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温州人民的骄傲、大师级人物谷超豪、南怀瑾相继与我们挥手告别。
大师远去,引发的不仅是哀伤,更有对“大师时代渐行渐远”的忧思——温州还能造就出这样的大师吗?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不仅缅怀这些刚刚逝去的大师,还不断地追忆那些在温州文化史上留下闪光印记的温籍文化名人。这些远去的背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愈久愈显其珍贵。
历史或者社会的主体都是人,只有记住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人,传承其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一代大师谷超豪
6月24日,温州巨子、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谷超豪与世长辞,留给后人无限的哀思和追忆。
谷超豪(1926-2012),中科院院士。他一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培养了9位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科大校长,在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享誉世界科学界。2009年,国际编号为171448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谷超豪星”。2010年1月,谷超豪获得2009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为纪念这位著名科学家,上海还将2012年第二届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的特别奖授予了他……
谷超豪辉煌的人生足迹中,深深镌刻着“温州”两字: 他在温州完成中小学学业;74岁高龄受聘担任原温大校长;在职时分文未取,所有报酬在温大设立奖学金;他为新温州大学的筹建,倾注了满腔的深情……
当谷老逝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复旦大学官方网站、BBS论坛、新浪微博首页等均披上了“黑纱”,无数人沉浸在悲痛当中。我市和上海各界都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悼念活动。
在家乡人们的心中,谷超豪星永远是太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他将与星辰同辉。
文化名人南怀瑾
9月29日,温籍文化名人南怀瑾在江苏吴江太湖大学堂安详辞世,享年95岁。
南怀瑾(1918-2012),生长于乐清,一生宛如传奇。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打通了庙堂和江湖,将儒释道学术世俗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被许多人尊为“南师”,视作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引路人”;他身怀奇术,学过拳术,能打太极,通天文历法、医药占卜;他又是著名实业家,在温州人的记忆里,他是修建“金温铁路”的“催生者”和“牵头人”;他情系两岸,致力推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尽心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晚年,还将人生重心转回大陆,在苏州创办了太湖大学堂,并在此讲学直至逝世。
南怀瑾的去世,是去年中国文化界的热点,国内众多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析。我市各界陆续组织开展缅怀悼念活动。
奇人南怀瑾也是颇负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辞世并没有带走这些争议,反使它们又一次顺势集结。其实他自己早就说过:“我从来把自己归入旁门左道,而非正统主流。我只是一个好学而无所成就、一无是处的人。一切是非曲直,均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印学大家方去疾
去年是方去疾诞辰90周年。
方去疾(1922-2001),温州鹿城人,是印坛“三方”(方介堪、方节庵、方去疾三兄弟都以治印名世,被尊称为印坛“三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13岁到上海,弱冠时已饮誉海上印坛。他的篆刻师古而不泥古,从深厚的传统积淀中蜕化,是二十世纪中国印学的领衔人物。他编订出版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谱》,填补了明清五百年印学史的研究空白……在他严格真挚的指授下,一大批印人脱颖而出,其中韩天衡、吴子健、刘一闻等更成一代大家。
5月8日,西泠印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上海市书协、温州市文联在上海共同主办了“金石同古——方介堪、方去疾昆仲艺术纪念展”。12月22日,作为“2012中国(温州)书画大展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方介堪、方去疾昆仲篆刻展”在温州市博物馆拉开帷幕。
少小离家的方去疾,虽然在中国印坛留下灿烂一笔,并在温州与海派篆刻、中国篆刻之间搭起了一座重要桥梁,但在家乡却知者甚少。令人欣慰的是,他去世后,凝聚着毕生心血的创作精品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
才子高僧竺摩法师
去年是温籍现当代高僧竺摩法师(1913—2002)的百年诞辰。
为追思这位杰出的文化名人,7月26日起,我市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在温州书画院举办“竺摩、黎明大师书画展”(黎明是竺摩法师同门,当代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并召开座谈会、举办讲座和拍摄专题片等。
与此同时,马来西亚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重头戏是盛大的诗词音乐会,300多人同时演唱竺摩法师的诗词作品。
竺摩法师出生于雁荡山南麓的虹桥镇,12岁出家,曾投身佛教泰斗太虚大师门下习禅学教。他一生秉承“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精神,创建了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和马来西亚佛学院,被誉为大马北传佛教之父。除佛学外,他还擅长诗词书画,文学艺术造诣深厚。
作为一位身在海外半世纪的高僧,竺摩法师仍然心心念念着家乡,他自号“雁荡山僧”,曾两度回乡,晚年为虹桥镇题写的“文星桥”三字是他的绝笔……乐清市最终在雁荡山千年古刹能仁寺建成竺摩纪念馆,将大师的风骨永远珍藏在故土。
著名数学家徐贤修
9月12日,是温籍著名数学家徐贤修的百年诞辰。
徐贤修(1912-2001),温州首任军政分府都督徐定超之孙。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数学界就享有较高声誉。1946年,赴美留学深造,后留美任教。
作为著名应用数学家,他一生的辉煌并非只在书斋中完成——他是台湾清华大学校长,一举开创了台湾“清华”办学新局面;他曾受托创立了誉满海外的台湾新竹工业园区(被称为“东方硅谷”),为台湾的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98年,他还欣然受聘担任了温州高新技术园区的高级顾问。
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徐贤修还培养了一位同样杰出的儿子——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天文学会会长徐遐生。而父子俩前后出任台湾“清华”校长,同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更成为一段佳话。台湾清华大学去年出版了《父子双杰 清华传承——徐贤修与徐遐生两位校长的故事》一书以作缅怀。
温州是著名的数学家之乡,而徐贤修是其中知名的一位。深受永嘉学派“事功”思想影响的徐贤修,一生致力于做“有用”之数学,这使他在数学界别树一帜,深具影响。
数学泰斗苏步青
9月23日,苏步青诞辰110周年。
苏步青(1902—2003),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的研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国际数学界称为“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在数学研究上,留下了“苏锥面”、“苏二次曲面”、“苏链”等值得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印记。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1931年至1952年短短21年间,就培养了106位杰出的数学研究者。他还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微分几何研究的“中国学派”。
为追思这位伟大的乡贤,9月份,我市投入5000万元打造苏步青励志教育馆,启动包括修缮其故居在内的工程建设,并举行纪念大会和座谈会。
作为温籍数学家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主导人物,苏步青对温州数学家之乡的影响重大而深远。从“卧牛山下农家子”到“毕生事业一教鞭”,从平阳腾蛟走出的他,是温州人民永远的骄傲。
“西北拓荒者”林竞
去年是“西北拓荒者”、民国以来“谈西北问题第一人”林竞诞辰120周年。
林竞(1892—1962),原平阳(今苍南)霞关人,毕业于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曾任川康边区中将级特派员、浙江省议会秘书长等职。1949年到台湾后,潜心研究佛学,成为台湾佛教界的权威人士。
早在90多年前,林竞就曾发出这样的呼喊:“国人须认明,西北之政治、经济地位,均具有牵动世界之价值。”他曾面见孙中山,条陈开发西北的重大意义。自1916年起,他身体力行,三次西行,历时6年,行程数十万里,留下《西北丛编》《亲历西北》《西北旅行记》等重要文献,涉及当时西北各地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温籍文化先贤中,林竞不是最知名的人物,然而他年仅24岁就赴西北游历,留下了大量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温州人的气魄、胆略和才华,让今天的我们也不禁击节赞叹。
著名教育家黄绍箕
去年,温州博物馆编著的《黄绍箕往来函札》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瑞安市社科联于9月21日举行了“近现代瑞安知识群体——‘五黄’纪念会”。
瑞安黄家是温州历史上著名的名门望族,“两代五进士”(黄体正、黄体立、 黄体芳、黄绍箕、黄绍第,被尊称为“五黄先生”),更是瑞安城里流传了一百多年的佳话。
而黄绍箕(1854—1908)是其中集大成者。他11岁随父黄体芳入京,19岁从学张之洞,27岁入翰林。难能可贵的是,出身世家大族的他忧国忧民,上下求索救国之道。他与康有为一起参与筹备戊戌变法时期著名政治团体强学会;视教育为“身心性命大事”,参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还与孙诒让、黄绍第等联手创办瑞安算学书院,拉开了浙江近代兴学的序幕……
黄氏后人中同样人才荟萃,走出了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等四位艺术名家,他们自称“卖艺黄家”。遗憾的是,去年6月30日,继哥哥黄宗江(1921—2010)离开我们之后,中国演艺界著名“龙套大师”黄宗洛(1926—2012)又谢幕人生。
以黄绍箕为代表的瑞安黄家不仅是黄氏一门的荣耀,更推动了温州社会、文化的发展,其优秀的家风和气脉在一代代的绵延传承中,已经成为温州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
去年是温籍著名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诞辰770周年。
林景熙(1242—1310),今苍南县藻溪镇人,是宋元易代之际“以文章节义著于东南”的著名爱国者和遗民诗人。历官泉州教授、礼部架阁,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人称霁山先生。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元人挖掘绍兴宋陵及大臣墓,抛弃其遗骨。林景熙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捡拾宋帝遗骸。
他的诗表现社会现实,作品涵蕴深刻,承载着时代社会和民生的厚重内容,形式上各体兼备,名章胜咏迭出。
去年,我市学者陈增杰在旧作《林景熙集校注》基础上,重新修订整理成52万字《林景熙集补注》(上下册),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独存杲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这是林景熙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礼赞,亦是自己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正如《中国文学史》所评述,他的气概同样不输“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南宋状元王十朋
12月11日,是南宋状元、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诞辰900周年纪念日。
王十朋(1112—1171),乐清人,出身贫寒,46岁考中状元,成为温州地区第一位文状元。他在外当官14年,任职于绍兴、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地。作为中国历代名贤的优秀代表,王十朋为政刚直不阿、一生清廉,以言事、弹劾闻名于世,被誉为“真御史”。其诗才横溢,颇具平民色彩,有大量佳篇流传后世,是南宋时期温州地区文化繁荣的典型代表。而南戏《荆钗记》,则将王十朋的经历入戏,演绎成平民不屈不挠奋斗成功的励志传奇和功成名就后不离不弃糟糠之妻的坚贞爱情故事,在温州家喻户晓。
为纪念这位在温州人文发展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大贤,4月以来,我市陆续开展了系列活动,涵盖20多项内容,包括举行王十朋精神的高峰论坛;组织王十朋文化寻踪活动;修缮王十朋故里纪念馆;编印《王十朋研究论文集》等。
王十朋的名字伴随着江心屿那副妇孺皆知的对联,已经成为温州厚重文化的象征。而他自身努力奋斗成为状元的传奇经历和完美的君子形象,凭借南戏《荆钗记》的广泛传播,数百年来极大地影响了温州文化的区域品格,成为温州平民文化的引导者和开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