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他们?

来源:温州日报 2013-01-0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在温州,温州中学、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市实验小学,不管哪一所,都是它们所在领域中赫赫有名的学校。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自己或亲戚朋友的孩子入读这些名校,是件自豪的事情。而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能做这些学校的校长,无疑也是人人称羡的。

因此,自去年11月市教育局向社会发布公告,首次采取“开门约荐、差额遴选”的方式,在全市范围遴选上述三校校长人选以来,便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昨天,经过历时一个多月的层层遴选,市教育局签发任命文件,潘建中、金戈、谢作长三个名字浮出水面,分别被任命为温州中学、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新任校长。他们是谁?他们因何脱颖而出?他们将给这三所名校带来什么?对许多温州人来说,这些,都还是待解的谜。

让我们去追问。

他们有何过人之处

省特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对全市10万余名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两个代表职业最高荣誉的称号,只要获得一个,就足以“笑傲江湖”。

很巧,尽管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潘建中、金戈和谢作长三人,都同时拥有这两个称号。在整个温州地区,这样的“双料王”也就30人左右。市教育局组织人事处负责人表示,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此次公开遴选校长工作成果的一次验证。

潘建中:

教育需要脚踏实地

并不考究的穿着、略显随意的头发、清癯的面孔、浓眉下一双仿佛时刻在思考的眼睛……现年51岁的潘建中,初看上去不像一位有着诸多光环的教育界名人,而更像校园里随时能见到的捧着书本的思考者、脚踏实地的实践者。

身为一名物理教师的潘建中,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杠杆的应用》前,他会发动学生寻找生活中能看到的各类杠杆,于是课堂成了剪刀、杆秤、扳手、跷跷板的展示厅,学生们在回归生活的实践中汲取新知识。他还倡导学生收看科普类电视节目,拓宽视野,触发灵感,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他的不少学生痴迷于“科学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制作水果电池、人造喷泉等小实验,显示出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身为一名中学校长的潘建中,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实践着以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发挥名校示范辐射作用的办学策略。在他看来,营造有学校特色的“文化场”,使校园人的意识、行为符合学校的主流文化,既能促进“场”中更多成员向“高能级”跃迁,也能积聚更高的“能量”,从而产生示范辐射效应,向“社会文化场”释放正能量。

身为一名教研工作者的潘建中,过去几年里,他组织教科研人员围绕“教什么、学什么——课程开发”、“怎么教、怎么学——教学研究”、“教得怎样、学得怎样——质量监测”、“教与学的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主持实施或撰写的2个课题获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8个课题获市基础教育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近几年,市教研院组织参加省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奖评比成绩居全省榜首,参加省“教研三项评比”(课题、论文、优质课)连续七年居全省第二位;校本教研的“温州范本”在省内外产生显著影响;在全省率先开展精品校本课程培育工作,成功承办以“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为主题的“长三角教育科研温州论坛”,向大会介绍“温州市基础教育地方、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创新”经验受到高度好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合格率监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规范达标”验收,促进农村学校的均衡发展;被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评为“全国‘十一五’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潘建中是一位不倦的教育研究者。他将多年探索研究《墨经》所得融入自己的教学教研及教育管理实践,提倡“形与知处也”,教导学生健康的生命不单指一个躯体,而是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他认同“唱而不和,是不学也;和而不唱,是不教也”,要求师生重视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育的功效。他还时时以“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的论述提醒自己,教育需要有心人,教育需要不断反思,教育更需要脚踏实地。

金戈:

追求教育的意境

语文特级教师出身的金戈身上,有股浑然天成的儒雅气质,即便在辗转中学副校长、教研院副院长、教育局副处长等多个行政岗位后,依然神情从容,依然坚持着他关于教育意境的追求:“意”为教育的理想,“境”为落在实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这是一曲教育人生的多重奏。在担任温州市实验中学副校长期间,金戈在组织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还主编了校本课程《文学欣赏》,身体力行开出文学欣赏课,使课程真正着眼于学生心智的变化、情感的丰富、意志力得到锻炼。他还完善了实验中学教学综合评估方案,重视对后30%学生进行质量监测,以此推动“全人”教育与“绿色”教育。

在担任市教研院副院长后,针对农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金戈和同事们引领全市300多所农村初中学校开展“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使学校教学管理实现从关注结果管理到关注过程管理、从关注少数到关注大多数、从建设规范到落实规范的三大转变。目前,所有学校均已达标。最令金戈欣慰的是,由于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能力立意的学业考试导向,我市学业考试命题水平在全省位于前列,所有学科都拿过省评优秀。

从教师到副校长,由从事教研工作到成为教育局的一名中层干部,金戈似乎离讲台越来越远。其实不然。在担任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期间,他主持制定《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指导意见》,结合实际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有自主支配的时间与空间。他还组织召开全市初中小班化教学研讨会,成立初中小班化教育协作会,积极推动中学教育改革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依然主持金戈名师工作室,有序开展活动,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学员获得省、市教坛新秀称号,工作室入选全国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工作室专栏。

在金戈看来,教育即体验,知识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化为学生的智慧;教育即生长,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山,每一座山上都长着树,每一棵树上都住着小鸟。让我们吹拂每一座山,让我们摇动每一棵树,让我们唤醒每一只沉睡的小鸟。”这是他孜孜以求的教育境界。

谢作长:

在教育“长征”路上且行且思

作为三位新校长中唯一一位“70后”,年轻是谢作长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个笑容可掬的年轻人,在一所县城小学里整整工作了18个年头,从一名普通数学老师“熬”成拥有浙江省特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青年英才奖等诸多称号的名校长,足见其对教育的执着。

在这条被他本人称为“教育的长征之路”上,曾经,谢作长精雕细琢每一句备课内容,掐着表计算说话速度,力求创设完美的课堂。几年后,他发现自己的课堂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关注。于是,他大量采用小组学习、引入游戏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他静下心来想一想,虽然学生很开心,但课堂秩序却有点乱……在无数次反思与摸索中,谢作长逐步认识到,理想的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尝试、质疑辩论、合作交流,教师以动态生成的方式适时引导、参与互动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同时既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又能享受快乐学习。2005年,他代表浙江参加全国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执教《升和毫升》并获一等奖第一名,生动尚实的教学风格受到广泛好评。

2002年,谢作长走上昆阳一小校长岗位,从“一个人的长征”变为带领团队“长征”。 他从自身成长经验出发,创建“草根捉虫式校本教研模式”、推出“开放式教师沙龙”等举措,引领教师不断发展。短短几年间,从昆阳一小相继走出了3位特级教师,培养出名师、“三坛”等58人,形成全省知名的教师培养“昆阳一小现象”。由于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谢作长执掌昆阳一小的8年里,学校还先后获得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校、浙江省科研先进集体等60多项沉甸甸的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名校。

2010年,谢作长离开校园,调任鹿城区科研中心副主任,分管教研工作。其间,他配合中心主任,一方面针对不同性质学校采用“飞行式”、“地毯式”等调研新招,一方面深入开展“落实教学目标”、“解决疑难问题”、“夯实有效作业”等三项专题研究,及时挖掘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的经验和问题,为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帮助与指导,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欢迎。

如今,带着“如何培养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思考,谢作长即将迈上新的教育征程。

他们怎么遴选产生

省特级教师8人次、省教坛新秀3人次、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8人次、市名校长5人次……这是此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校长推荐报名和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后,摆在市教育局面前的一份清单。

由于是首次采取公开遴选方式选拔市直学校“一把手”,且所涉三校均为实力强、知名度高的示范性学校,遴选活动在吸引社会目光的同时,更得到教育界的热切关注和踊跃报名。经严格的资格审查,最终符合遴选条件的共有33人,其中,温州中学校长、外国语学校校长和市实验小学校长职位,分别有12人、10人和11人参与角逐。

如何从实力相当的候选人中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教育部门设置了三个关键环节。

开门约谈是参与者面对的第一关。报名工作结束后,市教育局利用两天时间,由该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与所有资格审查合格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就个人思想、任职意愿等进行了充分交流。随后,教育局根据资格审查、开门约谈、综合素质遴选等情况,按照人岗匹配、好中选优的原则,在沟通酝酿、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并征求人选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意见后,按1:5的比例确定了总数为15人的初步人选建议名单。

撇去“泡沫”,用实绩说话。在随后进行的亮绩比绩环节,15位初步人选按照要求撰写了2000字左右的近三年来个人实绩报告,并在本单位张贴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此基础上,一个由组织部门、相关单位领导及市教育局领导等组成的遴选评委小组,按基本素质、岗位经历、业绩表现等评价要素,分别对人选进行履历业绩评价,最后,按1:3的比例确定了总数9人的入围人选名单。

如果说亮绩比绩环节拼的是“会不会干”和“过去干了什么”,那么随后进行的“面试及公认度测评”环节,比的则是“会不会说”和“今后打算怎么干”。

上月21日,市教育局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台上,9位入围人选先后亮相,在限时30分钟的演讲里列举自己的任职优势,畅谈管理学校的思路见解。台下,由组织、教育等部门专家领导组成的11人面试评委团对每位人选的领导能力、教育专业素养、个性特征、职位适应度等进行了打分。由市教育局机关中层干部、市直其他学校校长等组成的65人大众评委团,则以匿名方式,对每位人选进行了公认度排序。同时,来自三所目标学校的30名教职工代表,也分别对参与本校校长职位遴选的人选进行了公认度排序。

面试及公认度测评结束后,结合其结果及综合素质遴选、亮绩比绩和考核等情况,市教育局党委研究后按1:1的比例确定了三位考察对象。最终,在走完组织考察、讨论决定、公示等干部任命规定的程序后,潘建中、金戈、谢作长三位新校长正式出炉。

“三项独立进行的测评排序数据显示,最后产生的三位校长人选,在各自组的三项排序中都是名列第一,反映出很高的公认度。”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说,这是最值得欣慰的,说明公开遴选校长实现了多方参与与组织意图的良好结合。

各方如何看待他们

随着任命文件的正式签发,三位新校长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对于首批经公开遴选产生的市直学校“掌门人”的横空出世,各方怎么看?

“他们确实很优秀,相对而言,我的专业化略逊些,今后要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重点方向。”苍南县灵溪镇一中集团校校长王怀阳坦言。有着11年学校管理经验的他在此次遴选中一直“拼”到了最后的面试及公认度测评环节,显示出不容小觑的实力。言谈间,对于参与遴选的经历,王怀阳不觉遗憾,反而认为,公开遴选校长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更给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作为参加公认度测评的65人“大众评委”之一,市第23中学校长周啸勇则从遴选中感受了温州加快教育改革的决心。他说,此次公开遴选三所学校校长,设置了许多公开透明的环节,使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为广纳贤才打开了大门。周啸勇认为,公开遴选把选拔校长的标准明确为一个个“硬杠杠”,把权力分解到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校长将不止“对上负责”,相信这会让许多校长“坐不住”,有利于激发校长队伍的活力。

有着30年教龄的温州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彭志杰,此次作为目标学校的一线教师代表,参加了温中校长人选公认度的测评。这让在温中经历过多任校长的他大呼“新鲜”,“没想到老师在由谁当校长这个问题上也有了选择权。”彭志杰说,他很珍惜这个机会,事先征求了周围不少老师的意见,以便为温中选出最优秀最合适的“当家人”。

“今后的校长选拔将采取更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除了公开遴选,待条件成熟还将探索校内选举制,努力形成一支‘有思想的行动者、有思考的实践者、有目标的管理者’的校长队伍。”谢树华说,过去的任命制能较好地体现组织意图,但却易出现校长“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现象。此次“开门约荐、差额遴选”校长工作,扩大了选才视野,彰显了公开透明,也树立了良好导向。他表示,此次“兴师动众”组织遴选,不单为三所学校选校长,也从中发现了一批优秀人才,下阶段,市教育局将建立校长人才库并不断完善,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公开遴选校长结果的产生也在市民中引起了热议。“公开选校长可以使学校更有活力,更有竞争力。从长远看,对学生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学生家长朱先生的观点很普遍。但也有个别家长表示担忧。一位女儿在外国语学校读初二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新校长会有新的思路,如果一上来就搞新的一套,说不定就会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影响孩子的学习。

等待三位新校长的,是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