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结合,开创舆论监督“温州模式”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1-1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在温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和大力推动下,这支由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联合组建的监督团,借助党委政府大刀阔斧整弊政、大张旗鼓推改革的东风,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创新舆论监督手段,推出一系列现场督查行动和特别直播节目,搭建了媒体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水乳相融”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监督内容上,实现了党委政府工作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在监督方式上,实现了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相结合;在监督成效上,实现了引导舆论与推进工作进度相结合,开创出了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

据统计,今年以来,市民监督团开展了535次监督活动,参与人数达9600多人次,形成了“有困难找市民监督团”与“人人支持、配合市民监督团监督”的良性互动局面,取得显著的社会成效。

创新理念,

搭建监督新平台

——实现中心工作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

舆论监督是一种受之于众的社会监督形式。由于这种监督方式的公开性,往往会产生一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代替的特殊效应。因此,近年来舆论监督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和思考的热点,被看作是:增强媒介权威的关键、推动社会发展的利器和正确决策举措的先导。

2010年底,温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六城联创”,并在之后推出了“破难攻坚大行动”等举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是民生热点问题,既离不开各责任部门通力协作,更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监督。那么,该怎样建立起一种广泛的监督体系呢?

为此,在温州市委宣传部的牵头指导下,温州两大媒体集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打破了传统的“跟着部门走”的报道思路,整合了报纸、网络、电视等多个媒体形态,开始搭建一个舆论监督的全新平台——市民监督团。同时通过各大媒体向全社会征集监督团成员。截至今年9月底,市民监督团的成员也从当初的千人扩展成现在的41个监督分团(分队)6000多人,成员来自社会各界,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单位员工、社区干部、律师、私营企业主、大学生、热心网友等,现已成为温州一支重要的民间舆论监督力量。

市民监督团作为一个全新的监督平台,以“促进政府工作、解决百姓困难”为宗旨,我们的监督内容既有市领导根据近期的工作重点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点题的,也有我们监督员根据当前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自己报题选题的,两者相结合的选题模式有效保证了我们监督内容的覆盖面和科学性。

监督团根据记者和市民监督员事先调查的线索,确定监督主题并上报宣传部。随后,组织市民监督团开展现场调查取证,由市民监督员当面询问职能部门,从多个角度分析症结,提出治理建议。而在相关媒体上,则通过专栏专版、综述报道、现场直播、组织回访、记者评论等方式,进行充分报道,从而,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仅今年3月以来,市民监督团就围绕实体经济振兴、项目建设攻坚、土地开发提速利用提效、城中村改造、违法建筑拆除、市区交通通畅、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活动主题,开展市民监督活动150多次,推出市民监督类专栏30多个,专版60余个,刊发舆论监督报道500多篇。监督团聚集民间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探索舆论监督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被群众称为温州转型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队伍。

探索路径,

激发监督新活力

——实现部门政情与百姓民意有机结合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当下中国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党台等“主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

可以说,媒体和民间两个舆论场有分歧的一面,但也有交集之处——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就是新时期媒体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共同的努力方向。所以,民间舆论场与媒体舆论场并非隔膜隔阂、独立独行,而是可以交流交接、融通融合。但这种融合不能坐等其成,需要主动接轨、积极打通。而温州的市民监督团就是对打通两大舆论场所进行的一次探索,而这样的探索可以说激发出了舆论监督全新的活力,实现了部门政情与百姓民意的有机结合。

从民间舆论场而言,市民监督团在老百姓中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监督员来自不同地域(全市各县市区)、不同年龄段(下到大中学生、上到退休老人)、不同社会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务员、新温州人等)。而且市民监督员本身来自群众,能更多地听到普通市民的心声,发表的“草根”言论更加通俗易懂,容易同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从媒体舆论场而言,报纸和广电两大集团的加入,涵盖了温州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使得监督活动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比如今年4月,在温州本地论坛和微博上传出这样一个消息,在苍南当地最高档的小区之一的怡和城市家园,自2007年交付至今,顶楼违建却愈演愈烈。更令人意外的是,现已查明的80多处违建中,党员干部搭建的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中也有当地“四套班子”的身影。这一消息最初在网络传播,但是随着各种评论和以讹传讹消息的加入,事情被歪曲和扩大了。

于是,市民监督团开始介入调查,经过两天时间的深入了解,在报纸上刊发了《苍南灵溪一高档小区“猛刮”顶楼违建风,有住户认为某些人的“特殊身份”阻碍拆违——党员干部违建 难道就能屹立不倒?》一文,并进行了跟踪报道。随后,各家报社、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全面跟进,对违建一事进行曝光,同时也向社会权威发布,苍南县委县政府和纪委对于拆违的坚决态度:对限期内未自拆的领导干部予以停职,超出限期10天仍未自拆的予以免职。15天后,记者与市民监督团一起回访该小区,发现小区的违建已全部开始自行拆除。可以说,这一监督案例充分展示了媒体舆论和民间舆论共同的作用,也受到了广大市民、网民的充分好评。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以往我们单纯的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都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单纯的媒体监督使媒体面临的压力过大,而单纯的群众监督则难以形成强大的声势来推动问题的解决。而通过市民监督团这支队伍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市民是监督的主体,既体现了监督的群众基础又减轻了媒体的压力;另一方面媒体的宣传报道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市民监督团这支队伍,使监督成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追求实效,

延展监督新张力

——实现引导舆论与推进工作有机结合

推进舆论监督报道,新闻媒体难免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阻力,再加上舆论监督毕竟只有舆论上的影响力,而无执法意义上的制裁性和强制力,对于事件的报道如果不能引起一级政府或者部门的重视,往往就难以直接解决问题。

而“市民监督团”把监督主体从媒体自身延伸到市民群众,增强了主体力量和监督分量。同时,不仅仅在舆论上进行引导,同时还把解决问题作为监督行动追求的必然目标,通过多个新闻媒介与群众的联动,声势浩大,威慑力强,实现了引导舆论与推进工作进度相结合,进一步延展监督新张力,起到了1+1>2的效果,很多老大难问题在强大的舆论攻势前得以迎刃而解。

比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景区内有一座“难啃”的黑砖窑,在建成的五年多时间里,虽屡经拆除,却越建越大,从最初的1900平方米扩展到6000多平方米。乐清当地数家媒体先后进行曝光但一直效果不佳,还几次发生窑主暴力阻拦记者、抢夺摄像器材的恶性事件。2011年6月间,“市民监督团”两次到现场调查并问责当地政府部门,引起高度重视,最终导致这座顽固的黑砖窑于6月23日被强制爆破拆除。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瓯江路“中梗阻” 为何半年不愈?》责任部门的回答竟然是:“我们尽量抓紧吧。”这一回答引来社会的不满。次日,本次监督活动继续配发评论文章《有一种推托叫“尽量”》,让责任单位低下了头。《“断头”营楼路争取年底打通》见报后,在市民监督团一再关注和监督下,双屿街道副主任郭炳长表示,年底有希望让营楼路通到鹿城路;鹿城区七都街道“千亩征地”重点工程项目启动6年未开工,在市民监督团的意见和建议下,七都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叶庆国表示,街道近日发出最后通牒,督促其配合拆违工作,否则将于本月底前实施强拆。

据不完全统计,市民监督团成立以来,督查的各项工作中,85%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正在解决。正是因为有了市民监督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监督精神,许多搁置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市民监督团帮助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有效开展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知名度,使之成为温州家喻户晓的舆论监督品牌。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多次在大会上称赞媒体组织的市民监督团活动:“你们的笔头胜过榔头,摄像机胜过推土机,接受监督,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最好的监督就是人民群众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