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有许多的美好已经开启,有许多的精彩还会延续。
当古老的“东瓯王”现身年初的拦街福队伍中,温州人对绵延久远的东瓯文化开始寻根溯源:重建东瓯王文化遗存工程、复兴瓯窑、抢救“瓯语”——温州方言。
因为有根,我们的城市得以拥有厚重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2012,《瓯越·人文周刊》和你一起见证:一座座厚重的纪念馆次第落成,一场场精美的艺术展接踵而至,延续城市文脉的热情竞相绽放……
温州方言
年初的一场海选活动,让“温州话”成为市民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1月,温州市档案局(馆)联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举行温州方言音档建设活动,向社会征集温州方言标准发音人。2月11日,97名符合条件的“老温州”现场海选,进行温州话大PK。最终,65岁的潘亮成了百里挑一的温州话标准发音人,潘亮的温州话被永久存档。
温州方言建档,也是浙江省方言建档工程的一项内容。这项工程从2011年年底启动,通过录音档案的形式整理记录现存的方言,计划“打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鹿城、瑞安与全省其他16个地区被列为试点。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近年来,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提交拯救方言的议案和提案,2012年的市两会上,“学校设立方言课”“课本里出现温州话”等提议更得到代表委员广泛支持。
也是从年初开始,温州市图书馆启动采录温州方言吟诵古诗词工程,寻访到十余位会温州话吟诵的老先生,将他们的录音资料存入温图数据库,以备后人学习借鉴。9月,一拨吟诵爱好者发起组建了瓯韵吟社,学习推广吟诵特别是温州话吟诵。瓯韵吟社召集人徐素容还和温州大学的杨小敏老师合作申报了市级课题《温州话诗词吟诵的整理和恢复研究》,将于2013年4月结题。
传承发扬温州方言,俨然已成为一场全民运动。
东瓯王
2012年2月20日,由温州市瓯剧团全力打造的恢弘唯美的历史新编剧《东瓯王》登台温州大剧院,献演市“两会”;2月22日,中断500多年的“东瓯王巡游”重现拦街福;8月,由市委宣传部和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等部门联合举办的“东瓯王像”木雕创作大赛,吸引了近50位木雕艺人的参与;12月5日,市区两项东瓯王文化遗存重建工程一起推进:位于华盖山西麓的东瓯王庙举行“上梁”仪式;位于城郊瓯浦垟的东瓯王墓一期修建进场施工,有望于今年3月底前完工。
东瓯王,作为温州的人文始祖,在2012年,东瓯国建都2200多年后,终于再度以各种形式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中。
二轮修志
“盛世修志”。9月25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暨二轮修志启动大会,正式拉开我市二轮修志的序幕。
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全方位记载一个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百科全书。编史修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温州市志》第一轮修志,从1986年开始,1996年结束,志书记述下限为1990年。本轮编修,断限从1991年至2012年,全志预测约600万字,将是我市历史上单体文字量最大的一项文化工程,也是温州文化大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短篇小说奖
10月28日,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在温州颁奖。
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与温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这个奖项,依照双年时间颁发,颁奖地永久设于温州。
“林斤澜短篇小说奖”的设立,是对被誉为“短篇圣手”的温籍作家林斤澜先生最好的纪念。林斤澜对温州文坛的影响有目共睹,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温州乃至国内一批文学爱好者走上了短篇小说的创作道路并收获颇丰。他的学生刘庆邦便在这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获得了“杰出短篇小说作家”的称号,而此前一天10月27日揭晓的第二届郁达夫小说奖上,温州作家东君的《听洪素手弹琴》荣获短篇小说奖。
在《短篇小说:必要与可能》的主题论坛上,众多文学爱好者和作家、评论家共议短篇小说的核心精神,人们盼望着这种被称为“精灵”的文体能够再度迎来春天。
民国文献
12月17日,由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图书出版策划中心策划统筹、温州市档案局出品的“老温州”系列丛书举行首发仪式。
这套被列入浙江省百项档案编演精品项目的丛书,包括《老新闻》《老副刊》《老广告》,选编收录了温州民国时期报刊上的新闻报道、副刊诗文以及广告招贴,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尘封的民国历史、重拾民国人文记忆的窗口。接下来,“老温州”系列丛书编纂委员会还将结合温州市档案馆藏,并向社会征集作品,陆续推出民国时期的老版画、老游记、老期刊、老剧本等书籍。
近年来,学界研究民国的热潮在不断升温。民国时期的温州,群星璀璨,人文鼎盛,而记载这段历史的民国文献,却由于各种原因正在急速老化和损毁。从2011年开始,温州市图书馆组织人员对馆**国文献开展抢救性整理,历时两年,于2012年底完成了对中文文献的编目和整理。2013年,他们还将继续对馆藏的民国外文文献进行整理。届时,读者查找民国史料将更加方便快捷。
瓯窑瓯瓷
12月27日,温州博物馆编纂的系统介绍瓯窑瓷器的典藏专著《中国陶瓷·瓯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首发,同日我市在温州博物馆举办了陶瓷展览《触摸瓯窑》。深冬的这场陶瓷展,为我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瓯窑热”再点一把火。
作为温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瓯窑的重生和复兴,不仅摆上了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也让众多文化人牵肠挂肚。
今年4月,温州瓯窑学会成立,一批热心瓯窑的人士聚首,共同推进瓯窑瓯瓷的社会影响力。今年8月,民间收藏家潘国森的《瓯与瓯文化》一书由中国民族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陈景炜、朱小杰都在倾心开发新瓯瓷产品。
满城涌动的这股“瓯窑热”,让我们看到了瓯窑复兴的美好未来。
专题博物(纪念)馆
2012年,城区四大专题博物馆集中亮相,展示了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要成果。
6月9日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夏鼐纪念馆和南戏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故居位于温州市区仓桥街,由四处院落组成。馆内陈列数百件夏鼐子女捐献的夏鼐生活工作物品,生动展现了这位“温州之子”的生平历程和卓越贡献。
南戏博物馆是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益康钱庄旧址创办的专题博物馆。位于温州市区四营堂巷22号,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南戏博物馆分成南戏的起源、南戏的发展、高则诚与琵琶记等展厅。
11月29日,谢灵运纪念馆和数学名人馆同日试开馆。
谢灵运纪念馆位于市区积谷山下谢池巷东首的池上楼,馆内展陈内容分为谢灵运和山水诗、谢灵运和温州、山水诗和温州古迹三大板块。
数学名人馆位于飞霞南路白鹿洲公园东侧、南塘河畔的谷超豪祖居(原位于鹿城区高盈里11号,2006年迁移至此),为一间清朝时期的七间二进合院式民居。馆内展出晚清以来温州籍数学家的事迹、研究成果和有关物品,展现了温州作为“数学家摇篮”的深厚人文底蕴。
四大专题博物馆之外,城区还有两座重量级的博物馆:9月28日开馆的温州教育史馆和12月27日开馆的温州市非遗馆。
温州教育史馆坐落于市区九山湖畔的籀园,是国内第二家、省内首家地方教育史馆,以翔实且珍贵的文献资料承载并将延续温州1700多年的教育历史文脉。
位于温州文化商品市场内的温州市非遗馆,面积达8000平方米,集中展示各县(市、区)150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共千余件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的精品力作,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非遗馆。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位于苍南矾山镇的温州矾矿博物馆和位于乐清市中心公园的周昌谷艺术馆。
温州矾山明矾的储量占全国的80%、世界的60%,具有640多年的开矿历史。矾矿遗址是浙江省文保单位中首个仍在生产的工业“活遗址”,因而也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矾矿采炼技术发展和工艺变迁的“活教科书”,并在2012年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6月8日,温州矾矿博物馆开馆,同时掀开正式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的序幕。
乐清籍画家周昌谷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金奖的画家,也是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乐清市投资1700万元建成的周昌谷艺术馆,展现了周昌谷的艺术人生和成就。
艺术展览
2012年12月2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温州博物馆开幕的一场跨年度的大展——2012中国(温州)书画大展系列活动,将全年热热闹闹的温州展览活动推向高潮。
这次系列活动由“方介堪、方去疾昆仲篆刻展”“同源·异构——当代青年书画邀请展”“伯温碑林”名家书法邀请展,以及“瓯越清韵——温州女书法家提名邀请展”“温州市美术家油画、版画、水彩画邀请展”等组成。其中,“方介堪、方去疾昆仲篆刻展”展出素有永嘉印坛“三方”之称的著名篆刻家方介堪、方去疾的篆刻精品200余件,这是继去年5月他们的作品在上海展出后,首次在温州联袂展出。
作为我市举办展览的一个重要场所,2012年,温州博物馆内共举行了16场大型展览,比较重要的还有:温州石雕艺术展,150余件石雕精品浓缩了几代温州石雕艺术家“在石头上绣花”的真功夫;“雕魂——王笃纯黄杨木雕精品展”,90余件作品展示了黄杨木雕世家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笃纯不同年代的创作风格;中国现代剪纸艺术展,汇聚了古元、王伯敏、林曦明等名家作品和全国各地的剪纸高手的作品110幅。
而2012年1月18日正式启用的温州书画院新大楼,作为我市2011年“十大文化建设项目”和“十大攻坚项目”,成为我市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去年共举办了10场展览,其中档次最高的两场展览是:7月4日-22日举行的“瓯江缘·十二位著名画家邀请展”,展出了来自全国12名温籍(或与温州有着深厚渊源)画家的137幅作品;10月24日-11月15日举行的“墨池逸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展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等全国各地58位书法名家的58幅作品。
此外,在市展览馆、市图书馆、市工人文化宫以及创意园、智慧谷等文化园区也经常举办各类书画、摄影、设计展,大大满足了市民不同层次的艺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