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金改 厚积薄发 红利渐现——写在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五周年之际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3-28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 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年金改给温州带来三方面显著变化

(一)按照“政府帮一点、银行让一点、企业担一点、司法快一点”的处置思路。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经济金融企稳回升。通过市县两级实体化办公,在25个重点镇(街)实施风险处置试点,创新了处置金融风险新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打出了一套遏制风险蔓延的“组合拳”。五年以来,共处置1000多家风险企业,协调帮助1600多家困难企业,相关受益企业5000多家。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经济金融呈现恢复发展、良性互动态势。2012年至2016年全市新增金融业融资规模4746亿元。至2016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实现“双增”,成为浙江省第三个存款超万亿的城市。全市28项主要经济金融指标数据位次从全省垫底逐步恢复前移,其中10项位列全省前三。温州从“风险先发”实现了“率先突围”。

(二)通过“树信心·铸诚信”系列活动,推动实体经济去杠杆去僵尸降成本,帮助金融业卸包袱化不良增效益。全市贷款与GDP的比值从2011年的1.88降至2016年的1.61,从高于全省0.22到低0.17。推进企业破产司法简易程序,加速“僵尸企业”出清,累计结案670件破产案件,占全省的51.7%;银行贷款平均利率、民间融资综合利率分别下降2.93个百分点和9.46百分点,民间借贷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从2011年的16.78百分点,到2016年缩小为10.25百分点。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新机制,连续三年实现“双降”,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600多亿元;银行业自2014年后扭亏为盈,恢复持续盈利,2016年银行业利润同比增加2倍多。

(三)通过推进“四大体系”建设,初步解决“三个不平衡一个缺陷”的问题,为十三五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温州金改自迈出第一步开始,先行先试,从“温州试点”走向“温州经验”,推出16个全国率先,有9个在全国或者全省复制推广。五年以来,全市新增银行、保险、证券、期货机构超40家,完成信用合作联社股改8家,创新设立各类地方金融组织84家,不断丰富金融业态,弥补了地方金融组织与国家在温州的金融机构发展不协调和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发展不协调等现状。直接融资规模以年均增幅超30%增加,累计新增超过1000亿元。同时,以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为核心,建立了一支多部门联动的执法队伍,基本实现温州区域内持牌类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全覆盖,有效弥补了地方金融监管的“缺陷”。

金改取得阶段性成效的红利逐步释放

过去五年,温州圆满完成国家金融综合改革三年任务,升级推出“新12条”改革举措。温州金融生态基本修复,实现存款和贷款“双增”,全省横向晋位升级;风险企业和社会融资成本“双减”,区域金融稳控转型;金融业效益和贡献度“双升”,经济增长有效助推;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双降”,风险实质性回落。

(一)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不但完善了金融业态,同时加大了地方法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16年,全市金融业税收40.8亿元,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为16%,占地方财政收入的9.28%,分别比2011年提高7.04和2.63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法人金融的贡献功不可没。2011-2016年,温州农信机构纳税67.81亿元,占金融业总税收的34.2%;温州银行纳税23.58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纳税22.44亿元;民商银行2015年、2016年分别纳税1382万元和3058万元。下一步,随着地方法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顺利落地,温州银行、农信机构、民商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高。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但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时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率全省之先开展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还款方式创新试点,推出4大类96个创新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300多亿元,为企业节约超过10亿元的转贷费用。开展农房抵押贷款和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进一步激活农村存量资金,盘活农村“沉睡资产”,解决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问题。银行贷款平均利率、民间融资综合利率分别下降2.93和9.46个百分点,两者利率差缩小了6.53个百分点。

(三)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挂牌新三板,不但补齐了资本市场的短板,同时打好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金改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家转变观念,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补短板成效明显。特别是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从2013年之前的123家到目前达到838家,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000家,工作经验已在全省复制推广。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70家,已经进入全省第一梯队。新增上市公司融资额累计323.13亿元,比金改之前增长了132.8%。下一步,只要我们再发动企业,改变经营者观念,加大力度推动已有的200多家拟上市企业,在近一二年内争取辅导报会企业80家,力争超过100家,补齐温州企业上市在全省的“短板”。

(四)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处置,不但稳定了区域金融环境,同时走出了地方金融监管的新路径。过去几年,温州地方金融监管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监管之路,以借助网格化管理推动监管层级下沉和建立民间借贷登记备案制度,促进《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更加“接地气”,2016年调查显示,《条例》的社会知晓率已达到32.9%。我们编制“温州指数”,并与全国46个城市合作编制发布的区域民间融资“价格指数”,有效缓解了民间融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了民间金融监测和风险预警能力,为下一步在推动全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年温州金改带给我们的启示

温州作为先行先试的区域金融改革的探路者,在经济金融机制体制、金融市场运行监管、理论案例实践推广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国和区域金融改革的深化大有裨益。主要启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区域金融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协调。地方改革要在顶层设计的框架内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顶层设计只有在基层创新的实践中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没有基层积极探索,顶层设计将失去参考,没有顶层科学设计,基层将失去改革方向。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地区进行金融改革,既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又要全局思维、整体推进。

(二)区域金融改革要处理好眼前改革与长效改革的关系。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从构建长效体制机制着眼,既要解决当前重要问题,又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取得长效。如温州在化解企业“两链”风险时,一方面要解决企业帮扶和风险化解这一当前“棘手”问题,同时还要解决信贷文化调整、企业公司治理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等“深层次”机制问题,通过短期和长效举措相结合,多措并举巩固改革成果,降低金融风险发生频率和几率。

(三)政府有形之手在特定时期要发挥作用。温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抬会”“ 标会”风波,九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和金融服务社风波,以及2011年的民间借贷风波,每一次金融风险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为什么温州屡遭重创,相同问题又屡次发生,这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和反思。民营企业应该要更加注重自己的主业,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可盲目投资、跨业经营;银行应该要优化信贷结构,强化贷前风险预判,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可一味注重抵押物,导致信贷文化僵化;政府要在风险处置的特定时期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强监管,积极引导,强化政策支持,从体制机制上推动银企双方协调,化解矛盾,实现共同发展。

继续改革助力温州打造浙江“铁三角”

温州金改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综合改革,为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和加快推进浙江新方位下温州新发展作出贡献。

(一)必须加强金融保障的支撑作用。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的目标,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加强金融保障,提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2017年,全市力争新增金融业融资规模1100亿元以上,其中新增贷款750亿元以上(含不良贷款处置还原),新增涉农和小微贷款100亿元以上,新增直接融资200亿元以上,保险资金落地30亿元以上,若上述金融指标能够如期完成,有望支撑经济增长保持8%以上的融资需求。当前,金融保障主要面临结构上的问题,重点是解决银行“不敢贷款”、实体企业“贷不到款”的矛盾。要加快政府增信机制“提质扩面”和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

(二)必须解决企业上市“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企业“上市”与“不上市”不一样的导向氛围尚未形成,要在政策支持、资源倾斜等方面给予上市公司有明显优势。县(市、区)领导对上市工作是否重视,特别是主要领导重视资本市场建设,将直接影响当地的企业上市氛围和工作成果。要加快实施“四个一”工程:一是将上市工作列入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工程”;二是在全市营造企业上市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召开推进会实施再推动;三是出台一个全省领先的扶持政策,确保新政策的支持力度优于省内上市先进地区水平,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并简化流程,及时兑现各类扶持政策。四是制订一套考核机制,将企业上市工作纳入县(市、区)考绩考核,并加大考绩分值和督办力度。

(三)必须提升温州金融产业成为支柱。2016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6.3亿元,同比增长0.7%,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5%,占GDP的比重为5.3%,远远低于工业(34.9%)、批发和零售业(12.9%)等传统行业,也远远低于杭州(8.93%)。2011年,温州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曾达到历史最高的10.37%,随后逐年回落,2016年首次实现回升。要巩固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尽快制定出台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以优惠的财税、奖补等政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突出解决投资环境“不软不硬”和供给需求“两端在外”、资本人才“外流不回”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四)必须抓紧打造浙南闽北金融财富中心。温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汇区域,具有独特的经济活力和区位优势。虽然2011年的局部金融风波对温州经济金融造成一定打击。据不完全测算,民间资本损失约1800亿元,银行业损失约1600亿元。但我们仍有雄厚的民间资本,据2015年专项调查,温州辖内有流动性民间资本规模近5700亿元,辖外还有2倍左右的温商资本。温州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依然有充满活力的“温州人经济”。因此,打造金融财富中心是有基础和底气的。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杭州在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宁波在打造“一核三带多点”的金融空间产业布局。要加快推动滨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建设,在七都岛和三垟湿地规划财富管理功能布局,加快鹿城、瓯海财富小镇以及平阳南麂基金岛建设进度。

(执笔:市政府副秘书长、金融办主任 张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