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杭州民办小学招生报名火爆,不少学校录取比例达10:1。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进知名民校,甚至从进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为考小学做准备。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老师、家长的要求也都不一样。那么,在幼升小的关键时期,家长最需要关注孩子的是哪些方面?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需要培养的是哪些东西?
家庭教育比选名校重要
家有准小学生,上哪一所小学,是家长普遍关注的。如今我市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按辖区就近入学,不少家长或买学区房,或是选择民办小学参与摇号,还是千方百计要选择一所大家眼中的好学校。
“家庭教育比选名校更重要。”本报名师智库专家、鹿城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吴孔裕根据长期一线教育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他说,现在的孩子在和同龄人交往中,合作和沟通等方面能力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差异很大。有的家庭会经常让孩子参与一些事情的管理,学会和别人相处;有的家庭孩子是“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常把家里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
温州市墨池小学书记洪艳也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需要家校联手去培养。尤其是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小学阶段是一个整体,六年的学业是一个整体学业评估,家长不要过于看重阶段性的分数,而是要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保持对学习长时间的动力,这动力就来自兴趣。”吴孔裕建议家长在小学起步阶段做好孩子学习兴趣的引导。比如,在游戏中认字,生活中认字,让孩子认为学习很好玩,很有意思。学语文,也不只是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旅游中都可以学,就看家长有没有心创造玩的机会去学习。
打造一个六年读书生涯
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可以从家庭做起。
市区叶先生认为,六年的小学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做一个规划,打造一个六年读书生涯,让孩子大量阅读,奠定人生的底色,
叶先生的儿子现在读初三,他说,孩子到了初中,学业负担加重,课余时间变少,再加上年龄大了,青春期的叛逆让家长对其的影响力变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他的儿子初中学得轻松,就得益于小学的基础。
叶先生是这样设计儿子的阅读规划:一二年级,从扩大识字量为主,大量接触童话书,让儿童这段最富想象思维的阶段,尽情享受放飞的快乐;三四年级,有针对性地阅读男孩特别感兴趣的有关历史和战争的书籍;五六年级,以“小故事、大道理”为指向,阅读蕴涵哲理的故事、传记,提高思想深度。这样立体又有针对性的阅读,为孩子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功底。
其儿子叶来宾在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开设了名为《10岁少年历史讲坛》的博客,短短一个暑假,发表了近20篇文史类博文,以10岁少年独有的角度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到了初中,让同龄人头痛的古文,叶来宾则读来津津有味,因为《史记》、《古文观止》及《论语》等文言文名篇都能轻松阅读。
“群养”越来越流行
独生子女的独特生存环境,及由此带来的缺陷,为越来越多家长所关注,各种各样的“群养”方式也逐渐流行,可以为家长借鉴。
现在,不少孩子周一至周五在学校苦读,周六周日奔忙于去课外辅导班的路上,孩子们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时间,没有和同龄人玩乐的时间,没有合作竞争妥协的交往经历,除了学业其他一无所知。因此,我市不少家长开始联手,为孩子创设单个家庭和学校所不能给予的环境,培养孩子的情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天气晴好的周末,我市各大公园里都可见一大帮家长带着孩子一起野餐、听故事、游戏,过集体生活。家长和孩子组成也很多样,家长们有的本来就是亲朋好友,有的是通过各大亲子论坛举办的活动聚在一起;孩子们则有的是现在的同班同学,有的是以前的老同学。不管成员组成方式有何不同,玩的内容有多不一,家长共同的愿望是希望通过“群养”方式,让独生子女与同龄人有更多的接触与交往。
前天,民间公益组织仁心公益少年队28名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了大罗山公益行,近3小时,孩子们一边登山,一边捡拾垃圾,虽汗流浃背,但在相互鼓励中登临龙脊,一路上体验到的是学校和书本不曾有的知识。
暑假里,由一位家长抽出一天时间带一群孩子,节假日几个家庭一起组团出游,“群养”方式不仅有利于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会人际交往,也促进了亲子关系,同时家长间也互相学习和提高,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