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瓷荟萃 文蕴深厚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2-26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4

日前,系统介绍瓯窑瓷器的大型学术性图录专著——《中国陶瓷·瓯窑》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精心的设计、唯美的图片、精炼的文字,体现出编撰者、设计者的用心和智慧。翻阅全书,一件件精美的瓯窑青瓷,仿佛跨越千年的历史,轻轻向我们走来…… 我们不禁惊叹,瓯窑瓷器的釉色是那么的滋润透亮、清新淡雅,褐彩是那么的醒目独特、丰富多变,温州先民是那么的匠心独运、才华横溢……

据介绍,全书共收录202件东汉至南宋瓯窑精品瓷器,其中大部分由温州博物馆收藏,数件由南京市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收藏,系当地考古发掘出土、被认为是远销到当地的瓯窑精品瓷器,如东晋青瓷藏点彩香熏、东晋青釉点彩鸡首壶、南朝青瓷虎子等,这些瓷器是首次被收入瓯窑瓷器专业研究著作中。

同时,编撰者从历年温州地区窑址调查和考古发掘的近万件标本中精选出203件东汉至元代瓯窑瓷片和窑具标本,它们在时代、釉色、造型、纹饰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大部分系首次公开发表。

“缥瓷”美誉

“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这是晋代潘岳《笙赋》中的诗句,意即掰开金黄色的柑桔来品尝,倾倒缥瓷盛装的美酒来小酌,是多么难得的人生享受!“缥瓷”是指用来盛装美酒的壶类青瓷,是青瓷中的上品。

虽然,“缥瓷”是否就指瓯窑青瓷,文献和瓷器研究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不过,无论是两晋南北朝,还是唐五代的瓯窑青瓷,釉色十分接近缥瓷的特点。瓯窑青瓷淡青色釉的特征,据《瓯窑褐彩青瓷化学成分及物理测试》一文介绍,是由温州瓷土的化学成分决定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选取10件瓯窑青瓷标本,作胎、釉化学成分分析。大部分标本的氧化铝含量比越窑稍高,氧化铁和氧化钛含量偏低。温州瓷土是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含铁量偏低,适宜瓷器还原烧成,因而釉色偏青偏淡。

醒目褐彩

褐彩是瓯窑青瓷最突出的装饰特点。它突破了刻划、模印、堆塑和镂雕的限制,使单一的淡青色釉面色调发生变化,形成强烈对比,达到醒目的装饰效果。瓯窑青瓷褐彩装饰不仅产生时间早,纹样丰富,而且自成系列。从早期单纯的点彩到南朝的褐彩条纹,到唐五代的褐彩斑纹,再到南宋的潇洒随意绘饰,呈现出清晰的演变发展脉络。其延续时间之长,艺术生命力之强,在民间瓷窑中十分罕见。

褐彩产生的早期,三国至西晋,仅在器物的口沿、肩部或腹部用褐彩小点随意稀疏装饰;东晋,褐色点彩装饰范围扩大,器物的口沿、肩部、腹部、盖、壶嘴甚至周身,动物造型的眼、嘴、足等醒目部位,都有装饰。南朝,点彩继续流行,用毛笔绘饰的褐彩条纹出现在罐的外壁或莲瓣纹碟的内壁,反映出技术进一步成熟。

唐代,与湖南长沙窑青瓷一样,瓯窑盛行大块褐彩斑饰。直口筒形罐、敛口水盂、瓶、壶、碗等器物的腹部、口沿等,饰以大块褐色或黄褐色彩斑,与浑圆饱满的造型相互呼应,使器物显得雍容富贵。

五代至北宋,出现写实性绘饰褐彩,蕨草、牡丹等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南宋至元初,题材仍以自然乡村常见的云霞和花草、兰花、荷花等植物图案为主,但风格为之一变,用毛笔绘饰,潇洒随意,酣畅淋漓,与宋元文人画追求笔墨情趣的时代风格相呼应。

造型灵动

瓯窑青瓷除以釉色取胜外,还以灵活生动的造型取胜。

两晋南北朝时期,除少量器物表面装饰有褐色点彩外,大部分光素无纹,或仅饰有联珠纹、弦纹等简单的纹饰,因此造型显得特别重要。这时的日常用具类器物,如盘口壶、钵、罐等,造型趋于规范化、定型化,讲究轮廓线条流畅和曲度变化。堆塑类器物善于运用动物形象作为装饰,是这一时期瓯窑青瓷的一大特点。有的将整个器物塑造成动物形,有的取动物身体局部来装饰,有的故意夸张,有的幽默风趣。鸡、牛、羊、老虎、狮子、青蛙、龙等,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但也有想象虚构的成分,有的令人畏惧崇拜,有的寓意吉祥(如多子长寿)。

唐宋时期,瓯窑青瓷造型迥然相异,唐代圆润丰满,宋代瘦长挺拔。但是,两者又有共同性,那就是突破了稳重古板的格局,创造出柔和匀称、明快活泼的新形式。

纹饰淡雅

瓯窑瓷器重视釉色和造型,不重视刻划纹饰。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相反,略施纹饰的瓯窑瓷器,显得淡雅美观。

早期的瓯窑青瓷主要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联珠纹、蕉叶纹、乳丁纹、兽面纹等。为表现动物造型的头部、眼睛、羽翼、四肢、肌肉、毛发等,采用了压印、刻划、粘贴、堆塑等多种手法。南朝,作为佛教象征物的莲瓣纹、莲蓬纹出现。

唐宋时期,与明快活泼的造型相呼应,瓯窑青瓷纹饰仿佛吹过一阵人本主义春风,老虎、狮子等令人生畏的动物纹饰和形象鲜少出现,代之以大自然中常见的植物花卉纹如莲瓣、莲蓬、荷花、卷草、菊花、牡丹、海棠、缠枝花卉、十字花、云朵和蕉叶等,寓意吉祥的双蝶、鹦鹉、凤凰、龟、龙、鱼、方钱纹等,偶见达摩、童子等人物形象。运用印花、刻花、划花、浮雕等工艺手法,创造出纤细秀丽、摇曳多姿的图案,有的甚至直接模仿自然花鸟形象,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明快、身心愉悦之感。这是温州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民间生活怡然自得的真实写照。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而言的空间概念,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输出瓷器。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有着优良的天然港口、发达的造船业、先进的航海技术和悠久的瓯窑青瓷制造历史。瓯窑青瓷的销售与“海上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温州出土的多件堆塑罐推断,胡人可能在三国时期就已来到温州。东晋,瓯窑制瓷业崛起,产品种类丰富,市场销路广泛,已通过海路远销到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南京、镇江等地区世家大族墓出土了大量瓯窑青瓷,其中不乏精品。

唐会昌三年(843),商人李处人首次开辟由日本值嘉岛直达温州的航线,民间贸易往来逐渐开展。五代时期,已有一定的比例的瓯窑青瓷销售到日本、朝鲜等国家。北宋是瓯窑制瓷业发展的高峰时期,产品种类丰富,质量上乘,大量外销。日本上冈恭补在谈到日本镰仓海滨发现大量青瓷标本来源时指出:“昔时盛产青瓷之窑是温州、泉州与安溪,其他亦有小规模之窑。”可见瓯窑青瓷曾大量销往日本。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设立市舶务,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与日本、朝鲜、印度、大食、交趾、占城、渤泥、三佛齐、真腊等国都有商船往返,呈现“一片繁华海上头”的景象。元代温州设有市舶司。温州的外销瓷器数量大增,包括瓯窑青瓷、温州生产的龙泉窑青瓷以及被日本陶瓷界称为“珠光青瓷”的产品。温州“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繁荣。

瓯窑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隽永的神韵,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诚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德荣在该书序言中所说,“瓯窑青瓷,凝聚着温州先民的智慧、才艺和情感,积淀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是瓯越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是极为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和弘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中国陶瓷·瓯窑》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瓯窑瓷器文化研究,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必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