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闻 徐贤林
“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上周六下午,鹿城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个小厅里,传出一阵阵悠长的吟诵声。瓯韵吟社的二十几位吟诵爱好者,正在举行每周一次的雅集。他们有滋有味地吟咏起一篇篇古诗和美文。那沉醉其中、悠然自得的模样,让人不由得好奇——
吟诵,究竟有何魅力?
楠溪耄耋老人
戴岩梁的诗意人生
今年年初,温州图书馆发起“抢救方言吟诵”的呼吁,并成立了抢救性采录温州方言吟诵的课题组,至今已在全市寻访到十余位会温州话吟诵的老先生。今年88岁的永嘉戴岩梁老人,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位。
戴老先生住在永嘉县岩坦镇闪坑村。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楠溪江就绕着村子缓缓流过,群山绵延,蓝天如盖。
老人除了满头银发耳朵有点背外,身子硬朗,衣装整洁,嗓音略带沙哑但中气十足。
老人说,诗不是用来读诵的,而是吟唱的。从诗经始,一代代吟唱下来。
他与吟唱结缘,始于他在温州求学期间幸遇恩师——章太炎之女章展先生。章先生是余杭人,当时受聘于温州一所学校教英文,由于家学渊源,她的国学功底极为深厚,古诗词方面造诣尤深。戴岩梁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章展先生办公室时的情景,章先生笑吟吟地用温州话叫他“同学”,这令他大吃一惊,章先生怎会讲温州方言?平时可都讲余杭话啊。
他们之间就从温州方言谈开去。原来,章先生到温州任教不久,就吃惊地发现温州方言有惊人的魅力,她意识到用温州方言吟唱古诗将妙不可言。于是,她开始刻苦学习温州话,并用温州方言吟唱古诗,令同僚们大为惊讶。
章先生传授戴岩梁吟唱古诗,就用温州方言。戴岩梁说,就简单说一个“华”字,用温州方言念出来就会气势不凡,就有“大中华”的气概。你用温州方言和普通话试着念念就知道了。
章先生传授给戴岩梁吟唱古诗的两大要诀:其一是“转气”,即在每句第二个和第四个字如遇仄声则转气,使得吟唱婉转流畅;其二是“诗言志”,每首诗都表达诗人的情感,只有在理解诗意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吟唱出诗人之“志”。
“我要诗意地活着,从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刻起,我就对自己说”,戴岩梁说。
他后来自学中医。在家悬壶济世数十年,为乡邻治愈病痛无数。
虽已高龄,老人仍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当我们问及他的养生之道,老人说,我也没有刻意养生,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可能一是因为饮食简单,二来一旦吟诵起古诗词,我便把所有烦恼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一年来,我们采录人员找遍全市各个村落,找到的会温州话吟诵的老人基本都在八九十岁了。”温图拓展部唐闻科介绍说,“语言表达分‘白读’和‘文读’,白读即日常对话,就是我们平时用温州方言交流,这方面温州方言演变不是特别大,而文读就是用温州话读书,推广普通话后,温州方言文读就日渐式微濒临消亡了。因此,赶在这些会吟诵的老人离世之前,留存这些‘文读标本’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
吟诵虽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不同的师承还是会有不同的特点。温图采录人员对手头资料进行整理后,初步得到了几条传承脉络:一是瑞安李天民的几位学生,如中国语言界权威潘悟云、世界语专家徐晋。而李天民则传自号称“东南第一笔”的池志澂,当年瑞安孔庙每当举行祭祖大典都是由池志澂吟诵的;二是温州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徐堇侯的女儿徐成宁及徐堇侯的学生、浙派古琴传承人黄德源;三是著名词学家夏承焘的学生叶正松;四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女儿章展的弟子——永嘉戴岩梁老人;五是温州朗诵学会的创始人姜嘉镳。
让工作人员尤为兴奋的是,采录过程中,他们还意外搜集到了一些珍贵的前辈吟诵录音,如由徐晋录音并保存下来的李天民吟诵片段、曾先后在温师和温中教过书的王阜彤的遗音,还有苍南平阳乐清的一些老先生的录音等等。这些资料都被存入温图数据库,以备后人学习借鉴。
瓯韵吟社发起人
徐素容的“古董”事业
秀丽清雅的70后徐素容,是温图方言吟诵古诗词课题组的志愿者,也是温州瓯韵吟社的发起人和召集人。近两年来,随着对吟诵的了解和喜爱的加深,她已经把普及和推广吟诵,视作自己最珍爱的事业。
迷恋上吟诵,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徐素容笑着说,舅舅潘国存在市图书馆古籍部上班,来往的人中经常有些老人用温州方言吟诗。她初知这是“吟诵”,是与现代朗读完全不同的老古董,不过,在她听来却美妙无比。她开始留意“吟诵”,上网时有意无意的就将有关吟诵的关键词输进去搜索。她收看央视,一老者吟唱陶潜辞,那韵律美令她陶醉了。“这应该是全世界最高雅最优美的歌了!我到这时才理解诗为什么又被人唤作诗歌,原来诗是用来吟唱的,想想在课堂里朗读诗词,那么干巴那么贫乏!我们原来都在糟蹋这些美妙无比的精华哪!”徐素容说。那时,她就立志,要学会吟诵!
去年7月,她赴北京求学,遇到了启蒙老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教授。一个半月的恶补,让她体会到,吟诵是与传统文化互相依存的,没有了吟诵的阅读显得何其苍白。徐健顺教授建议她用温州方言吟诵,这将是最原汁原味的吟诵。她想起舅舅的一些朋友用温州方言吟诵古诗词,当时也没觉得什么特别奇妙之处,现经老师一点拨,她试着用温州方言吟诵,妙处出来了。她高声吟诵一首李白的长短句,同学们的注意力渐渐被吸引过来……大家听不懂她的方言,但显然感受到了她吟诵的浓郁的诗意。有人惊呼,这是李白的诗,李白的诗用温州方言吟诵出来,竟然有如此意境。徐素容说,这多么令人感动!温州方言通过诗词这一载体吟诵出来,可以与不懂温州方言的人沟通。
回温后,徐素容在温图连续做了三场推广吟诵古诗词的活动,激起了不少人对方言吟诵的兴趣。
“有人说吟诵曲高和寡,其实不是这样的。吟诵在过去是最普通不过的读书方式,只因这种方式被遗忘了,所以才被误认为‘曲高’”,徐素容说,要重新普及吟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马上发展一些同好决不是一件难事。她开始筹划组建一个吟诵团体。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筹备,今年9月,瓯韵吟社成立了。首期社员49人,来自各行各业,以70后、80后为主,也有老人和学生。鹿城区文化局、文化馆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将区文化中心免费提供给他们做活动场所。
对于瓯韵吟社的成立,一些文化界的前辈非常关注,纷纷送来了诚挚的祝福。被誉为“中国古诗词演唱第一人”的著名歌唱家姜嘉锵在视频里说:“瓯韵”,就是瓯江流域的名字。传承弘扬我们的母语以及温州地方文化,吟诵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温州话里保留大量的古汉语,在全国独树一帜。希望小朋友、年轻人更多地参与,知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徐健顺教授高度评价了吟社成立的意义:“温州吟诵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她的美丽与动听,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非常巨大的。现在瓯韵吟社成立了,温州吟诵终于有了一个落脚地,有人关心她,有人继承她,有人发展她。”
吟诵“发烧友”
陈胜武的快乐读书
瓯韵吟社把一拨吟诵“发烧友”聚拢到一起,让他们找到了知音,找回了快乐的读书时间。
会员中年龄最大的叶金欣老人今年69岁,是已故的温州著名画家及导演叶曼济的长子。出自书香门第的老人一直念念不忘以前的读书吟诵声,现在终于实现了梦想。年纪最小的是温十一中高三的林志浩同学,参加了吟诵培训后,他大喊一声:“那我们不是亏了吗?”意思是说古人曾经这样快乐地读书,我们到现在才知道,亏大了。90后的直率可爱,让人忍俊不止。
石坦巷小学的周翔老师今年教一年级,十年前她学习朗读经典诗文,带着上一届的学生一起读,学生读得很苦。这一届,她改用吟诵的方法教学生,学生读得很开心,还会带着家长读,两个月就背了两千个字。她开心地笑着说:“在校园里展示的时候,下面观看的五六年级的学生都看傻了。”
市文联创研室副主任、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陈胜武更是吟社的活跃分子和骨干力量。
他说,我是70后,深知我们这一代人在课堂中所受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但从心底里我又十分喜爱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渴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传统文化。同时,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20多年的工作经历,又让我深感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支离破碎的状况,比如说,现在大多数书法家不会作诗,诗作得好的人又大多不会书法,写出来的诗也大多是哑巴诗,不会通过吟诵把情感表达出来。汉字有字音、字形、字义之美,书法追求的是字形之美,诗歌强调了字义之美,而吟诵则是宣发字音之美。这本应是一个整体的三块现在被分割开来,每个人都只会其中的一块。我们一起把汉字的声音之美丢失遗忘了许多年!找回这丢失的美丽,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去做的事情。
提及吟诵的好处,他感触很深:一是学写格律诗,原本“平仄”的难题迎刃而解,现在连他五岁的女儿都知道,长音的是平声,短促的是仄声。二是学习诗文很容易记忆和理解了。就像让我们单独背歌词会很难,而配上了音乐,就容易唱也容易记了。吟诵的音调,让诗文很快就入心了。
现在,只要有机会,陈胜武就会表演一下心爱的吟诵,有时用普通话,有时用他的家乡话瑞安方言,希望让更多的人爱上吟诵。
有了瓯韵吟社这个温暖的落脚点,这些“发烧友”们每周至少要聚会一次,根据个人喜好学习交流方言或普通话吟诵,并邀请了原温师院退休教师沈洪保为他们讲授中国古典文学。
这段时间,徐素容很忙碌,除了举办各种吟诵活动,应一些学校和团体的邀请,为他们培训师资和学员,她还在忙着做两件事:一件是学习前期采录到的方言吟诵,并把温州的调转换为普通话吟诵。因为“这项工作广东省已经完成,他们早在两三年前就推广吟诵,吟诵已经渐渐回到广东的教育系统中”,让素容欣喜的是,温州也已经有几所学校有意向把吟诵纳入到教学体系。
同时,她还和温州大学的杨小敏老师合作,申报了市级课题《温州话诗词吟诵的整理和恢复研究》,今年8月被批准立项,将于明年4月结题。在温大教唐诗宋词的杨小敏说:“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吟诵特别是方言吟诵虽然已经远离生活,却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08年,常州话吟诵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温州话属于中古音,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入声字,被称为唐宋语音的‘活化石’,因此,温州话吟诵极具学术研究价值。通过我们的这项课题研究,希望能为传承发扬温州话吟诵尽点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