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文化春天里的那抹绿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2-13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3

■近年来,温州银行业在支持文化产业方面出了不少新招,但信贷占比仍然很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介入与助力才能完成“惊人的一跳”。

■我们不能对卖文化创意的,和“造鞋”“卖服装”的都采用一样的信贷标准和理念。

本报记者 尤成勇

通讯员 张建军

“文化是中国鞋都下一个春天。”这是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六届理事会达成的共识。

“走在春天里。”这是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执行会长马勇伟对时下文化产业的第一感受。鹿城黎明工业区“东瓯智库”文化创意产业园是由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牵头建设,牵头人正是马勇伟。

文化的春意渐浓!2011年底,我市作出《加强文化强市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温州后续发展将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汲取力量。在国家信贷政策调整的背景下,特别是温州市获批设立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温州银行业以转型升级为契机,介入文化产业,积极创设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

全国巡演缺周转资金

银行出手放贷180万元

浙江传眉心秀文化投资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明星演唱会、影视投资的民营企业,其董事长周国林作为唯一一个专业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家被评为2010年度十大新锐浙商人物之一。该公司曾策划和组织过不少明星在全国的巡演,并参与投资一些电影作品制作。但即便在同业里做得相当出色,在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公司也相当无奈:由于有形的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多,在“抵押为本”的经营模式下,很多银行对该公司提出的贷款申请态度谨慎。

浦发银行温州分行在对该公司进行认真考察之后认为,该公司的产业性质与一般制造业不一样,决定给予该公司免除抵押要求,发放了180万元的保证贷款。

温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银行业支持温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例子。近年来,温州银行业相继出台有关的授信管理制度,强化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出了不少新招。

农行温州分行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客户发展,对于信用等级AA级以上、最近三年经常性收支结余之和大于零、主要收入从该分行归集的文化产业法人客户,在以收费权质押作为补充风险控制措施后,可以以信用方式办理信贷业务,解决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温州银行通过与温州市信用联盟担保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搭建了温州地区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如对某一家娱乐企业贷款发放中,完全采取担保公司作保的形式,克服了该企业抵押品不足的问题。

中信银行温州分行对于影视业,先期可有选择性地介入行业龙头企业和优质企业。在担保模式上,除传统担保外,针对行业企业的特点,尝试探索“软”资产质押的担保方式,如版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保理等,对具备一定产出规模的企业,摸索多个影视项目打包贷款等授信方式。

温州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商业银行,介入文化产业是个方向,也是趋势。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积极加强与政府文化部门、行业协会的对接。台州银行温州分行就曾在2010年6月份对市文化教育协会下属企业举行了一场产品说明推介会,现场为有关企业发放产品说明、介绍申贷流程,在与有关企业主沟通中,有针对性地获取行业信息,破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为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良好范例。

文化产业“个小体弱”

信贷占比仍然很低

尽管银行业在扶持文化产业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目前我市在信贷投放的构成方面,文化产业的信贷规模依然很低。温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跟该产业的“轻、低、弱”有关。

据他分析,文化产业资产特性“轻”,影响了信贷资金的进入。一方面,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化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弱,且以经营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用于担保的固定资产,并且作为文化企业核心财富的文化创意及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具有不确定性,文化类项目或企业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尚未达到规模化和成熟化。另一方面,对银行业来讲,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抵押为本”的经营模式,重视企业的第二还款来源,与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形成有效的对接。

同时,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低”,降低了信贷支持的深度。由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底子薄弱,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总体偏低,特别是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和龙头企业。并且温州市文化产业偏于文化产品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等“相关层”,而具有“品牌效应”核心层,如影视制作、广告、数字和动漫制作、出版发行产业占比比较少。同时,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性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而温州市区的高房价也制约高层次人才的进入,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不少银行虽有创新,但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低层次,影响创新的效果。

还有,文化产业配套支持“弱”,制约了银企之间的对接。记者了解到,在温州,以文化企业的版权、知识产权、收费权、商标权等“软”资产为标的的抵质押方式,在评估、监测、流转以及后续管理上还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同时由于温州辖内缺乏相应的优质中介机构和评估人才,难以对这些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影响了文化企业资产的盘活。

不能和“造鞋的”一个信贷标准

切莫“雷声大雨点小”

温州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通过旧厂房改造、与高校合作、民间资本参与等方式,取得了长足发展。马勇伟说,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介入与助力才能完成“惊人的一跳”。

“我们不能对卖文化创意的,和‘造鞋’和‘卖服装’的都采用一样的信贷标准和理念。”温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还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地”,文化部门、银行、协会和文化企业以“联动”来探索信贷支持文化产业新路子。

温州市外宣办副主任章迅挺介绍,2012年4月,温州市政府下发《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今后一段时间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得以持续不断地改善。

在《温州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到,以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为平台,鼓励各种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资本市场对接,建设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等集聚区建设,每年安排市财政2000万元作为温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并落实税收优惠、投资融资、土地使用、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政策的导向已经非常明显。“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引领,强化正向激励。”温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说。银监部门应加强与地方部门合作,争取尽早出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文化产业信贷支持的具体细则。

记者了解到,银监部门还计划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纳入到对机构的整体评价中去,进一步强化正向的监管激励。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量身制定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在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切实有效地畅通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为此,多家商业银行人士建议,如果真正要发展文化产业,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地方政府应通过多种形式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资源的撬动作用。一方面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文化产业担保基金和文化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三个方面组成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加大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力度,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通过对贷款风险的覆盖程度放大贷款份额。另一方面应由财政出资,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建立针对文化产业的专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并鼓励现有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融资的担保业务,通过担保再担保等多种渠道分散信贷风险。 图片均为资料图

相关链接>>>

温州有文化产业单位15000家(其中法人单位近5000家),拥有资产210亿元,从业人员15多万人。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大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大力培育、调整布局等多项措施,温州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温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00.5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3.1%提升到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