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诺贷”惠及千家万户——写在瓯海首创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超5000户之际

来源:温州日报 2017-03-27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在农村“三权”存在法律红线障碍与风险底线不能突破的情况下,瓯海农商银行靠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与扎根“三农”的情怀,用“三水精神”,开启“逆向思维”,锚定诚信的新方位,不用登记、不用担保、不用保险,只需承诺,以此作为唤醒瓯海300亿元农民“沉睡资产”、破解融资难、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妙招。

本报记者 李尖 通讯员 陈丹

2012年,在国务院给温州金改的十二项任务中,指出要创新发展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温州农村金融改革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信用,原本是温州精神最闪亮的代名词。然而,自民间借贷风波之后,信用却成了让温州人“尴尬”的词。重拾信用之名,重构信用文化,不仅是温州金改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重振温州经济的必由之路。

在我国,由于产权制度、登记流转制度不健全,农村沉淀的大量“沉睡”资产难以盘活,难以向银行贷款融资。

在瓯海区有这么一家银行,它突破了银行业“非抵押登记不贷、非担保不放”的传统正向思维,扭转了“以法律底线和风险底线”作为银行护身符的固有信贷看法,注重“第一还款来源”为基石的“信用文化”,而不是为了排除“3%”的不良风险将“97%”的贷款户拒之门外——在瓯海区委区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试点政策下,瓯海农商银行以逆向思维来思考,率全国之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催生以信用为基石的“信诺贷”,即让农户手头最值钱的资产无需登记,无需担保,不用保险只需承诺就能贷款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

被老百姓称之为“信诺贷”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一经推出,一年多时间,掀起了瓯海农村的一场“金融革命”。“我们对瓯海农商银行还是非常信任的,是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这是在采访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也就是在这口耳相传中,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农户拿着自己的农房证、拆迁指标甚至是车位、林木到瓯海农商银行打开“融资门路”拿到贷款去创业。

一时间“春潮”涌动,唤醒了农民以农村三权为代表的“沉睡”资产,激发了农民的“双创”意识。最新的数据显示,已有5303户农民办理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贷款,贷款余额为14.33亿元,是该行前60多年总贷款户数的五分之一,而此前全区二十家银行类似贷款只有凤毛麟角的28宗,金额不到500万元。“瓯海的实践看似一件小事情,却有着大意义。”这是去年全省在温召开的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暨“两权”抵押融资业务现场会的点赞。

“农民凭‘一袋米一担谷’入股的创业激情又回来了!”

一次新尝试 唤醒农户创业激情

潘桥街道横屿头村是一个以制造、销售家具为特色产业的专业村。近年来,该村通过村民自筹资金,合力打造横屿头家具商场,从原来的一家家农村小作坊,华丽转身为辐射浙南闽北的家具大市场。生意做大了,横屿头村村民钟女士发现,时不时要拿出十几万元进货,有时候资金吃紧,手头又没有可抵押物,还得去亲戚朋友家借,麻烦不说,还要卖面子。

像钟女士一样,在瓯海的农村里,一些农村土地、住宅、经济林木、集体经济股权、农业装备、农业产品等动产、不动产,往往因产权制度、登记流转制度不健全,无法直接转化成抵(质)押品,因此也难以向银行贷款融资,导致农民持有的资产成为“沉睡资产”,难以盘活。

据不完全统计,在瓯海区10万农户中约有1.5万户无法从银行融资;另有近3万农户,因没有抵押物或担保人,无法足额贷款,资金上处于“半饱”状态。近10万农户,按户均30万元计算,就有300亿元的融资缺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受此鼓舞,2015年11月,瓯海区大胆破局,试行“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瓯海农商银行成为率先执行该办法的银行。

钟女士也成为了“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的受益者。去年,她凭借一套3层农房和横屿头家具商场的一间350平方米的集体产权店面,换来了100万元的授信。“刚好这几天,我老公在广州家具展销会进货,我们也不用愁去哪里借钱,直接在瓯海农商银行贷款就可以了。”钟女士说,现在用手机就能直接借款还款,动动手指钱就到账了,确实方便。有了这笔钱,钟女士一家还想再物色个店面,把自家的家具生意扩大再发展。

越来越多的瓯海农户带着自己的“家当”加入其中,碰撞出无穷的创业激情。最让瓯海农商银行董事长潘志坚欣喜的是,在获得贷款的农户客户中,以前从没贷过款的新增户是“大头”。“50年代,农民凭‘一袋米一担谷’入股的创业激情又回来了!”据统计,在5303户“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贷款户中,就有3079户是从来没有贷过款的农户,比例58.06%。

以农民的信用为基石,瓯海农商银行的“信诺贷”成功撬动了农村金融市场,运营一年多以来,无论是贷款人群还是授托的农民资产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从未贷过款的农户开始尝试和银行资金对接。

“我们把工作做在了前头,用我们的辛苦换来村民的便利。”

一张小卡片 农民“最多跑一次”

瓯海农商银行塘下支行在瓯海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的次日,就召开了客户经理会议,确定了四个拟试点村名单后,支行长潘徐翔直接去找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对接此事,村干部们纷纷表示这是惠民的好事。“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的创新模式得到了村两委的大力支持。

瓯海农商银行在全区开办此项业务的村设立一个“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并在村内聘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当协贷员,配合农商银行的驻村客户经理,负责本村信贷接单、协助贷款调查等工作。

2015年12月2日,塘下村召开村代表大会,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塘下村委会委员诸葛显国成为了村子里第一位协贷员。经过几个月的熟悉锻炼,诸葛显国对协贷员的工作已经得心应手。

他向记者介绍:“哪家农户要贷款,就到我这里申请,每家情况我都知根知底。资产价值多少,我先跟客户经理实地考察、拍照,村委会在权属证明书上盖个章,然后上传资料,再定额度并放贷,最后报备留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村级组织承担起协助银行看管资产和真实性调查的义务。

有了协贷员助力,“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的整村推进工作开展得尤为顺利。“我们在2015年8月开始整村推进,每天下班后就跟着协贷员走村入户。”塘下村金融服务员陈志远说,他拿着准贷证和相关记录设备“扫街”,参考协贷员的评判现场就能发放准贷证。凭借准贷证,农户只要跑一次银行,就能得到贷款。“我们是把工作做在了前头,用我们的辛苦换来村民的便利。”陈志远说,相关的审核、记录已经在准贷证发放之前完成,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村民,提高办事效率。

“准贷证效应”也在逐渐显现。陈志远说在他先后发放了300多份准贷证后,2016年上半年,来网点咨询的村民越来越多,到了下半年,直接拿着准贷证要求办理贷款的农户更是数不胜数。与2015年相比,2016年办理“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的贷款户,经他手的就多了90余户。

经过一年的“整村推进”,截至2017年3月19日,瓯海农商银行塘下支行已发放1599个准贷证,授信金额4.77亿元,目前有574户村民办理“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贷款余额7185万元。

而在全区,瓯海农商银行已经在大部分村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134家,聘请协贷员137名,把融资承诺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真正实现诚信金融、普惠农村,有效盘活农村静态资产。

目前,该行已形成了“信息采集—筛查分析—走访录入—资产评估—额度测算—准贷证发放—发卡放贷—客户回访”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信贷服务模式,让村民在村门口“最多跑一次”就能办贷。数据显示,在瓯海134个村已发放准贷证23181份,预计到近期融资规模达到50亿元,惠及1.5万户。

“这种模式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要的是银行敢于担当的底气。”

一组大数据

“信诺贷”溢出效应显现

“这种模式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要的是银行敢于改革创新的锐气、敢于担当的勇气,操作时要有底气、有方法、有魄力。”潘志坚说,瓯海农商银行打出一套组合拳:党政机关重视、村级政府联动,银行机构主动,形成的合力,让风险可控。

据了解,5303笔“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没有出现一笔逾期,风险反而比其他类贷款大大下降。

“信诺贷”的溢出效应还在继续发酵。瓯海农商银行正在打通更多的封闭关节,该行要在原有基础上,将秉持小额、流动、分散、本土化,再挖掘潜力,向土地流转、标准厂房、养老扩面等领域切入,再盘活125亿元资产。

在瓯海区府对面,有一片正在火热施工的工地,若不是显示牌上的“娄桥村二期三产安置地块”的名字,这里与周边的商品房并无二致。但与商品房不同的是,村三产安置房需要一边建一边缴款,如果有一期资金断档,楼盘就很有可能遭遇“烂尾”。

“之前很多银行都不敢做,也没有政策做,有了‘资产授托代管’之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瓯海农商银行娄桥支行经济园分理处主任赵约翰说,用安置房认购指标,123户农户顺利完成了第二期缴款。作为瓯海农商银行的老客户,黄先生将在娄桥的农房授托贷款35万元用于企业生产后,又凭安置房的认购指标,缴了11万元的安置房二期费用。“还有之前娄东大街的拆迁户,凭拆迁协议就能授信达100万元,有的人去开婚庆公司,有的去创其他产业,生意都做得很不错。”赵约翰说。

“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业务不再局限于农房权证,据统计,目前“三改一拆”指标占权证种类的30.85%,养老社保权益占14.73%,土地证、车位、村级股权等也占了3%以上。用途也向家庭消费、农房改造、制造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