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车小子”到“青灯先生”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1-19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5

他走遍全国各地,带回两万余盏古灯,意欲在家乡瓯海开办一个灯文化博物馆。

年仅32岁的张金成踏上了另一条追梦之旅——

周吉敏

“青灯有味似儿时”,“诗尽灯残天未明”,“醉里挑灯看剑”,“深夜千帐灯”,“待把相思灯下诉”……灯光照亮了人类的文明史,也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张金成对古灯情有独钟,自号青灯先生,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走遍全国各地,寻访古灯。如今已收集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古灯二万余盏。他试图点亮中国古灯绚烂的人文光辉,为家乡建一座灯文化博物馆,让今人后人从这些千年古灯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延续,了解中华文明的进步。这个梦想,比他当初骑着单车挑战世界吉尼斯登顶88层的上海金茂大厦更艰辛,但他依然执着。如今,他的梦想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在实施中。

在青灯先生的青灯书屋里,点一盏青灯,在如豆的灯火中,听他讲讲他与古灯的缘分和传奇吧!

高原训练与古灯结缘

青灯下,回忆往事,岁月是如歌的行板,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曲折都化作轻曼舒展的音符缓缓流淌。与古灯的结缘,应该回溯到张金成极限单车运动生涯的时代。

张金成自幼与单车为朋,可以说是天赋异禀,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却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多次斩获全国大大小小极限自行车比赛的冠军,特招进了省队,直接转正式,是浙江籍第一个山地小轮车职业运动员。

人世间的缘分总是冥冥中安排。那时,张金成每年的冬季和春季都会在云贵高原进行极限运动训练。接待他的住家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屋内有许多藏品摆设,而且常有业内人士前来探访,交流收藏心得。有意无意间的熏陶,使张金成逐渐对收藏有了兴致。

或许是由于温州人与生俱来的生意头脑,17岁的张金成在训练之余,就在当地的集市上用自己的零花钱收集了一些玉器、古币、油灯等古物,一些留着自己欣赏,一些转手卖给别人。其间的小盈利让他沾沾自喜。张金成说,这感觉就像自己童年在夜阑人静的时候,用绳子绑一块吸铁石,拖过老家屋后长长的小溪,吸上银光闪闪的硬币一样的高兴。

慢慢地,张金成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很多油灯。他记得收藏的第一盏油灯是清代的瓷质莲花佛灯。那天在当地白族“三月三”集市上,第一眼看到这盏灯时,就被黑黑的油垢中泛出光泽的釉色所吸引。这盏油灯的顶部外围呈莲瓣形状,内里是圆盘造型,用于储油。底部是古代高足杯造型,整体双色,上面是淡淡的蓝绿色,底部为酱釉色,透出古雅神秘的气韵。看着这盏佛灯,张金成的心变得虔诚而安静。后来他一碰到油灯就买进。如今,这盏佛灯依然留在他身边。

收藏给张金成枯燥艰苦的高原训练生活带来乐趣,也给他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他发现,全国从事收藏的人很多,但真正专门从事某一类文物研究整理的却很少,大多数人是什么东西赚钱去做什么。他开始思考选择一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进行搜集整理。他把手中的藏品梳理了一下,觉得油灯收藏很有意义,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去收集古灯。

2006年对于张金成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12月31日,张金成挑战世界吉尼斯成功登顶上海88层金茂大厦,成为世界纪录创造者,他在此次活动中骑的小轮车,跟江泽民的题名、姚明的球衣一起,被永久收藏在顶层观光区。中国邮政为他发了一套个人纪念邮票。时隔一年,2007年12月31日,他又接受两位国外顶尖的障碍单车运动员的挑战,骑单车率先登顶上海金茂大厦,同时刷新了多项吉尼斯纪录。为自己的运动生涯写下最辉煌的一笔。

就在事业的巅峰时刻,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这个“单车小子”竟然谢绝一切商业表演和比赛,在大众的视线中消失,给体育界和世人留下一个难以猜测的谜。那年他28岁。

2008年8月,当人们重新看到他时,他已经是瓯海南白象农家小院里一位极具西藏高原风的“青灯先生”——一副宽架的眼镜、一下巴的胡子,一脸爽朗温暖的笑容,一身黝黑的肤色,一袭麻布长裤和斜襟短褂,在自己的油灯小展馆里为客人热情讲解古灯的故事。

年轻的张金成封存自己运动生涯的荣耀和辉煌,转而努力擦亮中国古灯封存的人文光辉,这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大智慧。张金成说,这是自己人生的另一个梦想,这条路比极限单车运动更寂寞,更艰辛,付出得更多,但是有意义,很值得。

灯痴与灯说不完的故事

说张金成乃一“灯痴”,不为过也!

且不说他在体育事业的巅峰时刻转身去从事古灯收集这样“不合常理的事”,在收集古灯过程中发生的“奇闻趣事”更是一箩筐。灯痴的那些灯事,听听会让人感动。

先说说他上当受骗的事。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任何行业入门都要交学费,入收藏这一行,免不了上当受骗,鉴别真假还得靠经验积累。张金成说,那段时间,买十回,只有三回是对的。但他没有气馁。

2003年,张金成第一次大量收集钱币、古灯等。卖家是一位认识许久,关系如邻居般的老人家。因为相信对方,他收了很多东西,之后,老人不见了,他才知上当受骗了。这笔学费不便宜,整整20万元!冬训的赞助费全交了学费。

说起这事,张金成笑笑,这是收藏的必经之路,至少认识了假货,收获也不少。

再说说他没钱吃饭的事。

有一次张金成到四川去收集油灯,跑了一天,又累又饿,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跑进一家面馆叫了一碗面就吃。吃完摸摸口袋,发现里头空空如也,才想起刚才回来的路上,碰见一盏油灯,很是中意,但是卖主死活不肯卖,他费尽口舌,软磨硬施,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才捧回了那盏油灯,这下,连面钱都没了。店家看到他脏兮兮的,又没钱,以为是吃白食的,态度很恶劣。最后,他打电话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才解了围。

前不久,他到瑞安去收油灯,回来车开到西山,不动了,一看是没油了,摸摸身上,钱都买灯买完了,只好打电话叫妈妈送钱过来。像这样半路请救星的事,对张金成来说是常事。他说,自己常常身无分文,因为一看到中意的东西,总是忍不住倾囊而出。

2007年的一天,他从一个上海人手里发现了一张1924年产的温州光明火柴厂的“十文”牌火柴标。“十文”牌,是当时十盒火柴绑在一起卖十文钱而得名的。小小火柴标,却是温州“光明之路”的重要物证。张金成三番五次上门去求购,但都无果。他理解这些藏品是收藏家40年的心血,不在乎钱,只在乎意义。后来,张金成只要有机会去上海都会带一些温州特产去看望他,跟他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2010年,终于感动了这位收藏家,把自己珍藏的这枚“十文”单子送给了他。这位收藏家对张金成说,这张火柴标放在你那儿,意义更重大,对它而言是个好归宿,我也放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当时张金成正在四川收集古灯,他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5月10日,他从云南到四川成都,一路收集古灯。他已经跟人约好,准备11日去汶川看一些油灯。临近中午,他忽然感觉内心非常烦躁,坐立不安。下午,竟然迷迷糊糊背着大包小包,去汽车站买了去重庆的车票,傍晚的时候到了重庆。张金成是从来不失约的。12日一早起来,感觉人很疲惫了,午后就到重庆市中心的一家足浴馆做足浴。刚脱了鞋子,就感觉房子在摇晃,屋里的东西都往下掉,他光脚跑到走廊上一看,一个人影都没有了。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地震了,赶紧往外跑。一想不行,两大袋的油灯还在里头呢,又折回去,背起油灯就拼命往外跑。这时天花板已经在开裂,跑到大街上已经是密密麻麻的人和车,他赶紧往人少的地方跑,叫了一辆摩托车迅速赶到机场,幸运地坐上当天唯一一班开往温州的飞机。那场巨大的天灾,却让他和藏品之间多了一层生死难舍的情缘。

张金成收集了两万余盏油灯,就有两万多个故事。张金成乐呵呵地讲着,眼睛闪烁着光,我可以感受到他传递给我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激情。但我在回味之余,却在他的快乐中呡出丝丝艰辛来。这份不计辛劳的快乐令人动容。

张金成说,这些古灯或深埋泥土千年,或被弃之黑暗角落蒙垢,或辗转人手,才跟他相遇。而他更是踏遍千山万水去寻觅它们,这是一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缘分。只要碰到油灯,他一定要千方百计带回来。

借一亩方田建古灯博物馆

短短几年间,张金成已经把两万多盏流散在各地的古灯“带回来”了,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在全国也很难找到第二个人。

张金成有一个梦想:要给这些古灯一个好的归宿,希望在家乡瓯海开办一个灯文化博物馆,让每位走进这座博物馆的人,都能欣赏到古灯璀璨的芳华,了解中国灯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说,在古代灯具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这些能侥幸留存下来的,曾经照耀古人的器物,就是文明的物证了。不能让它们再流散!

张金成一直在为这个梦想而努力。当年他放下极限单车的辉煌成就,怀揣着这个梦想直奔家乡而来。2008年,他从别人手里转租了濒临破产的南白象农家小院餐馆。这个小小的院落成了张金成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地方。

农家小院是一间闹中取静的临湖小筑。青砖黑瓦,乡村味浓,临窗可见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和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入得小院,如入世外桃源般的闲适宁静。这里一半被张金成辟为农家小菜馆,一半是古灯小展馆和青灯书屋。张金成在这里一边经营农家菜,一边收集整理古灯,以农家菜馆微薄的收入来供养古灯管理和日常的开支。平时他自己很是节约,不吸烟、不喝酒,不应酬,没有穿过名牌衣服,那一身的麻布粗衣,也是自己扯布叫当地裁缝做的。他说,这样的衣服简单舒适,又方便做事情,还环保。能节省的钱尽量节省下来收油灯。

借一亩方田,苦心经营自己的梦想,真的用心良苦!

随着手上油灯藏品不断增多,农家小院这个小小的展馆根本无法容下两万多盏古灯。那些堆在仓库里、不见天日的古灯,让张金成看了内心愧疚,感觉自己对不起这些古灯。他日思夜想要给古灯找个好归宿。由于张金成收集古灯在全国闻名,很多地方找他洽谈,承诺帮助他建灯文化博物馆。四川建川博物馆馆长、汶川地震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更是热情邀请他前往四川建馆,答应无偿提供20亩地给他建中国灯文化博物馆。

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张金成动心了,几夜辗转反侧,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婉谢了这些热心人,依然决定还是把灯文化博物馆建在自己的家乡瓯海,就建在农家小院后面的湖边。虽然会有很多困难,但他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根在瓯海,把这些宝贝留住家乡的土地上,更有意义。

幸运的是,张金成的这个想法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瓯海区政府日前已委托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农家小院沿湖一带进行规划设计,这里的百余亩地块上将建成一个大型的博物教育主题园区。

在建设意向图上,笔者欣喜地看到,这个博物教育主题园区除了灯文化博物馆外,还有温州塘河文化生活馆、温州石雕造像馆、温州老行当体验馆、温州瓯窑博物馆等5大主题馆和一个青灯书院,以及水上戏台、桂花园、环湖石堤、园林步道等配套设施。

张金成说,我要把我这些年收集的物品都放在这里,让这里形成一个博物馆聚落,发挥博物教育的作用,人们走进这些主题馆,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和欣赏,青灯书院则专门为大家提供展馆内博物的资料,供人查阅学习研究。

在张金成的设想里,这五个主题馆建成后都要免费对外开放。而这些藏品,在自己身后,将无偿捐赠给社会。与大家共同享受人类的文化财富,这就是他收藏的初衷。他说,相对这些藏品而言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能在它们身旁做短暂的停留,我们就是幸运的人。人其实就像灯一样,从燃烧到熄灭,照亮别人才是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