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增信 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温州日报 2019-04-02 00:00:00 发布时间:2020-12-08 浏览量:12

缺信用、缺资产所带来的金融机构对企业资金归还意愿和能力的担忧,这是横亘在民营企业融资前的难题。这两年,温州各部门通过打造系统性政府增信机制,努力实现控制银行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平衡——

本报记者 邹雯雯 通讯员 杨勇

一直以来,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虽然有订单、有市场,但由于“缺信用”“缺抵押”,容易被金融机构划入风险偏高群体,从而难以获得融资或者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才能获得融资。

由政府“出手”为企业增信,让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

这两年温州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市场的合力,建立风险补偿共担机制,逐渐形成了系统性政府增信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民营企业。

“能拿到贷款,已属不易,而且银行给的利率也相对较低。”温州一家科技型企业通过信保基金拿到了200万元的融资,负责人坦言单凭公司自身的努力,是很难拿到贷款的。现在不仅拿到了贷款,还享受到了优惠利率,“等于政府不仅帮我们找到了融资渠道,还帮我们提升了信用等级。”

事实上,作为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长效体系,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能力”是温州这座城市的使命之一。

随着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信用保证基金、小额保证保险、应急转贷等政府增信服务平台的设立,温州的银企双方在发展中化解矛盾、重建互信,有效提升了民营企业金融获得感,让他们有资金渡过“成长之痛”。

政策性融资担保“四两拨千斤”

在去年11月召开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温州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挂牌,并现场与企业签订担保意向协议。作为国有独资的融资担保公司,这让不少民营企业欢欣鼓舞。

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主要起到连通企业与银行的桥梁作用,为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创造条件。前不久,温州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就通过市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获得300万元贷款,资金用于研发生产材料购置。

据悉,温州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是在温州市金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基础上进一步增资扩股成立的,首期注册资本金由1.5亿元增加至19亿元,其中温州市财政出资9亿元,六个县(市、区)和省级功能区出资8.5亿元。2019年3月,获批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除了在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风险分担的作用外,作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温州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还承担着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和扩大融资担保比例的方式,撬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支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温州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担保费率为1%-1.5%,同时承担80%的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温州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融资性业务全年承保金额57143万元,其中民营企业业务承保金额31477万元。截至2019年2月末,融资性业务在保余额56442万元。

同时,温州多层次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也正在构建过程之中。截至2019年2月,现有融资担保机构24家,注册资本16.56亿元,其中注册资本1亿元(含)以上担保机构7家。从机构及资本性质来看,民营担保机构13家,政策性担保机构11家。在保余额93.3亿元,融资性担保业务在保余额56.3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担保余额27.2亿元,中小微企业担保户数10287户。

一纸保函破民企“首贷难”

零信贷、轻资产的初创企业融资难,怎么解决?

在温州,这不是难题。2015年2月,温州市政府牵头,推动设立初设规模8.5亿元、首期出资5亿元的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同年10月,温州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运行中心成立,正式开展信保服务。通过“政府+银行+企业“的风险共担模式,为企业开启了一扇通往免抵押担保融资的方便之门。

“为破解首贷之困,中心将重点服务对象锁定在轻资产、无抵押、无银行信用记录的‘零信贷’客户上,解决小微企业缺少信用记录的客观难题。”温州信保中心人士介绍,信保采用“政府+银行”的方式帮助首贷企业融资增信。“此前银行机构对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以财产抵押为主,保证贷款占比较低,基本不发放信用贷款,风险分析着重于企业的抵押物等第二还款来源,弱化了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

数据显示,成立三年多来,温州信保基金累计为3182家小微企业提供担保金额62.96亿元。在2月末信保基金承保对象中,为轻资产、无抵押、无企业信用记录的“零信贷”客户跨越首贷障碍的达7.66亿元;帮助异乡人在温创业、台胞在温创业、“重点人群”创业达3.42亿元。

温州信保基金不仅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还在增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信保中心通过整合智库、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资源,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引导其规范发展,大力辅导培育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小额保证保险为融资加上“安全阀”

“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也是温州政府增信体系重要一环。

跟温州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同时挂牌的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运营管理中心,通过加上保险这道“安全阀”,让民营企业提高自身资信能力,拓展融资渠道。

据介绍,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是由借款人就其自身信用向保险公司投保,企业无须任何抵押物,只需按规定办理相关的保险,就可向银行融资。目前,“小贷险”试点工作在温州范围内全面铺开。除市本级明确由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在市本级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的保险机构进行风险补偿外,各县(市、区)也已设立共计1750万元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小贷险试点项目风险控制得当,目前,尚未使用政府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但通过政银保小贷险试点项目的运作已累计发放贷款超50亿元,使财政资金成百倍放大,迅速提高了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也提高了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数据来看,“小贷险”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在全省处领先地位。截至2019年3月末,温州总计开展“小贷险”业务23788笔,累计总保额约54.24亿元,实现保费约9554万元,促进银行贷款约53.22亿元,业务规模在全省各地市名列第二,仅次于宁波市。

与此同时,温州“小贷险”业务增信类金融创新产品日趋丰富。在小贷险中心成立后,结合银行和保险各自的优势开发了一系列信贷领域的新产品,将贷款的触角伸到了许多银行传统意义上不敢贷,不能贷的领域。专门针对农户的“三农贷”、针对出口企业放贷的“信保贷”产品、针对城乡创业者设计了“创业贷”、针对房屋余值抵押需求的客户设计了“加按保”等。

应急转贷力挺民企“过桥”

企业贷款到期,又遇到资金临时周转困难,就需要借助民间借贷等方式进行转贷,高额的资金成本使许多企业“不堪重负”。应急转贷资金的设立,有效地把中小企业主从“资金焦虑”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投入到日常的生产运营之中。

应急转贷资金通俗地讲就是“过桥资金”,是企业和个人转贷时的救急款。为了缓解温州企业面临转贷难的困境,2011年政府设立的应急转贷资金在温州应运而生。

前不久,一家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因贷款到期资金周转困难,申请2000万元转贷资金进行转贷。由于贷款逾期较久,为避免进入不良,市金融办迅速予以审批核准,3月15日顺利完成了2000万元转贷资金的发放,并于当天收回该笔转贷资金的本金及3000元转贷资金使用费。

“申请使用应急转贷资金的企业必须要尚在经营,并且有强烈化解意愿,用时间换空间。”应急转贷资金为积极面对风险的企业提供“过桥贷”,争取风险处置的时间。目前,除鹿城区、瓯海区、浙南产业集聚区之外,其他各县(市、区)均已设立转贷资金,全市联动,上下合力,助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应急转贷的带动下,温州市民间也出现了自发的“救急基金”,大多由社团、协会抱团设立,补充政府资金没有兼顾到的市场空白。民间还出现了企业抱团还贷机制,若干企业组成互助还贷小组,银行、小组负责人和资金管理人会形成三方制约,每个企业需出资贷款本金的3%-5%偿还银行利息即可完成转贷。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企业“蹒跚起步”,还是发展扩张时或是做大做强之后,都有政府的身影,陪企业共成长,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后顾之忧,为优质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业内人士表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在为企业增信方面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这也是我国需要补上的“短板”,温州在政府增信平台的尝试也将给其他城市带来借鉴意义。