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市政协文史委、市收藏协会合办的“进社区,送文化”活动中,众多市民带着藏品互相交流,并请专家鉴定。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拿着一个瓷罐来到现场,在等大家都讲完后,他内行地指着他瓷罐上的青釉说,这些釉都是加了彩的,容易褪色,但当时是为了增加颜色,为了好看。
他的话引起专家的注意。老人名叫陈庆谦,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迫于生计就开始仿制瓯瓷。
古塞陶瓷羊探路
陈庆谦,1940年出生于乐清市翁垟镇,1958年进温州艺术雕刻厂,学习青田石镶嵌技术。1963年因为工厂精简人员,他被下放到户口所在地乐清翁垟,因为没有从事过农活,不会耕种,再加上体质较弱,于是就选择留在温州市区,但城里实行粮食供给制度,他找不到工作,买不到粮食,日子过得很苦。
1971年,他通过朋友介绍,到永嘉县江北日用工艺品厂(村办企业)谋生,因之前学过青田石镶嵌工艺,就从事工艺品制造。陈庆谦说:“当时计划经济,原材料如木板、青田石等都买不到,村办企业不在计划内,生产困难重重,而国家出口商品可以争取到原材料计划份额,于是我和厂里领导商量,想到浙江省轻工业局申报出口商品。”
当时温籍画家古塞的侄子陈钟英与他相识,古塞托付给他们四五只三寸大小的小陶瓷羊(瓯瓷),寻找销路,陈庆谦便和陈钟英带上他们厂生产的壁画和青田石镶嵌等工艺品以及小陶瓷羊,来到浙江省轻工业局。
不料省轻工业局工作人员告诉他,村办工厂没有计划生产名额,不要折腾了。无奈之下,陈庆谦只好将口袋中那四五只小陶瓷羊拿出来,吸引了接待人员的注意,问他会不会烧制。“我当时谎称可以烧制,就是用村里的泥土烧制成,工作人员感觉烧制陶瓷可以达到就地取材目的,满怀欣喜说可以做,就给上海外船公司开具介绍信,为了防止我们钻空子,最后一句话写上:‘除了陶瓷,其他概不接待。’”
这句话把他们的生产范围限制得很死。两人又来到上海外船公司,果然碰壁了,接待人员对他们厂工艺品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待了几日,陈庆谦想再次碰一下运气,和陈钟英来到上海外船公司友谊商店,拿出那几只小陶瓷羊,接待人员眼前一亮,拿过去仔细端详,随后问,你们会生产吗?陈庆谦壮着胆子说,会生产。
接待人员告知,这叫“缥瓷”,温州解放前有人仿制过,后来没人再做,他们要是会做,商店是要收购的。回来后,因为大家都不会烧制,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不料三个月后,上海外船公司发来电报,催问是否愿意给他们提供瓯瓷产品。电报让大家找到了商机,喜出望外,但又发愁不会烧制。
摸索中调釉制胚
看到陶瓷有销路,厂里重视起来。陈庆谦找到解放前买卖古董的商人,辗转找到解放前温州东陶(城东陶瓷厂)两位老工人。老工人告知,他们只是制作陶胚,如何上釉和釉色调制,是掌握在当时老板手中,他们并不懂,听说是用山上的一种植物调配出来。眼看是一场空,不甘心的陈庆谦选择从头开始,尝试着仿制瓯瓷。
他先去市图书馆查询,得知陶瓷、玻璃及釉彩都属于硅酸盐,只是比例不同,“我们几个人尝试着制作瓯窑陶瓷上的釉,按照书上记载,找到原材料,根据不同比例,制作成不同釉彩,放进江北陶瓷厂烧制,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也不成功……经过数十次尝试,终于烧制出瓯窑特有的釉色,黄中带绿,绿中带黄,釉色厚重的地方更为突出。”但美术陶瓷该怎么制作呢?陈庆谦一无所知,因为当时温州的陶瓷厂都是生产碗杯等日用瓷器,没有生产美术陶瓷。
陈庆谦便让厂里开介绍信,去龙泉县陶瓷厂取经,“对方带着我参观了生产车间,从生产线上走了一遍,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因为之前当过学徒,对工艺品的生产大致了解,虽然对方不让参观制釉和上釉过程,但算是了解到了陶器制作过程。”
回来后,他开始尝试烧制“瓯窑”,按照铸造青铜器的“范铸法”,先根据陶器模样,用石膏做成不同范式,然后合在一起,最后将调制好的瓷土泥浆倒进去,多出的泥浆再重新倒出来,一个动物陶胚就制作成功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泥胚老是不干。于是他重新去图书馆查资料,资料显示,不能在陶瓷泥浆中加入太多水,应该在泥浆粘稠时加入一种化学原料,使泥浆变稀,这样将泥浆倒入范铸内,石膏就会将泥浆中的水分吸收干。陈庆谦如法炮制,陶胚制作成功了。
剩下的就是烧制过程。他找到一家陶瓷厂,开始不断烧制,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开裂,有的釉色不多,最后烧制成功十几个动物、人物陶瓷,真是好不高兴。又向别人请教做旧办法,应用在刚烧制的陶瓷上。多番折腾后,烧制的瓯瓷作品和古塞的小陶瓷羊一模一样。而这时,已经是1973年,接到电报两年之后了。
月产值约两万元
1973年5月,陈庆谦带着烧制出来的“瓯瓷”重新来到上海外船公司友谊商店办公室,“我拿出了烧制品让他们观看,他们看后也没有说好,也没有说不好,只是面无表情问,这些东西多少价格?我当时心里打鼓,也没有一个主意。因为当时一个人工资也就30多元,我心里想,先报一个高价,等他压价,再取一个中间价位,于是就说,10厘米左右的每个30元,20厘米左右的每个50元,50厘米左右的每个100元。我报完价,心里怦怦直跳,也不知道价格是高还是低?”
不料工作人员也不还价,只是将价格记录在本子上,然后说就按照这价格,大、中、小每个每月烧制多少送过来。陈庆谦赶紧合计了一下,按照这个收购计划,每个月大约有2万元产值,这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情。随后,上海外船公司与他们厂正式签了协议,他们厂每个月按照相同的样式送来多少陶瓷,轮船公司按照协商价格进行收购,最后一条注明,烧制出的残次品要就地销毁,不得对外出售或流出厂外。
他们仿制的瓯瓷可以卖到这样价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厂里作为特殊照顾,将陈庆谦的工资提升到每个月60多元,当时绝对是高薪。而在这个订单的基础上,后来厂里也建造了自己的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