从创业之初,她就把助残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成就,注重招聘残疾员工,并对来办业务的残疾人及下岗工人免收各种费用。到目前为止,她的企业已先后安排十几位残疾人就业。今年3月,公司获批成为我市服务业领域首家福利企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2年,“金算盘爱心工作室”项目启动,通过免费提供品牌加盟、专业知识培训和管理团队支持,帮助有志创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到目前为止,已有5位残疾人完成培训,被授予“金算盘爱心工作室”牌子,另有十多个工作室还在培育中。他们通过在线承接商标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业务,足不出户,每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基本能维持生活。不过,王海英心头仍有遗憾,由于她所从事的行业对文化程度及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爱心工作室惠及的残疾人范围较有限。因此,她的下步计划是针对年轻残障人士提供一些实用性更强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扩大就业机会。

“残疾就像高矮胖瘦一样,是不同人的特性,希望社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歧视。”王海英说,对残疾朋友来说,关爱体现在生活点滴中,例如公共建筑多修一条坡道、无障碍厕所能正常向残疾人开放等。

陈松财 给特殊儿童一个更好未来

5月18日,对于洞头县的众多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洞头县教育局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副主任陈松财策划组织了全县特殊儿童综合实践活动,全县40多名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家长、助学伙伴、指导老师等共200多人参加了活动。他们一起开展运动会、到图书馆借阅图书、一起到超市开心购物……带领如此多的特殊儿童家庭走出户外一起参与实践活动,在洞头县还是第一次。

就是在这一天下午,陈松财在活动的广场上见到了胡某夫妇。家住洞头县城的胡某早就听说教育局陈松财是专门为特殊儿童服务的,于是特地赶到活动现场。胡某育有一女一子,7岁的儿子6个月的时候被查出患二级脑瘫并伴有听觉障碍。随后,陈松财和胡某夫妇一起赴胡某家中看望孩子。胡某一直对陈松财诉苦说:“这7年,我们不敢把儿子带出去,我们要照顾孩子,也不敢出门。曾经想过将他送走,又不忍心……”一年多来一直接触特殊儿童家庭的陈松财耐心地听着胡某诉说,之后告诉他,自己会帮忙联系,把他儿子送到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随后,陈松财又晓之以理地举了各种脑瘫儿童慢慢学会生活自理的例子,一再叮嘱胡某千万不要放弃儿子。陈松财走的时候,胡某夫妇一直阴沉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轻松的笑容。

今年42岁的陈松财在洞头县从事了20多年的教育事业,去年4月,洞头县教育局成立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中心,陈松财担任该中心的副主任,负责全县境内适龄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去年,他花了三个月时间,通过电话咨询、入户调查等手段,摸清了洞头全县特殊适龄儿童的基本情况。他登记备案时发现,全县共有85名特殊儿童,包括智力、视力、听力、语言障碍等,他的任务不轻。

去年暑假,陈松财一直在忙着与洞头县几所学校做好辖区特殊儿童入学申请与招生宣传,并落实就学方式,引导轻度的特殊儿童在校随班就读,中重度、能自理的特殊儿童到市特教学校就读,个别重度特殊儿童安排上门送教服务。如今,在他的努力下,洞头县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保持到了96.5%以上。

对陈松财来说,工作最难的地方在于沟通。对于那些有特殊儿童的家庭,他需要一次次上门说服家长面对现实,让孩子到学校上课;对于学校和老师,他还要做好沟通,让他们能接纳特殊儿童入校。

陈松财还记得,如今就读洞头城关一小四年级的小朋友小张,患有智力残障,伴有多动症,辍学在家。在他多次上门劝说后,家长终于同意让小张入学,家长也每天随同到班级看护。如今,陈松财还常常对小张的家庭进行回访,小张虽然不会表达过多的言语,但总会笑着对陈松财说,他喜欢学校,喜欢同学。

这样的例子,在陈松财身上有很多很多。

他觉得从事特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行善,是一件值得一辈子去做的善事。

周选慈 助残不是施舍,有爱心更要有耐心

在温州志愿者圈子里,现年28岁的周选慈是个颇有名气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9次入川参加救灾和灾后重建。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又前往玉树,并及时筹集救灾物资160万元送到灾区。“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他五次进出停尸房帮助家属寻找亲人。因为这些,周选慈先后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浙江省优秀志愿者、2010年度“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等称号。

也因为这些,当记者请他回忆扶残助残方面的事例时,他一时有些怔愣。对他来说,做公益就是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残疾人显然是这些人中最需要社会关爱与帮助的人。

周选慈第一次接触和帮助残疾人,是在汶川地震灾区。在青川县一次结对助学家访中,他遇到一个名叫杨小丽的9岁小姑娘,扑闪着大眼睛,非常可爱。但是,小姑娘听不到他说什么。由于家庭贫困,患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小丽无能得到及时救治,也没办法上学读书。在周选慈牵线搭桥下,鹿城区藤桥镇一位企业老板与小丽结对,为她提供就读成都特殊教育学校6年的全部费用。当周选慈再次见到小丽,看到她在新环境里快乐地读书、玩耍,顿时觉得所有的奔波都是值得的。

2010年3月,周选慈以“温州滴水公益义工联盟”专职义工身份进入鹿城区仰义街道办事处,负责街道慈善分会及公益工作。不久,在他的发动组织下,街道组建了一支规模200人的志愿者队伍,并设立了24支分队,其中一支就是扶残助残分队。

在这几年组织开展各类扶残助残活动中,和社会上一些组织或个人在助残日大呼隆地给残疾人送温暖不同,周选慈始终认为,帮助残疾人,首先要摆正心态,树立对方虽然身有残疾但和健全人一样人格平等的理念,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而不是施舍的态度;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有爱心更要有耐心,提供一些残疾人真正有需要的帮助,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正因为这些考虑,仰义关爱残疾人义工服务队总是把事情做得细之又细。例如去看望该街道前京村一位腿脚不便的空巢老人时,看到屋里的床破旧不堪,考虑到给老人现金,老人也舍不得买新床,于是几个义工去街上直接买了张结实的床并抬回老人家。又如经义工服务队牵线,该街道钟山村一位轻度残疾的瓯柑园主与12位当地残疾人确立了雇佣关系,这样一来,瓯柑园主能享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12位残疾人则获得了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目前,周选慈正在酝酿创业。不过,他说,志愿者是他的终身职业,会一直坚持下去。

潘春香 14年日夜照顾残疾外孙女

在瑞安市东山街道下埠村的一幢简陋民房里,可谓家徒四壁。28岁的竺琳姑娘已经在二楼的床上躺了整整14年。

长期陪伴她的是外婆潘春香。外婆知道,竺琳这个下身瘫痪的外孙女,一天都离不开她。

65岁的潘春香在雨天常常会感到肩膀疼痛。这是老毛病了,医生告诉她,她得了肩周炎,必须定时吃药,安心调养。然而,潘春香并没有时间调养,她还是经常要抱着竺琳上下床,为她翻身、洗澡等等。一天也得不到休息。

如果不是14年前那场变故,她的命运该是另一番样子。竺琳是个格外懂事的姑娘,阳光开朗,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嗓音悦耳。13岁那一年,竺琳的母亲意外车祸身亡,父亲离家出走杳无音信。

14岁那一年,更悲惨的命运降临到了竺琳身上。她被查出得了椎骨肌瘤病,手术后致下半身高度残瘫。她也从那时起辍学卧床。

那一年,为了筹措竺琳的手术费,外婆拿出全家5口人唯一居住的房产证到银行抵押贷了5万元。由于无力偿还贷款,后来外婆只好忍痛卖掉房子,全家靠租住生活至今。

那时外婆还年轻,外公还健在,夫妻俩都是飞云江国有农场工人。因为家境贫寒,外公外婆常去渔码头边挑拣一些卸货落下小鱼小虾,给竺琳和小她两岁的妹妹增加点营养。很快,沉重的生活负担把外公的身体也压垮了,唯一能照顾竺琳的就只有外婆潘春香。

坚强的竺琳和外婆并没有被命运击垮。知道了他们家的境况,一个好心人送了竺琳一台电脑,让她有机会学各种知识。为了给外婆减轻负担,她通过网络教程学习十字绣卖钱。这两年,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竺琳又学会了瓯绣。每天,除了在床上自学一些教程,竺琳都把时间用来刺绣,她一直希望自己的刺绣能卖出好价钱。她还通过网络得知,目前美国一家医疗机构已经成功研发出一台相关的生化仪器,或许对她的治疗很有帮助。她一直希望能攒够积蓄买仪器治病。

竺琳好喜欢自己那一头好看的秀发。可是一想到每次外婆忍受着肩膀的疼痛,给自己洗头,她就心疼。于是,她执意剃了光头。

夜里,竺琳的双腿常常会抽搐。睡在隔壁房间的外婆每天夜里都要起床两三次,为竺琳翻身、放好双腿、盖好被子。14年来,夜夜如此,外婆已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