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其实是品人生

来源:温州日报 2012-10-15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4

9月16日,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袁腾飞应温州市少儿图书馆新雨讲坛邀请,在我市东南剧院举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公益讲座。

袁腾飞善于以灵活多变的语言风格,讲述海量历史文化知识。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两宋风云》,出版图书《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两宋风云》《塞北三朝》《这个历史挺靠谱》。

袁腾飞 主讲 李艺 整理

我是第二次到温州了,第一次大概是三年前。这个城市的发展实际上跟国家的发展是很相似的,从外观上看改变比较大。

然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是不是应该考虑,我们从哪儿来,我们要向哪儿去,我们能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些什么东西?在新的世纪,什么能代表中国?中国应该向世界呈现什么?或者讲应该奉献什么?

“有影响力的大国,

应该输出自己的思想”

考虑什么东西能代表中国之前,我们先反过来想一想,什么能代表美国?

一般人是通过什么了解美国的呢?通过迪斯尼、好莱坞、肯德基、麦当劳等。这些其实都是美国输出的美式文化。一个国家最有生命力的正是文化和文明。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到欧洲、美国一看,会发现有些地方还不如上海发达。但是我认为,不能只用繁荣的物质代表中国形象,实际上,这些也代表不了。比如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来北京后,他要抽出半天时间参观一下,一般参观什么地方呢?长城、故宫。在这些地方他看的是什么?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独特文化遗产。

再比如1910年以前,李氏朝鲜王朝统治时期,官府的文书、档案、考试、文人之间的书信往来都是用汉字。中韩建交20年纪念活动,我亲眼看到了朝鲜人的墓志铭上最后落款纪年是:皇明崇祯甲申后八十七年。明朝皇帝崇祯统治的最后一年就是甲申年,甲申后八十七年,相当于中国清朝雍正年间,此时明朝已经在中国没了多年,可是朝鲜依然用大明的年号。对于亡了国的明朝如此一往情深,为什么?因为他们和明朝有深深的思想、文化认同。

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物质比较充盈的情况下,最能代表中国的应该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应该输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人类的美德都是共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也符合普世价值。人类的美德都是共通的。

传统文化中最受人诟病的,莫过于宋朝时期产生的理学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有没有钳制人的地方?有啊, “三纲”已不合乎时代的要求,但是“五常”哪儿钳制你了?你不应该适当地被钳制吗?一个人如果不懂仁义礼智信,不懂温良恭俭让,那就会出现俩人在瑞士的航班上打架这种事,这趟航班飞到莫斯科了又被迫折返,这得造成多大损失?先不说丢国家的脸,给每个乘客造成的损失多大?

没有仁义礼智信,不懂温良恭俭让,我可以说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一个衣冠禽兽。

再说“四德”——德、容、言、功,我个人感觉,有什么错啊?谁家选媳妇不是这个标准?中国人这样,美国人这样,阿凡达也这样。品德要高尚,仪容要端庄,在家孝敬父母,嫁人后勤俭持家。满嘴“他妈的”你喜欢?会给你缝扣子会给你做饭你不要?遵守“四德”的女孩,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好女孩。

“爱看历史书的人

一般想得比较开”

学历史的人、爱看历史书的人,一般想得比较开,说句不好听的话,自杀的比较少。你这几十年,在五千年文明史当中,这算什么啊?沧海一粟。我在北京恭王府花园那个戏台上看到一副楹联,写得好极了。上联忘了,下联是“座中常有剧中人”。所以你看历史,其实也是品人生。为什么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因为都是人干的,人性没变。你看了,记住了,了解了,可以避免很多前人犯的错误。家国天下实际上是一体的。

我怕记者问我这个问题:学历史有什么用啊?一开始,我冥思苦想,这得咋回答啊,后来我一想,特好回答,“没用!”你要是再往下问,咱再往深里探讨,你要是不问,你就写袁老师说学历史没用。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我讲了,大成者参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学数理化有用?学音体美有用?学印钞有用,但是只能用一个晚上,第二天警察都来找你了。所以你要问我有用吗?我告诉你没用。学历史参于天地。

非要追究学历史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的话,我认为它有三点小小的具体作用。第一点:可以看懂古装片。

第二点:懂历史,旅游时可以和天地神灵祖先对话。那种感觉,好极了!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去杭州。我喜欢宋史,最钟情于宋史。杭州是南宋的皇城遗址,我就经常到凤凰山路,在故都的遗址上走走。漫步的时候我就能感觉到几百上千年前这个地方的繁荣。

第三个作用:有利于人际交往,懂点历史方便和人聊天。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从来是看文化的,文化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