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聆听老党员的真诚心愿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2-2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1

新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浓郁的年味儿并没有被连绵细雨冲淡。当千家万户翘首以待新年时,有那么一群老党员,在革命老区寂寞守候。

他们曾在硝烟弥漫中挥洒血汗,他们曾在改革开放中奉献青春。如今,那些英姿飒爽的身影,在时光的洗涤下,已经不再硬朗。他们吃得饱吗?他们穿得暖吗?他们生活得还好吗?

他们不该被遗忘。昨前两天,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新连心”党代表工作室记者走到他们身边,聆听他们最真诚的心愿。

永嘉——

五公式社区概况:该社区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就在这里。目前社区内新中国成立以前入党的老党员有28人,占整个岩头镇老党员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每个月享受36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金,并能领到三笔慰问金。但因病返困、因贫致困的情况并不少见。

90岁胡邦照的心愿:老伴身体健康,子女承欢膝下

自打三个月前老伴身体不好,永嘉县岩头镇五公式社区90岁老党员胡邦照的脸上就没了笑容。隔三差五,在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上,老夫妻总是互相搀扶着,赶往市区看病。

一座木板茅草顶的屋子,屋里分两个房间,其中一间不到20平方米,就是两位老人的家。

推开虚掩着的门,木头屋架的霉味儿和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扑面而来。屋里窗户关着,风却依然灌进来,老人只好找块木板挡住窗口;铺在两张床上的棉被,是几年前邻居送的;摆在两床中间的电视机和电冰箱,是儿子暂时存放在这里的,积了厚厚一层灰。厨房一角的餐桌上,放着老两口这两三天的饭菜,“这是咸菜拌萝卜,这是芹菜炒乌贼,这是红烧猪蹄,平时舍不得吃这些,现在老伴生病了,这些菜留着给她补身子……”胡老伯说。

胡邦照说,他曾参加过民兵队,打过游击战,因表现突出,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两口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靠着县里每个月给的360元补助金过日子,得闲时,就相伴到邻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看电视、听故事、唠家常,日子虽不富裕,倒也舒心。但自从三个月前老伴染病,甭说每个月的补助金,就连好不容易省下的“棺材本”,也一并搭了进去。三个女儿在邻村务农,自然接济不了多少,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打电话向远在宁波慈溪做弹棉花工的两个儿子求助,这才凑足了三四万元的治疗费用。可在医院几经折腾,老伴的病仍没个定论,现在还在四处求医,药物也是一天不能断。

“每天钱花得流水一样,现在只希望老伴身体能转好,孩子能经常回家看看……”胡邦照泪眼婆娑。

五公式社区党支部书记金国勇说,像胡邦照老伯这样因病返困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县里每个月会给这批老党员一笔生活困难补助金,并在节日开展慰问活动,送上八百一千的慰问金。社区还专门配置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老人活动中心,让老党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永嘉县38家企业也自发开展“红色暖心”活动,每个企业结对一至两名老党员,给他们送去食用油、大米和现金等。

平阳——

山门镇和水头镇概况: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开展革命斗争,至今仍保留着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等遗址。水头镇凤卧社区(原凤卧镇)也是革命老区,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曾在此召开。目前,山门镇和凤卧社区仍健在的老党员、老交通员以及老游击队员等“三老人员”共有142名,每年定期享受数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其中部分人员生活相当贫困。

89岁潘联仰的心愿:老党员身份得以证明,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用石头和茅草搭建的厨房,挨着一间破旧的两层木屋,寒风从破损处呼啸而入。今年89岁的老人潘联仰正在吃午饭,番薯丝加米饭,就着一盘青菜炒肉丝。

前天,在平阳县山门镇晓坑社区石城村,1943年入党的潘联仰穿着单薄的衣裳,回忆峥嵘岁月,倾诉晚年凄景,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潸然泪下。

1943年,潘联仰在平阳县早期地下党负责人郑海啸的影响下,加入村里的党组织并担任地下交通员。当年冬天,该党组织遭受清剿,潘联仰全家房屋被烧,哥哥惨遭杀害,包括他在内的9名党员被捕。潘联仰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透露党组织秘密,后被保释。

新中国成立后,潘联仰一直在家务农。30年前,他从山上搬入这间老屋。10多年前老伴去世,此后他就孤独地守着这间老屋。儿子长年在宁波打工,女儿是村里的低保户,赡养老人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在老屋前面,老人租借了半亩地种稻谷,开垦了荒地种菜。由于粮食不够吃,他种了一些番薯,晒成番薯丝充饥。每年年终,镇里发下500元左右慰问金,老人就靠这些钱买咸鱼干、猪肉等改善生活,平时舍不得买食用油,烧饭用的是山上捡的柴草。

去年春天,老人在田间除草时不慎摔了一跤,背部疼痛难忍。整整一年时间,他无法下地干活,前后共花了1000来元医药费,其中大部分是靠亲戚救济。

“今年再不下地干活,就没粮食吃了。”老人说着,突然涌出了大颗的泪滴。他揉了揉背部,摆摆手,把头转向昏暗的角落。

山门镇晓坑社区主任钱克衅说,这位老党员的情况比较特殊。上世纪60年代,原晓坑乡政府发生一场火灾,潘联仰的入党档案付之一炬。遗憾的是,他一直没有申请补办相关手续。山门镇组织委员廖小鸿说,由于潘联仰老人缺乏入党材料证据,他那段革命经历的见证者也早已不在人世,因此其老党员身份无法界定,不能享受有关政策待遇。

告别时,老人站在风中不时挥着手,身后的老屋因年久失修,看上去摇摇欲坠,令人捏了一把汗。

泰顺——

九峰社区概况:我市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边境革命活动的中心地带,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常驻地,南方革命战争游击斗争的战略大后方等,存有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旧址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等。该社区尚建在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还有19位。每个月,他们可享受几百元的优抚金,一年约有4次慰问。但因地域关系,不少老党员至今生活贫困。

90岁杜秀英的心愿:有人陪着聊聊天,添置党员活动器材

天下着小雨,泰顺县泗溪镇九峰社区汪头村路口自然村在大雾中有些蒙胧,90岁老党员杜秀英的家就在这里。知道我们的到来,老人从床上起来,扶着门笑呵呵地迎接。

这是一间砖瓦结构的两层楼老房子,窗户有些漏风。老人在两年前摔伤了腿,便把床从楼上搬到楼下,方便走动。

杜秀英的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他们共有4个子女,老大已经去世。二儿子今年65岁,帮人栽种蘑菇,一个小时挣8元钱。三儿子今年53岁,身体不太好。女儿经常会来看看老人。

杜秀英是汪头村里年龄最长的老党员。因为年事已高,老人很多记忆已经模糊,但却一直记得介绍她入党的是邻村的施巨生。

杜秀英的孙女说,爷爷奶奶以前很喜欢讲述革命时期的故事,奶奶是炊事员,每天要跑到山上给红军送菜送饭,从不觉得累;爷爷是通讯员,一发现有敌情就赶紧通知部队……这些故事,孙辈们几乎都会背了。杜秀英坐在床头笑着念叨,“入党好呀,入党好呀……”

这些年来,杜秀英生活清贫,但她很节俭,每个月几百元的优抚金足够支出。她说,自己生活得挺好,但她喜欢热闹,而后辈平时都忙,很难抽空陪她。每当过年过节,乡镇里前来慰问,她总会高兴很久。汪头村驻村干部施正助说,他家离老人家不远,有时路过也会去看看,虽然她现在已经不太认得他了,但一见面就会对他露出笑容,“这些老党员,我们理应给他们一些关怀。”

据了解,九峰社区人口共有7000多人,党员有300多名。眼下,几乎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党员活动室,但因经济条件有限,有些党员活动室并无活动器材。比如汪头村的党员活动室就在村办公楼里,里面并无器材。村里曾问过党员们的意见,大家都希望能添置两张乒乓球桌,可惜迟迟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