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折翼天使一个金色童年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1-0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4

“龙龙,老师教过很多次了,该怎么系鞋带呢?”

12岁的男孩龙龙,抬头看了看老师潘燕美,又低头看了看鞋子,憨憨地笑了。系鞋带这样的简单动作,龙龙做起来却很难。

这时,姐姐飞飞听到了老师的话,赶紧跑过来,帮弟弟系上鞋带。

美丽的乡村女教师潘燕美鼓励道:“飞飞真棒,龙龙要向姐姐学习哦。”

然后,三个人一起往资源教室走去……

大山深处,层峦叠嶂的楠溪江源头,坐落着一所乡村学校,永嘉县岩坦镇张溪境内18个行政村的孩子都要来这所学校就读。出生于1981年的小学教师潘燕美,已经在张溪学校里度过了12个年头。而她,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听障、智障、盲童等残障学生。目前,张溪学校有残障学生22名,其中低视力2人,脑瘫2人,智障18人。而潘燕美,成了这22名学生在学校最亲近的人。2008年,张溪学校推出了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概念,一直任教小学语文的潘燕美主动担负起了这些特殊孩子的教育任务。

她说:“我要让身边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金色童年。”一句承诺,让她执着至今。

“每个孩子都懂爱”

2004年9月,新学期开学,班级里来了一位叫陈交弟的新同学。女孩子已经12岁了,却头发凌乱、衣着不整,神情有些异样。

潘燕美当时担任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得知女孩因为小时候的一次高烧没有及时就医,结果变成了智障。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交弟一直由奶奶带大,在张溪租了一间简陋的民房租住,方便接送小孩往返学校。

潘燕美还记得,张溪学校每年都会有十几个类似陈交弟这样的几个孩子进校就读,老师们也都习以为常。但是陈交弟初入教室的时候并不安分,常常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她就会自顾自拍桌子,或者兴奋地大叫。而每当她表现出这种行为的时候,同学们总会看着她嘲笑。面对同学们的嘲笑,陈交弟又会变得更加不安分。

第一节课后,潘燕美就把陈交弟单独叫了过来,就像面对幼儿园小朋友一样耐心地跟她交流,跟她说,上课表现好了,老师就会有奖励。之后,她又把带头嘲笑陈交弟的几个同学叫过来谈心,告诉他们说陈交弟是他们的同学,只是有些特殊,大家一定要相互关爱,不要歧视她。

渐渐的,陈交弟发现,只要她上课表现好了,潘老师就会给她竖起大拇指,或者课后给自己一些小礼物作为奖励。没过几天,她的表现果然就有了进步。到了期中的一天上午,潘燕美课后看着一帮孩子在玩耍,陈交弟突然跑上来抱着她说:“老师,我爱你!我想当班长!”

长时间的接触,潘燕美知道陈交弟的智力水平也许只有4-6岁左右,但是没想到自己平时对她的特殊照顾竟然能换来这个孩子的一句“我爱你”,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平日里在交弟身上的用心都有了回报:“每个孩子都懂爱,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于是潘燕美笑着承诺说,只要交弟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让她当上班长。

2005年年初,新学期开始了。潘燕美一进教室就开始检查孩子们的寒假作业,结果她发现一个原来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有一篇需要背诵的课文居然没有背下来,于是叫这个男孩站起来读一遍课文。结果陈交弟出乎大家的意料,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背起了课文,虽然并不流利,却把整篇课文都背了下来。潘燕美兴奋地带头为陈交弟鼓起了掌。在潘燕美看来,孩子们的一点点进步,都是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虽然交弟不一定理解她所读文字的含义,但是付出的努力一定是比别人更多的。当天放学后,潘燕美随交弟去她家里做家访。那是一间相当破旧的民房,简陋的木板床,几乎该被淘汰的电饭锅。交弟的奶奶是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了,奶奶对潘燕美说,交弟回家常常会跟她说上学的情景,她总是说:“以前的老师很凶,不好。潘老师很好。”潘燕美趁机耐心地对老人说,交弟在学校是个乖孩子,但是为了她以后的习惯养成,最好送到特殊学校,毕竟,张溪学校没有特地的场所和老师把生活习惯教授给这样的孩子。

因为学校每年都有类似交弟这样的孩子,且为数不少,2008年,张溪学校校长张连光决定在校内推行残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当时,张溪学校还是全市为数不多的首批几个“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之一。因为带过像交弟这样的学生,潘燕美一直认为残障儿童虽然智力不如普通孩子,但是他们对于爱、对于感恩这些情感的认识,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而且他们应该得到更好更多的关爱。于是,潘燕美自告奋勇担任了该校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主要负责人。而在那一年,陈交弟终于被妈妈送进了温州市特殊学校。交弟还常常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她自己在新学校的学习情况,说自己很快乐。“大概是因为在那里没有歧视,而且大家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吧。”潘燕美说。

“我就是他们的妈妈”

张溪学校是个九年制学校,共有500多名学生。校门口面对着大山,一条清澈的大溪从山脚哗哗流过。2010年,学校把其中一幢三层建筑楼改建成了资源教室,这里原本是教师宿舍。资源教室,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们用来培训智障儿童的,其中的体育室、图书馆之类的教室归全校学生共用。而资源教室建成之后,老师们都租住到了校外。

潘燕美第一次在资源教室上课是在2010年9月。她为了做好“随班就读”工作,把更多的关爱奉献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她辞去了班主任的工作,将课余时间全部投入了这里。那一堂课,她把学校里的八九名残障学生都聚集在教室里,教他们画画。这是她第一次一下子面对这么多智障学生,这多少让她有点措手不及。他们接受能力甚至超出了她的预期,有的孩子根本不想动笔,有的孩子害怕画画,还有的孩子干脆一动不动,毫无表情。还好,她此前已经做好了预案,想到这些孩子都喜欢吃零食,于是课前她提了一大袋零食放在讲桌前面。只要看到哪个孩子用心下笔,她就拿出零食来激励。如此慢慢地,花了两节课时间,孩子们才慢慢有了秩序。

美术课上有一件事情让潘燕美印象深刻。当时,她教孩子们画一朵花。害羞的龙龙花了一节课时间终于把一朵七歪八扭的花画下来了。为了让龙龙树立信心,获得同伴的鼓励,潘燕美极力劝说龙龙上台展示。在潘燕美像鼓励幼儿园孩子一样的耐心鼓励下,龙龙终于犹豫着站起来,慢吞吞地迈开步子。然而龙龙抬脚的瞬间,一不小心,脚下打滑。龙龙的身体本来就不大灵活,这是潘燕美在平时的康复训练中就知道的。潘燕美赶紧伸手过去扶。就在她低头的那一瞬间,她看到了龙龙脚上的鞋子。那是一双旧雨鞋,已经看不出原有的色彩,一看样式就知道应该是他妈妈穿过的。潘燕美的心,一下子就有了疼痛的感觉,不禁潸然泪下。她说,这些孩子由于家贫,本来就缺少关爱,又是智障,为了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潘燕美忍着泪水,扶着龙龙上了讲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又扶着龙龙回位子坐下。

课后,潘燕美马上去街上买了一双新鞋,送到龙龙家中。龙龙和飞飞姐弟一家就住在学校对面的山脚下,父母都是智障,由于遗传,姐弟俩一出生就是智障。他们的家就孤独地建在山脚下,看上去与世隔绝。

日复一日的相处,潘燕美成了龙龙和飞飞姐弟最亲近的人。

龙龙的姐姐飞飞,两年前就已经是个13岁的女孩了,女性的生理发育期已经到来。由于母亲也有智力问题,无法指导孩子,懵懂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有一天,上完课,目送孩子们一个个离开,潘燕美独自在教室里做着整理总结工作。这时候,她发现飞飞的凳子红了一片。她拿了抹布,把凳子擦干净。又寻了一个适当的时机,去飞飞家里,告知情况,并送上了护理用品。“这种事情,我也很难为情。但是,在那些孩子们心目中,我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妈妈。”

“上天给他们开了一扇窗”

11月1日早上,潘燕美给“随班就读”的几个孩子上感觉统合训练课,培养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课前,她特地跑到几个教室把飞飞姐弟、富昌兵等几个需要加强这方面训练的孩子叫了出来。资源教室是这里的残障儿童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的潘老师会耐心地带他们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孩子们身体有残疾,坚持做感觉统合训练,可以锻炼他的行动能力和平衡感。教室里还安置了滑梯、平衡木、圆筒吊缆等专业器材,并刷上鲜艳的颜色。这是学校给残障孩子另开的“小灶”:学习生活技能、开展康复训练。

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看似简单的系鞋带,潘燕美却花了不少心思。孩子们今天记住了,明天又会忘记。为了强化孩子们的记忆,潘燕美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她想到了利用儿歌帮助孩子们强化记忆:“两条绳,交个叉,绕一圈,拉;变成两只小耳朵。交个叉,绕一圈,拉……”由于大家在资源教室里练习,是脱了鞋子进去的,那一股股臭味差点让她吐了出来。但是,看着孩子们在鞋上津津有味地反复练习,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让她笑开了。

“随班就读”到底路在何方?在温州,没有一个经验可供参考。近两年,潘燕美上网查资料,远赴天津、杭州考察取经,参加各类培训。回来后,潘燕美在教室里增设兴趣运动区、技能操作区、生活体验区、爱心辅读区等等。以“大课堂”和“小课堂”两条主线进行教学,“大课堂”是任课老师指导孩子们的学业,手把手教,一对一指导;“小课堂”则由潘燕美直接负责,组织学生上兴趣课、为孩子编织雨鞋、添置洗漱用品、举办亲子活动……

最近两年,去超市练习购物是“随班就读”孩子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之一。那是潘燕美为了让他们学会从1-10的数字想出来的办法。当她把带领智障儿童进超市购物的想法向当地的张溪供销超市老板提出来的时候,这位老板在惊讶之余,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9月的一天上午,潘燕美自己拿出了一笔钱带领孩子们去了超市,十几个孩子蜂拥着进了超市,对着货架上的零食挑了又挑,唯独成文、成武兄弟一脸茫然地站在超市门口。在潘燕美的耐心询问下才得知,这两个12岁的孩子从来没进过超市,根本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潘燕美只好领着兄弟俩一一为他们挑选各自喜欢的零食。

看到这个瘦弱的年轻女教师带着一大帮智障儿童在收银台前一一结账,其中甚至有不少孩子对纸币上的数字都不能识别,超市老板也感动地过来帮忙,耐心一一教孩子们认识纸币金额。

而今年以来,潘燕美更是把心思聚焦到了提高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上。她看到张溪当地很多家庭都进行穿节日彩灯的来料加工,于是她突发奇想,去村里向一户村民讨教彩灯的制作方法。回来后,她在资源教室开设了节日灯兴趣班。这时她才发现,飞飞姐弟俩对此颇有兴趣,而且穿灯的速度和准确率都超过了普通人。如此一来,学校专门划出了部分资金购买来料,穿灯所得钱款划归学生所有。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零花钱,又能减少家庭压力,对很多智障儿童来说都乐此不疲。而对潘燕美来说,她也通过这样的课堂对孩子们的协调性进行了很好的训练。

“上天关闭了他们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但是一定给他们开了一扇窗。”潘燕美说。眼下,潘燕美考虑着,也许等这些孩子们长大了,这种节日灯就不流行了。但是孩子们长大了总得谋生,于是她又开始坐下来琢磨教他们制作一种安装螺丝的新手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