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关爱·寻访最需帮助的老人”>>>
本报记者 王莉莉 文 杨冰杰 摄
等你老了,你想怎样度过人生的最后一程?悠然南山下,洒脱诗酒人生?…… 你所想的暮年之乐,这些老人,无从拥有。
生活艰辛,压弯了他们的背脊;贫病交加,夺去了他们的欢愉……被风霜迷灰的眼睛里,他们瞧得见困苦,看不到幸福。
“子欲养而亲不待”,家中的老人们,用他们的人生换来了你的人生,请你珍惜、关爱他们,不要等失去再来悔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每一位老人,我们所享有的现在,是他们付出的过往,请给予他们一样的关怀。
周孔茂老人
平阳县鳌江镇塘中村人,90岁,眼盲耳聋,住在临时搭建的瓦房里。
村里一排民房的角落里,一个依墙角搭建起来的20平方米的小瓦房,就是周孔茂老人和他老伴的家,如果没有人带路,很难找到这儿。11年前,他们在山上的老土房被台风连墙拔起,无处可归,只好在村里人的屋子旁搭起这么个“临时住所”,这一住,就是十来年。
周老人是位老党员,当年桥墩水库建设时,他曾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前去“支援”,在那里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因为政策原因,老人退休回村后没有退休金,家里的地早已荒废,也干不动了,就此没了收入。儿子年纪大了,身有残疾,日子过得苦哈哈,顾不上老父老母;女儿外嫁,只能偶尔探访,无法长期照料。
周老耄耋之年,虽没有大病,但衰老的身体已处处不听使唤。“眼睛早些年就已经看不见了,现在耳朵也听不到了。”看老人呆坐在门前一把小藤椅上,想与老人说说话,却被邻居告知他眼盲耳聋多年,如今每天的生活不是躺在床上,就是拉把椅子在门口坐上半天。
“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真能实现的话,老人晚年生活或许会轻松一些。
孙美红老人
平阳县鳌江镇联南村人,64岁,患尿毒症4年,每周需血透一次。
一条老长凳,一把铁镰刀,一个单薄的身形被秋日阳光复写在地上——山脚下的老土木房前,孙美红老人正一片一片劈斩下老伴从山上挖来的草木根,把它们晾晒在堂前空地上。冷空气降临前夕,山风刮着有点凉,老人消瘦的脸被吹得愈发苍白。那些在外人看来不过是残叶树渣的东西,是当地流传的土方草药,也是两位老人唯一的经济来源。
老人说,她喜欢这样大太阳、大风吹的日子,这样草药干得特别快。运气好的话,今天晒的这些,过几天能去市集换来两三百元,可以买一个月的米粮。
老人患尿毒症已有四年,每周要花2300元去县城医院做血透来维持生命。家里早已家徒四壁,外嫁的女儿家里亦是捉襟见肘,无法顾及二老,老伴又腿有残疾,行动不方便,两位老人没有其他谋生途径,只能挖山草药卖。
他们没有低保,卖草药的一点钱要一分要掰作两分花。“一般不买菜,自己种一点吃吃,能省就省。”老人的餐桌上,午饭配菜是一碟烧得发黄的菜心,和一碗已吃了快一个星期的咸鱼,还有几个柿子,是老人从别人家的柿子树下捡回来的,已经开始发霉长斑。“被鸟啄下来的,挖掉烂的还能吃的。”老人还是舍不得扔。
村里的老人都很简单,不求照料,只不过想腹饱衣暖,痛时能治病,足矣。简单的要求,却最难实现。
陈光亮老人
平阳县鳌江镇环溪村,79岁,劳累积损致使脊椎侧弯,患白内障无钱手术,还要照顾一双孙女孙子。
“鞠躬尽瘁”,这或许是用来形容陈光亮老人最好的词汇。八十岁,本应该是“功成身退”,含饴弄孙的年龄,但对他来说,抚养的负担却不知何时是个头。
陈老人育有一子三女,连拉带扯好不容易把他们养大,看着他们嫁人、娶妻、生儿养女,却无法享受“多子多福”。8年前,他的独子因病过世,媳妇随后弃家远走,留下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女。随后,三女之中家境较好的二女,也患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不仅在心理上接连打击二老,也使他们顿失所依。
为了两个孙儿,这些年陈光亮老人仍坚持下地干活。现在,他的孙女已16岁,孙子14岁,正是处处要用钱的年纪,但老人早已干不动,长年辛劳积累压弯了他的腰,使他无法站直。前些天,他去地里干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些天肋骨一直隐隐作痛,他怕花钱不敢去医院,只买些便宜的膏药贴着。
村里人同情他年老负重,常接济帮忙,农忙时节还轮流帮他收割稻谷,甚至两个孩子每年学费,都是乡亲们凑起来的。
“我老了,干不动了,少吃点受点苦没关系,但两个小的怎么办呢?”这压在肩头的重担,比任何病痛更使老人喘不过气来。
此外,志愿者、热心读者来电为本报提供贫困老人线索:
魏其戌老人,平阳县水头镇闹村社区尚南村,79岁,与其老伴没有依靠,仅凭低保度日;
林美云老人,平阳县鳌江镇联南村,78岁,患多种疾病无钱医治,无房居住;
陈洪棕老人,平阳县鳌江镇顺利村,80岁,特困家庭,一家3口仅靠次子低保生活;
周月莲老人,平阳县钱仓包田村,72岁,老年丧夫丧子,孤寡,无收入无劳动力。
这些老人同样需要关注。如果你想帮助这些老人,或者提供线索,请联系本报“党报热线”8886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