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我省确立把推动专业市场“二次振兴”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引擎,规定力争通过5年努力,全省实体市场和网上市场交易额均翻一番,通过市场辐射支撑浙江制造、打造浙江品牌,引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专业市场作为温州模式主要载体,曾风靡一时,诞生过像妙果寺、来福门、东方灯具等闻名遐迩的“明星市场”。大浪淘沙,从当初的火爆到如今的萧条,温州的专业市场所剩几何?当下,那些承载了几代人创业梦想的专业市场的涅槃之路在何方?
传统市场生意趋冷
“生意门庭冷落,一天的营业额最高也只有五六万元,有时一天也没几笔生意。”灯具经营户徐云雷说。
东方灯具大市场是温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徐云雷从2000年经营至今,曾经不愁销路、一天能批发上千盏灯,如今却为市场日益冷清的人气伤透脑筋。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温州灯具产业于1999年开始转入低迷,辐射范围大为缩小。
徐云雷伤感地承认,灯具已从温州最红火的行业之一,跌到最挣扎的行业。市场里不少人纷纷改行,“幸存”的人心思变,不得不采取“收缩”战略。“生意难做”几乎成为被采访对象的众口一词。
灯具市场“亮”不起来的现状几乎是当下温州多数专业市场的缩影,很多老一辈从业人员都很感慨,觉得现在专业市场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从发展的角度看,有些专业市场淡出也是必然。”温州大学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华认为,以前市场区域特征强,信息流通慢,加之温州“一村一品,一镇一产业”,专业市场的土壤很好。比如桥头纽扣市场、东方灯具大市场,便是典型代表。但时代不同了,别的地方生产跟上来了,原来的优势不再了,有些市场自然就散了。但更重要的是现在信息流通太快,什么产品什么型号什么价格,只要一上百度、淘宝,靠一只小小鼠标搞定。以前靠价格、品种取胜的专业市场空间受严重挤压,慢慢失去了优势,也便是温州很多市场式微甚至关门的原因,应该说这是一种趋势。
仍具支撑产业价值
温州鞋城是我市规模最大的鞋类批发市场,如今生意依旧红火。“场内的产品多来自温州鞋业二线以下品牌,市区目前还没有一个能代替温州鞋城的市场。二线以下品牌没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开辟对外平台,鞋城依然是小企业培育销售市场的主渠道。”温州鞋城管理人员看好市场前景。此外,市场内的一些经营户,搭乘互联网的翅膀,也玩起了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也好,现代物流缩短区域差异也好,但有些商品,还是有它的集合效应,需要眼见为实,需要挑选斟酌。”一直从事营销的温州纽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正计告诉记者,他之前做电子验钞机生意,按理说这产品网上也有,但他和同行们都更愿意跑到温州的厂里去看样机,去谈价钱。有时一家一家跑过去,他们便会感慨:要是有一个专门的验钞机市场可以比可以选那该多好。
“在目前市场背景下,电子商务固然会抢去很大份额,但这不意味着专业市场会被蚕食殆尽。还有很多类别的东西,比如装潢,比如汽车,比如食品等等,人们还是习惯传统市场。”温州市流通协会一名负责人员也表示,一些专业市场还是有价值的,而且有做大空间的,他们也在积极寻求升级之路。
专业市场对实体经济的相辅相成作用许多人都有体会。眼下温州白马服装市场、温州鞋城的坚守变通,对温州服装行业、皮鞋行业有价值;柳市的电器城、水头浙江南方皮革城等的这些特色市场的完善升级,对各自产业再上一个台阶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产业提升市场,市场支撑产业,专业市场的价值将重新被认识。如何让市场更好助推小微企业茁壮成长,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一道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崛起难题需要破解
“我市专业市场仍有180个,半数的专业市场分布在老城区,低小散居多。”市商务局市场处郑耀克认为,虽然市场数量在全省排名靠前,但“市场大市”难称“市场强市”。
随着外围竞争的加剧,温州专业市场转型升级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制定,拟扩建5个市场,中心区新建15个交易批发市场,在城市中心区保留、过渡8个批发市场。
据了解,位于104国道沿线、瓯海大道南侧的老工业区,今后将以汽车、家居市场为主导,重点发展家具市场、服装市场、陶瓷品市场等,形成以“家”为主题的市场集聚;在龙湾区永强东片开辟新市场,依托空港物流、周边港口打造经营生产资料为主的市场集群,整合皮革、化工、机械等市场,吸纳由老城区外迁的市场落户,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的大型专业市场。
新的专业市场能否崛起,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市工商局市场合同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专业市场不仅是个建筑概念,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例如税收、土地等,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服务体系以及对发展环境和市场机制进行建设。”
温州五金商会负责人认为,要把现有这些二代、三代市场改造、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市场,确实难度很大。在硬件设施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可以参考第五代市场的一些模式,进行软件方面的提升。如在市场打造网上商城、电子信息发布平台,将销售由实体转向虚拟,实现展示为主、直接销售为辅的新型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